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乾隆 禦制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镂空 雙螭耳大轉心瓶

作者:中藝拍賣征集部

出版:

《中國-三個皇帝》,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倫敦,2006年,頁296,編号222

《首屆世界華人典藏大展》,首都博物館,北京,2010年,頁48-49

「乾隆年制」款

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系提前辦理特殊競投号牌。

備注:

蘇格蘭貴族家族舊藏,得自1875年,并由後代遞藏

倫敦佳士得,1999年6月5日,編号99

展覽:

“中國-三個皇帝”,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倫敦,2006年,編号222

“首屆世界華人典藏大展”,首都博物館,北京,2010年

此轉心瓶由上下内外四部分組成,分别為頸瓶、腹瓶、底瓶、内膽瓶,外壁頸瓶、底瓶以胭脂紅地軋道洋彩繪制紋飾,兩側貼塑魑龍耳。腹瓶外壁精雕祥雲山林之景,山石嶙峋,花木蔥茏,一五彩鳳凰飛于雲端,主題為“有鳳來儀”;從瓶身镂空觀瞧内膽旋轉,各式瑞鳥紛繁,有“百鳥朝鳳”之意,彌漫花香鳥語。此瓶彙洋黃、果綠、礬紅、金彩、松石綠釉、胭脂紅料彩、藍料彩于一身,集軋道、雕瓷、镂空、轉心等多種工藝,畫面繁複而不雜亂,處處透露皇室威儀,巧奪天工,美豔之極。

瓶頸部飾蝙蝠、懸罄,有福慶連綿之美意;蕉葉紋内飾龜紋錦地。頤卦卦辭有“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句,故而乾隆皇帝想到用龜背紋象征長壽。甯壽宮“頤和軒”隔扇及匾聯上,即由螺钿以龜背造型拼成“養”字,與本器裝飾呼應,有祈願長壽之意。

此瓶外壁雕繪鳳凰羽翼舒展,翎羽漸變渲染,瑩瑩有澤。有鳳來儀出自《尚書·益稷》:“箫韶九成,鳳凰來儀”。鳳為傳說中的百鳥之王,乃古之吉兆。《山海經》雲:“丹穴之山……有鳥焉……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甯。”飛鳳仿若身披德義禮仁信等各種美德,自天而降,予天下祥福安甯。

镂雕是清代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又稱镂空、透雕。其技法是在坯體未幹之時,将裝飾花紋雕透,然後施釉入窯燒造,此裝飾技法始見于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在長期發展中工藝日趨複雜,至乾隆時不僅紋飾繁密,工藝技術要求也較高,且創燒出雕镂玲珑等新品種,達鬼斧神工之境。由于镂雕是通過胎體的空洞表現紋樣,故镂空部位需精心設計,設計不合理在燒造時易造成器物變形。

轉心瓶之镂空外壁設計多見幾類:或腹身呈交泰之狀,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洋彩黃錦地乾坤交泰轉旋瓶;或器腹主體繪花卉等紋樣,其間設镂空開光或镂空紋樣,開光處似蘇州園林之花窗,轉動間,移“步”異景,别有洞天,如故宮博物院藏黃地镂空幹支字象耳轉心瓶;或腹身整體镂空,透雕夔龍穿花、花蝶、雲蝠等紋樣,孔與孔邊框互借以尋求力度平衡,使之成形且穩固,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磁胎洋彩玲珑轉旋瓶。

此件結合開光與周身透雕二者之妙,然另辟蹊徑,打破常見的對稱布局,外壁随所繪自然之景雕琢。非對稱、非規則之镂空,需精心設計制作。倘設計不合理,或是雕琢偏差、燒造溫度不當,都極易造成器物變形。此瓶外壁将雕瓷、镂空完美結合,镂空處全憑畫意,毫無刻意雕琢設計之感,乃以人工之巧還複自然之妙,畫意濃郁,反映了工匠極高的技術水準與創新巧思。

乾隆時期之清宮檔案中,此類瓶或名“轉旋瓶”、“轉瓶”。如活計檔載,乾隆八年,“太監胡世傑交哥窯錦上添花轉旋蓍草瓶一件、宣窯青花轉旋拱極尊一件……”。“轉心瓶”一名或自清末始見,并延續至今。

