天天看点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在西安城南大街以西,南广济街以东,南院门以南,五岳庙门以北有一条小巷子叫芦荡巷,只有342米长、5米宽。许多上了年纪的西安依然记得它过去的名字—— 卢进士巷,有人一定会问,难道以前这里住过进士?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没错,这条巷子得名就是因为过去有一位卢进士居住在这条巷子。据《明清西安词典》中记载,卢进士巷在原唐朝长安皇城太常寺处,唐末改为新城后逐渐成为居民坊。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有说卢进士是明清时期人,也有传说卢进士巷得名于唐代,因为那时住在巷子里的卢进士学识渊博,许多人慕名而来,拜卢进士为师,这些卢进士的门生们都居住在卢家周围,所以当时这条小巷就被命名为卢进士巷。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卢进士有可能是唐朝人,也可能是明清时期的进士,或许是有两个都姓卢的进士,说不定还是同一家人,据说以前巷子里还有一块有关卢进士的石碑,可惜的是后来那块儿石碑不知去向,所以卢进士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现在我们也无法考证。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清末以后,由于芦荡巷北口就是当时西安城里最繁华的南院门,这条小巷子靠近南院门,所以就成为商人们置宅安家的首选。

在“文革”时期,西安很多大街小巷都改了名,卢进士巷也不例外。著名的样板戏《沙家浜》当时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芦荡火种》,因为卢进士巷的名字中里面有个“卢”字,就引用《芦荡火种》,将卢进士巷改成了芦荡巷沿用到现在。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辛亥时期的巾帼女英雄卢慧卿、爱国民主人士党晴梵曾经就住在芦荡巷,还有后来樊记腊汁肉的老板,也曾住在卢进士巷北口。

听附近老人说,芦荡巷北口过去有著名的大芳照相馆、李立群服装厂,服装厂公私合营以后变成了集体企业。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改造以前的芦荡巷里面没有店铺,大多都是平房、杂院。解放后才通了自来水,水龙头在巷子北口,原来,芦荡巷人用水都要到那儿去接。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芦荡巷进行改造,在改造以前,芦荡巷里共有40个院子,巷子里头有两个半截巷,都在东边,一个在北头,一条个在南头,巷子中间高两头低,南头因为有个涝池,所以地势又显得特别低。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芦荡巷路东过去总共有17个院子。最北头第一家是大芳照相馆麦老板的宅院。南边的康家也是有钱人家。康家南边是市委家属院的,市委家属院南边有个杂院。再往南就是北头的小半截巷子,小巷子往南是的井家院子,据说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司长的后代,井家院子不深,坐南朝北,里面有二层楼房。井家东边的李家是一个非常大的四合头院子,他家正房也是二层楼。过去生活在巷子里的老人们都说他家比较富裕,是民国时期的地主。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井家和李家南边是陈家宽12米,深40米的二两进院子。主陈家耀玺在解放前也是个生意人,院子里住的先是西北大学的一位杨教授,1942年,陈耀玺老先生从杨教授手里买下了卢进士巷也就是现在芦荡巷中段巷子东边民国时期的12号院子。

往南边是张家,瘦长的张家老院子不大。民国时期,张家在南院门有一间店铺,经营古董和玉器生意。张家南边院里,过去住着一位老太太,据说是国民党一位军官的遗孀。张家院子东边是市委家属院的后墙,那时市委家属院从大车家巷一直延伸到芦荡巷。

西安的街道——芦荡巷

  再往南,有两个很好的两进大杂院,不知道解放前是谁家的院子。杂院南边是南头的半截巷,小巷子东头和南边,分别住过建国后的两位老市长。半截巷子的巷子南边,马家的院子很漂亮,楼也比一般人家的楼房都要高,算得上是当时巷子里最好的院子,据说马家在解放前经营着南院门的百货商店。马家南边依次是:一个杂院、一个据说以前是教会的西式大院,然后就是警备区的院子。

