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赜韬
“錦城環抱峰頭翠,鏡水準分澗底清”,這是浙江甯波慈城古縣城正北,慈湖湖心堤上師古亭的一句楹聯。
“十頃碧波”的慈湖北望阚峰,南倚古慈溪縣治,是舊時慈溪縣的風水湖與護城水,也是大運河(浙東段)的重要“水櫃”(儲水分洪之用)。
在長三角文化旅遊圈,慈湖所在的慈城古鎮堪稱熱門。然而,遊人往往在走馬觀花參觀過慈溪古縣衙、孔廟等古迹後便匆忙離去,對于真正孕育慈城氣質的“靜”靈魂、“慢”平和罕有體驗。
倘若來客能在慈湖畔聽濤休憩,他定會驚訝:這裡不僅有引人沉醉的湖山競秀,更有人文名勝的厚重積澱。古城以北,青山之南,一池不深不淺、不大不小的靈秀慈湖水,涵養了太多故事。

繁花絢爛的春日慈湖 本文圖檔由李偉、王琪、徐曉星提供
人文名湖:“阚相門前花似錦,楊公祠下水如羅”
人類的詩意栖居總與湖泊相伴。千百年來,從煙波浩渺的太湖洞庭到密林環合的瓦爾登,再到澈可映天的雲南泸沽,鳥瞰大地時宛如片片明鏡的湖水,也映照着湖居人的文心。慈湖風光,吸引了諸多文化“有心人”留下。
吳赤烏二年(239年),三國名相阚澤将自己建築在慈湖沿的書堂捐出,改成普濟寺,傳為中國佛教史的一段佳話。阚氏普濟寺在唐末得以重建,曾一度以阚澤之字“德潤”命名,浙東地區現存的兩座唐代經幢均出自該寺。
談及古代浙東學術,今人對王陽明的追捧登峰造極。但在王陽明之前為浙東學術承前啟後,創設慈湖“心學”的楊簡則知者寥寥。“淳熙四先生”之一的楊簡在宋理宗年間退隐慈湖,開慈湖書院悟道理講學。楊簡鐘愛房間畔的這片漣水,于是因應縣名慈溪之由來,取“汲水侍母”大孝子董黯的典故,用“慈”為湖泊更名。楊簡又自命“慈湖先生”,将自己的學問修為與這方山水化作一體。楊簡哲學精萃《慈湖遺書》在探讨物質起源問題時提出“以吾之散殊于清濁之兩間者為萬物”,這或許恰是源自他與慈湖山水的物我合一吧!
慈湖東、西二湖以築于北宋的湖心堤劃開。始建于宋天聖五年(1027年),後因紀念楊簡先生而命名為“師古”的六角重檐亭位于湖堤中間位置,與精雕石獅的拱橋相接。閑坐亭中,四面湖光盡收眼底:天氣晴好時,面朝東湖可看日出,凝視西湖可賞日暮,實為慈湖諸景之一絕。
主體建築落成于清乾隆年間的師古亭
湖心彩虹橋身的石獅
慈湖湖心的美景曾收獲多位著名文人贊許,元代詩人張翥在遊覽過慈湖後驚歎“風景依稀可畫傳”,在亭中眺望見的慈湖日落最令他流連,萌生了“白頭僧渡夕陽船”這般禅意思緒。明代,寫就《牡丹亭記》,飲譽“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也曾神遊慈湖中堤,揮筆落下“阚湖堤上窺明月”的詩言。
慈湖日暮
明清時期,慈湖北岸寺庵雲集,規制較大的普濟寺還曾有尊“肉身菩薩”。佛教的持續繁榮為慈湖文脈注入長久活力,慈湖也一度成為湖畔佛寺共用的放生池。民國年間,慈溪縣立初級中學有意擴充校址,但理應動遷的某庵執意不搬,聲稱蔣介石母親常在此地禮佛,并在庵内供奉蔣母畫像以為要挾。被迫無奈的校方将此事告知校友陳布雷,陳禀報蔣介石後蔣勃然大怒,一聲令下迅速了解決動遷問題。這段插曲,也成了慈湖佛教史的一段趣聞。
近代慈湖承續先賢遺風,弦歌不辍。1902年,在湖北岸慈湖書院舊址,面向“泰西新學”的慈湖中學堂創校。該校後來改為慈溪縣立初級中學,直至今日成為甯波市慈湖中學。
百年間,喬石夫人郁文、陳布雷、抗戰期間守護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著名曆史學家陳訓慈,以及“應氏圍棋規則”發明者應昌期先生都曾求學于慈湖畔。
如今的慈中采用“新中式”風格,并吸收瓦片牆等地域傳統建築元素,與慈湖景區自然風光和諧相宜。慈湖中學還建有“慈湖文化博物館”,校方有心入藏了散落慈湖周邊的一些古碑刻,以及慈湖老照片。欲要深入了解慈湖人文風情,去“慈湖文化博物館”參訪一番也是不錯選擇。
慈湖及湖邊空間航拍
在慈湖中學校園内,有四株枝繁葉茂的千年古銀杏,據傳是南宋楊簡講學時手植。每到秋日,金黃的銀杏葉挂滿樹梢,遠近觀之皆是佳景。
在中國文化裡,杏壇是教育、文脈的象征。慈湖的古銀杏,與她守望的慈湖文脈一道,曆經風雲變幻,千百年初心未變。
慈湖中學校園内的千年古銀杏
自然“慢湖”:濱水休閑寶地的四季“深呼吸”
人文風華的慈湖,也是一方自然“慢湖”,這裡沒有西湖的人潮洶湧,卻兼具“西子風韻”與“太湖氣魄”。在這裡,端杯茶湯坐下來,深呼吸,望得青山,聽得流水,尋見久違的靜谧。
慈湖夏日清晨(西湖)
慈湖冬日清晨(東湖)
體驗慈湖“慢湖”生活,是一項講究時令的功夫。
春日慈湖北岸野花團簇,适合沿着湖邊石闆路幽徑尋芳。
夏日驕陽似火,可以在湖南岸林蔭下濱水品茗,夏季慈湖藍天醉人,湖水倒影蔚藍,凝視湖面尤為享受。
入秋後,慈湖西湖的水杉林顔色漸顯豐富,紅黃交織。此時,漫步木棧道上,在秋日清爽的泥土氣息間仰望高聳杉木,斑駁陽光與秋葉糅合,美不勝收。
秋雨過後,慈湖公園黃葉鋪路
冬日慈湖,适宜午後在湖心亭小憩,寶貴的冬陽暖耳,聽個小曲打盹更顯自在。前些年,慈湖還曾下過雪,漫天鵝毛輕拂湖面,怎能不讓觀者憶起崇祯五年,張岱的“獨往湖心亭看雪”?時光在飛速前進,能與古人共享一湖之樂,也确實是難得了。
責任編輯:朱喆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