縱觀曆代窯器,镂空者已數妙手偶得、殊為珍稀,轉旋瓶于此基礎上,以靜态之瓷器,營造動态之效,将稍有差池便極易破損之瓷器,組合、旋轉,其創意之巧、成造之難,皆引人驚歎!民國年間刊印之《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評其曰,“套瓶者,皆瓶内更有一瓶能轉而不能出,其制作之巧妙,彩色之豔麗,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極富創新性之工藝巅峰,皆仰賴督陶官唐英之巧思獨運與竭力督造。清代之禦窯廠設督陶官與協理官二職。督陶官主要負責向上奏報、向下傳達、解交送京等事務,瓷器生産的具體事宜、禦窯廠的日常管理則主要由協理官負責。然而,唐英則是督陶官中的别例。為深谙陶瓷之道,自雍正六年被派監督窯務始,唐英“杜門、謝交遊,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終對物料、火候、生克變化之理深入領會,不再隻能“唯諾于工匠意旨”,而可以親自參與瓷器的設計與制作,指揮工匠按其心意行事。故其任上,各式釉彩廣為創制,更有交泰、轉心等形制之新,其品類之豐、成品之精,成就了清代禦窯瓷器燒造的巅峰。

乾隆八年,唐英于奏折中寫道,“又新拟得夾層玲珑交泰等瓶,共九種,謹恭摺送京呈進。”如今觀之,玲珑交泰展現出難以想象的技術難度與創意。仔細揣摩聖意,結合瓷藝原理,自構思至完工,作為設計者與監督者的唐英想必經曆了衆多苦心勞形的日日夜夜。于結果,他依舊是忐忑的:“其新拟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拟造,恐未合式,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

乾隆皇帝顯然對此頗為欣喜,命“留下其新式玲珑巧工瓷器……嗣後按節進十數件,俱要成對。如不能成對,即将各樣燒造”。次年,“唐英燒造得上色錦上添花轉旋瓶、碗等十八件”持進。未見于康雍時期之轉心瓶,或即創制于此時。乾隆對此新創瓷器深表贊賞,命将“上色尊瓶碗十八件,并霁青頂大錦袱天球尊一件留下,其餘五千二百七十二件送往圓明園”。

轉旋瓶由内外多部分組合而成。各部分皆分别燒造,再套疊而成,每一部件尺寸需經過精心計算,反複燒制,故對胎料把握、成形工藝等皆有極高的要求。燒造時的溫度火候控制也極為重要,一旦出現少許變形便會前功盡棄,成品率極低。套合處多有凹槽。為使卡榫不易脫落,凹槽時有黏膠。據活計檔載,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曾命景德鎮“燒造鬥龍舟打筋鬥人轉旋瓶一件”,而唐英燒成送到,已是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可知做一件轉心瓶需費時十八個月,頗費工時。

此外,轉旋瓶對運輸亦有較高要求。乾隆二十二年,便有副催總五十因在運送途中,不小心将“洋磁轉旋瓶三件”瓶身磕壞二處,被重責四十闆,罰錢糧一年。由此亦可知對轉旋瓶之重視。自設計、成造,至運輸,自唐英、協造官、催總、副催總,至每一道工序上的藝匠,曆時一年半載,方有今日我們所見之絕世佳作。存世的每一件轉心瓶皆可謂無價之寶。

此瓶外壁環雕祥雲、山石草木、溪流;輕轉瓶頸,内膽随之轉動,镂空處見鹌鹑、蘆雁、錦雞、鷹、孔雀、鴛鴦等各式鳥禽,或駐足仰望,或翩翩飛騰,多成雙成對,有如手卷于眼前徐徐展開,似聞百鳥齊鳴,如有天籁在耳。繪畫筆意似得清宮畫家之妙,同主題之傑作如郎世甯繪《白鷹》、《錦春圖》等,皆可于瓶身觀得相似之神韻;如天津博物館藏琺琅彩錦雞芙蓉玉壺春等同時期之珍稀瓷器上,亦曾繪以相類紋樣。百鳥各有其吉祥寓意,如鹌鹑諧音安,寓意平安,錦雞象征富貴,鴛鴦則有夫妻琴瑟相合之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楊大章繪《鳳凰梧桐》中描繪了百鳥朝鳳。