  巷子西边一共有23个院子。最北头尚家的院子很好。尚家南边的院子在公私合营后,成为照相馆的家属院,西安市各个有名的照相馆的家属都住在这里。再往南,是屈家、然后是民国时在南院门开文化用品店的何家四合院、党晴梵家,接着是两个修建得很好的杂院,再就是在南院门做布匹生意的任今夕家、接着又是一个杂院、然后是修建于清末的刘家老房、和一个杂院。

  再向南,是一个深坑,据说很早之前是个涝池。过去,坑里住着不少人家,房子都不太好。坑南边三个杂院的院子很深而且都很好,其中一个是巷子里数一数二的好院子,当时那个院子就像是个博物馆,很古老,也很漂亮。再往南是竹竿厂,那个厂子当时专门给竹笆市供货,相当于竹笆市商铺的一个作坊、加工厂和库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竹竿厂进货,整个芦荡巷里都堆满了竹子。

  竹竿厂南边是个很大的杂院,一直通到保吉巷东边,可能是建国以后盖的院子。再往南是一个民国末年建的杂院。再接着往南边是张家解放前买的一院房,张老先生旧社会在南院门的钟表店修钟表,“文革”以后,张老先生就在芦荡巷利用自家的房开了门面修钟表。

  张家南边比较普通的房子是刘家,刘家的男主人曾是军人,参加过西安事变,据说刘老先生在蒋介石被软禁之后,还专门看管过他。刘家西南边,是四间宽的清代老房子,院子里的正房是二层楼。再向南就是姚家大院。姚家南边有两个杂院,过了杂院就到五岳庙门街道上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造前,芦荡巷基本一直都是这样,巷子里面的住户也基本没变。

根据文献记载,清末宣统元年,西安开设了一批初等小学,卢进士巷内就有一所。也许由于时间较远,而且当时保存下来的资料太少,巷子里面的许多老住户对这所学校的存在都不清楚。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来分析推断,芦荡巷北口就在南院门,最有可能的就是最早蓝田人阎培棠(字甘园,1865~1942年)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1904~1905年)在西安小车家巷创办的绅立蒙学堂,学堂先是迁至到西木头市并改名甘园学堂。后来甘园学堂又迁到南院门,还增设了高小班。阎甘园还以夫人杨雅阁的名字,在甘园学堂内里边附设雅阁女校,虽然只办了两年,但也开创了西安乃至陕西创办新式女学的先声。

  《碑林区志》中记载,卢慧卿(1890~1917),名毅侠,字慧卿,是长安圈坊村人,与寡母相依为命。清宣统元年(1909),居住在卢进士巷的卢慧卿结识了同盟会陕西分会会员张光奎,并与其在早慈巷设立联络站,为同盟会传递收发文件、情报,第二年,与张光奎结婚。1911年10月22日,同盟会陕西分会起义,她随起义军入城,帮助军装局(义军司令部所在地)与城内外各重要据点传递命令,为西安光复作出了贡献。1914,陆建章督陕时期,西安由北洋政府直接统治,张光奎被迫出走天津,卢慧卿留在陕西支持革命,曾用私人轿车帮助渭北护国军运送枪弹。卢慧卿还曾在五岳庙门创办一所小学,解决附近儿童上学的困难。1917年6月卢慧卿病故时才28岁,死后就葬在卢进士巷中段路东她的宅第“慧园”里边,当时由张凤翱为其她料理后事,张钫为她撰写了墓碑,于右任题挽诗:“落凤朝阳一再惊,东南日暮复西征。入关知归多零落,礼罢国殇吊慧卿。”只是“慧园”后来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现在,卢进士巷里的住户几乎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有关卢慧卿的故事,也只有在历史资料中才有一些少量记载。

  除了卢慧卿,芦荡巷里住过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党晴梵。1911年,年轻的党晴梵加入了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后来曾担任陕西督军公署上校秘书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秘书长。在西安围城之战和西安事变中,党晴梵担任过杨虎城将军的秘书。1944年,党晴梵在西安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8年冬,在中共地下组织和民盟组织的帮助下,党晴梵奔赴延安。解放后,党晴梵任西北大学教授,还担任过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委员等职。

