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監利市汪橋鎮紅六軍舊址

探訪監利市汪橋鎮紅六軍舊址

紅六軍政治部舊址

對于生活在汪橋鎮老街的人們來說,都知道有這麼一條街,六軍街。因為很小時候就在那裡讀書,這次國慶回去,決定對六軍街做一次親密接觸。紅六軍舊址位于汪橋老街,現名六軍街。這是一條一車寬的街道,長約700米,彎彎曲曲。路兩邊全是房屋,兩三層的樓房多,一層的平房很少見。

為了了解紅六軍的曆史,我通過查詢曆史知道,原來曆史上的紅六軍有5支部隊,在監利成立的紅六軍是最晚,時間最短。曆史上都稱呼為:洪湖地區的新紅六軍

1930年12月,紅六軍随紅二軍團轉移,随後在楊林市戰鬥中失利,所屬第十六師四十八團兩個營、第十七師五十一團一個營因與軍團主力失去聯系,傳回洪湖蘇區。

周逸群段德昌将傳回洪湖的各部武裝與紅二軍留下的傷病員合編為新紅六軍,段德昌任軍長,陳培蔭任政委,胡慎己任參謀長。下轄兩個團和一個特務營,第四十八團團長陳光明,政委邱鴻錫;第五十一團團長陳華山,政委馬三關。

同時成立江北和江南兩個指揮部,董朗任江北指揮部總指揮,段玉林任江南指揮部總指揮。

1931年3月,新紅六軍與當地隊伍合編為洪湖獨立團,段德昌任團長。

胡慎己、陳華山、董朗、段玉林1932年被錯殺。段德昌、陳培蔭1933年被錯殺。陳光明、邱鴻錫、馬三關情況不詳。

探訪監利市汪橋鎮紅六軍舊址

段德昌同志舊居

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段德昌、周逸群等上司的遊擊隊伍,在監利縣汪橋鎮成立了紅六軍。1930年2月5日,紅六軍建軍之日,正值春節期間,當時兩支紅色遊擊隊集中在汪橋鎮東汪橋國小操場上會師開大會,宣布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

全軍有近6000人,軍中設立前敵委員會,建立黨支部、黨小組,加強對黨員和士兵的軍政訓練。紅六軍的上司層都是經過軍校訓練的将領,部隊的主要成分是工農子弟,他們吃苦耐勞,組織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紅六軍汪橋建軍,無疑是洪湖地區革命武裝鬥争史上一塊新的裡程碑,對洪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探訪監利市汪橋鎮紅六軍舊址

紅六軍成立會址

六軍街東邊是汪橋國小,占地約15畝。走進校園,正面有個雕像群,從左到右分别是段德昌、賀龍、周逸群的半身雕像,底座正面寫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成立會址”,背面文字介紹了紅六軍成立情況:“一九三零年二月五日,紅軍中央獨立師第一二縱隊在監利汪家橋會師。當天下午,周逸群根據中央訓示宣布成立紅六軍。軍長孫德清(後因病未到職,由邝繼勳繼任),周逸群兼任政委……”

汪橋國小校長張國銳說,“紅六軍成立會址”是該校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每周一早上升旗儀式,4名國小生護旗手就從這裡出發;每年清明節前,學校都在這裡舉行“緬懷先烈勿忘曆史”清明祭祀活動;教育學生們牢記紅六軍革命英雄的豐功偉績,傳承長征精神。

探訪監利市汪橋鎮紅六軍舊址

在沙洪公路與江北高速汪橋連接配接線交彙處,有一座李先念1985年題詞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建軍紀念碑”。劉宏道介紹,紀念碑是2005年建立的,高19.3025米,與紅六軍成立時間1930年2月5日相合;有碑身、碑座、碑基三層,與紅六軍下轄三個縱隊相合;碑基是六邊形,與“紅六軍”相合。汪橋鎮黨委書記何海硯說,汪橋鎮計劃修建紅六軍紀念場館,總投資約3000萬元,選址在紀念碑旁,占地50多畝,目前已完成規劃測量、征地測量。

探訪監利市汪橋鎮紅六軍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