随瓶身轉動,百鳥似皆迎向鳳凰而來,若朝觐的隊列,恰如《詩經》所雲,“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意即鳳凰高飛,百鳥慕名而來。鳳常喻指女性,遊龍戲鳳,一陽一陰,乾坤和合。縱觀乾隆一朝,得享百鳥朝鳳之地位者,當非乾隆之生母崇慶皇太後莫屬。乾隆皇帝對生母鈕祜祿氏十分孝順,有言必尊,每有出巡遊幸,多奉皇太後同行。觀此瓶設計之巧、工藝之難、成造之妙,極有可能出自督陶官唐英之手。其或由乾隆皇帝命唐英定燒,為慶賀崇慶皇太後六旬大壽之賀禮。乾隆十五年,即皇太後六旬大壽前一年,為籌備慶祝活動,乾隆帝大興土木,改建清漪園(頤和園前身),修整西湖并更名昆明湖,堆築甕山(即萬壽山)。慶賀之日,自紫禁城西華門至清漪園,一路張燈結彩,盛況空前。此瓶表現百鳥朝鳳,恰似賀壽之隊列,普天同慶,瑞意吉祥。

為母賀壽,既是情之所至,亦傳遞着“以孝悌治天下”之思,為家盡孝,方可為國盡忠。此瓶或為極受珍視之賀壽禮,或許曾陳設于重修之頤和園中,彰顯着母子情深,傳揚着孝敬父母、忠君愛國之治國理念。

本器外壁之山巒起伏,祥雲缭繞,亦引人想起宋《太平禦覽》中引《唐書》之語,“海州言鳳見于城上,群鳥數百随之,東北飛向蒼梧山。”古人常以百鳥朝鳳比喻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喻德高望重者衆望所歸。翻閱清宮檔案,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九江關監督海福曾跪進“丹鳳來儀轉瓶成件”。乾隆二十八至三十年間,海福任九江關監督,兼任督陶官,即此前唐英所任之職。據檔案載,此器為乾隆三十年海福獻上的元旦貢物。新年賀禮想必是福海精心之選,以求令聖心大悅,更蘊含着對未來一年的祝福。此件轉心瓶若為此次所貢,百鳥朝鳳則如唐人所指,是對乾隆皇帝之恭維,贊其德行高潔,乃聖主明君,得有群賢必至,天下歸心。

據清檔載,此件以海福之個人名義進貢,且至其卸任之時,此器亦未核銷款項,當為其自籌資金燒制。海福在任之時,協造官為老格,是清代任期最長、功績卓著的協理官。其任職的二十八年間,相繼輔助了唐英等七位督陶官,保障了禦窯瓷器制造的持續高水準輸出,督陶官多評價其“為人謹慎,活計谙練”、“辦事勤煥”。為博皇帝聖心,由督陶官自籌款項為進貢所燒,想必其在制作過程中當更為用心,精益求精,加之經驗豐富之老格協理,可知此對瓶燒造之用心,水準之高。且貢瓷數量較少,更顯此類之珍稀貴重,非尋常大運瓷器可比。

因自發銀兩成造貢瓷及傳辦活計,海福被立案調查。查核者于清檔中詳列當時燒造器物之名稱及款項銀兩。自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年,海福共燒造捐貢瓷器九百六十一件。縱觀其目,大多數成本不足五兩,成本逾十兩者,僅不足二十件,如洋彩太平如意尊銀十九兩,嘉窯青花八仙葫蘆大瓶十五兩。造型複雜者如洋彩吉祥佛塔,每件二十五兩。轉心瓶之成本普遍較高,如百子太平大轉瓶,銀五十五兩。而所列最貴者,即前述“丹鳳來儀轉瓶成件”,成本達六十兩之多,較松綠抹金玲珑香筒(每件十七兩)成本三倍有多。其一件可制三件洋彩萬壽玲珑轉瓶(每件十八兩),或可制仿紅雕漆盒二十餘件(每件二兩六錢)。且其并非一次成功,在“捐貢燒造破損”清單中,亦列有“丹鳳來儀轉瓶二件(每件六十兩,共銀一百二十兩)”。由是可知此件之珍貴與難燒。

貴重之器,亦配以珍稀之物。轉心瓶曾作為花插陳設宮中,其内常配牙花等物。如乾隆二十二年,曾給五彩磁轉旋瓶三件配牙花三束、碧玉如意一柄、新山玉如意一柄、汗玉磬二件;乾隆二十八年活計檔載:“太監如意交洋彩瓷轉旋瓶二件,傳旨着配牙花”。檔案中載其陳設之地,見有圓明園、甯壽宮、熱河布達拉廟、永安寺等處。且檔案中數次提及,轉旋瓶留作宮内大節時擺設,可知其地位特殊,當為珍稀之選、祥瑞之兆,深得帝王青睐與珍惜。