  党晴梵大概是解放前就居住在卢进士巷,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就是西北大学教授。他家在街西,靠近巷子北口,他家院子有五间宽,比平常人家的院子宽的多,20多米,两进院子,后院的正房是一栋二层楼,一层正中是客厅,两边是书房,二楼是卧室。他家正房里铺着木地板,不像普通人家铺着青砖,党晴梵老先生人很儒雅,写的一手好字。

  与繁华的南院门相比,卢进士巷很幽静,更适合居住,过去的卢进士巷富商、名人很多,这很大程度上与它临近南院门有关。巷子里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一砖到顶的青砖房,很讲究,住的也都是比较有钱的家家。在南院门经营腊汁肉的樊家掌柜,就一度居住在在卢进士巷北口。大芳照相馆的麦老板也住在卢进士巷北口。

  直到改造以前,芦荡巷里一直还有许多老院落。陈家院子的对面街西,是任家的老房。解放前,任家的主人任今夕一直经营着布匹生意,店铺最初开在马坊门,后来又迁到了南院门。任家的房子很大,有三进院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任家院子的前半部分被改造成一个粮站,后半部分仍由任家居住。后来,前院的粮站又成了铁丝厂,再后来又成了碑林区专门制作表壳的一个小手表厂。

从1991年起,芦荡巷从南段最先开始低洼改造,1993年,巷子北段也开始改造。改造完成以后,很多过去的老住户依然居住在巷子里。现在,芦荡巷里已是小区密集,德福巷小区西区、芦荡巷小区以及市委家属院的一部分都在这条小巷上。

  现在,很多人都听说过芦荡巷南头40号的姚家老院子。 当年院子建得特别好,里面有假山,有园林,后院还有个二层楼,房子里铺着木地板,打眼一看就是既有钱,又很有文化的人家。院子的主人姚文青可能并不是在卢进士巷居住过最富有、最有名气的商人,但是他却以“儒商”的形象和保存至今的姚家大院而为被世人所知。

  他从小父母双亡,由伯母抚养,自幼读书习文,立志“实业救国”。他早早便继承了祖上的土布生意,同时还经营茶叶、药材、白蜡等。大概在1926年左右,姚文青买下了卢进士巷内的这院房产。解放后,姚文青将自己的茶叶、纺织公司交给国家,其他的 17处房产一并交公,只留下芦荡巷这一处宅院,姚文青的晚年便在这里度过。2007年西安市对他的老院子进行了修缮,如今,这个曾经兼具中国园林风格和西方建筑风格的老院子,经过近百年风风雨雨,虽然只剩下半个小院子,但依然成为芦荡巷里的一处个标志性建筑,时常有人来探访这个民国时期的院子。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第73集提到过的社树姚家在西安城里的姚家大院。一般人经过巷子南段,不注意的话,很难发现。大院主人姚文青发家以后买下了这个院子又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大院分为南院和北院,占地将近两亩,也就是一千三百平方左右,换成现在一百三十平方的三室一厅十个大小。后来,姚家的北院被拆掉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原来的南院。

现在的芦荡巷算得上是西安城最窄的巷子之一,比它再窄的巷子也没有几条。巷子两边基本都是一些家属院组成的居民区,巷子两边有很多小店,白天都是一些便民的店铺,晚上还有很多通宵营业,从南院门和粉巷及城里其他大的夜店出来的人大多都会到芦荡巷再逛一圈。

关于芦荡巷我本来就朋友在里边开店,在加上我连查资料带打听,能整理出来的也就是这些。因为我是东郊人,毕竟没有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相信肯定还有更多人比我了解芦荡巷,如果你或者你的亲友曾经住在附近,还了解哪些有关芦荡巷的历史渊源,我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把自己知道的那些有关芦荡巷过去的历史渊源等东西通过评论区和更多关心这里的人一起分享。

我是黄昆,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黄昆说西安》说的都是我个人对西安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一个生在西安长在西安的西安人,我计划以《黄昆说西安》为主题,通过视频和图文两种形式介绍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西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西安!

如果你想了解西安哪里、对西安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或者有疑问都可以私信、留言给我。

《黄昆说西安》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