與本器最為相似者,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描金雲蝠轉心瓶。其外壁通景雕雲蝠紋,镂空處可見内瓶繪山水,畫意畫風與本器頗為相仿;頸、肩及近足處皆飾胭脂紅地或黃地勾蓮紋,軋道為地,花卉枝葉深得西洋巴洛克之風,與本器上下裝飾十分相近,皆為乾隆時期禦制洋彩佳作。洋彩始于雍正年間,乃受西洋文化影響而創,制于景德鎮禦窯廠,所用顔料與琺琅彩相同,模仿西洋畫法。制作“須選素習繪事高手……必谙熟顔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細,熟中生巧,總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見唐英《陶冶圖冊》),故得有“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微”(見唐英《陶務述略碑記》)。此器無論錦地花卉,或是鳳凰百鳥,皆細膩靈動,色彩缤紛,隻有“繪事高手”、深谙顔料火候之頂級藝匠,方能有此傑作。

乾隆帝治下,正值清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繁盛時期,他銳意進取,鞏固皇權,加強統治,在位六十年,實際統治六十三年,為中國帝王之最,被譽為“康乾盛世”的鼎盛時期。作為治國治軍卓有貢獻的盛世之君,乾隆皇帝精力充沛,政務閑暇熱衷于發展文化大業。他自幼接受滿漢蒙藏文化熏陶,又對歐洲傳教士藝術家帶來的文藝複興、巴洛克、洛可可式藝術抱有濃厚興趣。其中西合璧式的個人美學品位主導了一朝宮廷藝術的奢華幻境。

在平面藝術之外,建築與陶瓷藝術則最集中地展現這種乾隆“巴洛克”風格。巴洛克始于十七世紀歐洲,以富于動态、立體感、空間感為特色,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富麗奢華。其影響遍及建築、繪畫、音樂等諸多領域。懷着對盛大、新奇的追求和對西洋技藝、美術的狂熱,乾隆帝命深受巴洛克藝術影響的天主教傳教士藝術家朗世甯、艾啟蒙、王緻誠等設計建造了洋為中用的集大成者——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西洋樓吸收了以巴洛克為主的西方園林布局和建築風格,同時又遵照中國皇帝的旨意和宮廷禮儀典章,且施工中使用中國藝匠、建材和工藝,變為宗教服務的巴洛克為向皇權緻敬的巴洛克。

巴洛克風格影響下的劇場舞台也經曆着變革,誕生了巴洛克風格布景,即多層側幕布景體系。于舞台邊景位置,放置多層平面景片,換景時,隻需依次移開前面的景片,露出需要的景片即可。後來發展出從上端挂下的檐片景,及可卷起或可推開的背景。側景、背景、檐片景皆可迅速變換,诠釋着巴洛克之動态與空間感。本場另一珍奇稀有之佳作,為乾隆時期禦制沉香雕仙山樓閣嵌西洋鏡座屏。其于六層紙版上繪不同場景,最底層如舞台之背景,前五層做大小不一之镂空。借用西洋鏡面反射,将六層景緻同時交疊于眼前,層層錯落,有如不同側景、檐片景列于舞台。

此瓶内外兩層,猶如布景之前景與背景。前景中的每一處镂空,都好似側景與檐片景造就的舞台效果。觀者繞轉心瓶而行,自山巒之不同角度向内窺望,好似舞台切換側景。輕輕轉動瓶頸,内瓶所繪群鳥穿行于外瓶之山巒雲端間,似舞台之背景亦在不斷切換。随觀者步移、随内瓶轉旋,前後景緻交疊錯落,似有萬千組合、萬千畫面。景深與空間感,不斷切換變動的視野與背景,皆深得巴洛克風格之精髓。

轉旋瓶之設計似也與乾隆時期流行的鐘表有異曲同工之妙。西洋鐘自明代由傳教士帶入中國,漸為宮廷所喜愛。乾隆皇帝尤其喜愛按時轉動、奏樂的時鐘,如其在《詠自鳴鐘》中贊歎,“天工誠巧奪,時次以音傳。鐘指弗差舛,轉推互轉旋。”“轉推”與“轉旋”間,乾隆贊歎着時計之巧奪天工。清宮舊藏之鐘表中,有配複雜變動裝置者,開動後,有人物跑動、水法運轉等效果,迎合了乾隆皇帝對新穎奇技的偏好。故宮博物院藏乾隆銅鍍金福祿壽三星鐘即為一例,底層四面設窗形孔洞,内繪山水,見《日升月恒•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鐘表》,紫禁城出版社,圖版16。弦滿開動後,八仙随鍊條做圓周運動,于鐘體四面開光中循環出現,其效果似與轉心瓶頗有相近之妙。轉心瓶中亦有設“自動”轉旋功能的,如故宮博物院藏天藍釉開光镂空轉心瓶,其内設銅葉九片。外瓶注滿水時,便可驅動銅葉,帶動木軸、齒輪,内瓶随之轉動,猶如古時之走馬燈。本器雖非以水驅動,然榫卯扣合之瓶頸與内瓶,亦似鐘表齒輪咬合,轉旋間妙不可言。

轉心瓶落款方式多樣,常見六字三行篆書款,如此件署四字款者較為少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洋彩萬年甲子筆筒、故宮博物院藏镂空雲龍紋夔鳳耳轉心瓶,及,分别以礬紅彩、金彩及青花書“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可資參考。此種款亦偶見于乾隆九年之前的洋彩禦瓷之上。

轉心瓶的制作與禦窯廠其他批量制作不同,幾乎為一器一樣,特别設計,同樣紋飾造型器僅制成一對陳設,以示其珍重。其他禦窯立件名品百鹿尊、九桃瓶雖稱名貴,但批量制作重複器尚有一定數量。已知轉旋器多按乾隆旨意要求成對燒造,偶有單隻者。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乾隆轉心瓶十二例,另有轉頸瓶兩例、轉心筆筒一例;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乾隆轉心瓶十一例(四對又三件),此外亦有轉頸瓶一件,轉心筆筒、渣鬥、冠架、旋轉碗等數件;南京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各藏一例。

轉心瓶更是市場中難得一見之珍品。放山居或曾藏交泰轉心瓶一隻,形制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相近,見其1971年于佳士得舉辦之專場拍賣,編号56;蘇富比紐約1985年6月4日曾上拍一對镂空轉心葫蘆瓶(編号79)(尺寸為31.2cm),後于蘇富比香港1997年4月29日再次上拍,編号688,為胡惠春家族舊藏,惜其一隻底座修,底部有兩沖;北京瀚海1997年12月20日曾上拍一隻,編号1224,其頸部巧設童子,較為少見,後于2008年5月11日再次上拍,編号2183,成交價2133.6萬人民币;佳士得香港2007年5月29日售出清乾隆粉彩松綠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成對(編号1370),成交價3392萬港币,應為轉心瓶之外套瓶,憾内膽遺失;法國Tajan拍賣1987年3月16-18日曾上拍一對時時報喜镂空轉心瓶,後于紐約佳士得1996年3月28日再次上拍(編号418)。此對之一于2019年12月4日在保利賣出,成交價9200萬,為此前近年來市場屈指可數之镂空轉心瓶整器。

本器之體量頗大,高至63cm,為可流通于市場中最大者,亦為已知存世同類器中第二大者,僅次于故宮博物院藏天藍釉開光大套瓶(高73cm)。南京博物院藏霁藍釉描金乾隆行圍圖旋轉瓶,為該館鎮館之寶,其高60.5cm,略小于本器。逾半米之高度,陳設于室,極見氣勢。如此體量,融彙镂空、轉心之技藝,對制作的精度要求更高,難度亦更甚于同類。得存于世,轉旋如常,更巧以轉心,呈現“百鳥朝鳳”之态,題材稀見,且雕工繪工如此細膩,釉彩如此鮮麗,或為唐英親自設計督造之傑作,蘊乾隆帝孝敬母親、以孝悌治國之理念,或為進貢乾隆之新年賀禮,寓意聖主明君,群賢畢至。其洋彩裝飾與轉心之效,頗見歐洲巴洛克風格,鳳鳥山水則是傳統中國題材,兩相結合,見大國盛世海納百川之胸襟,堪為稀世之珍,冠絕于時。

清乾隆 禦制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镂空 雙螭耳大轉心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