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聖的六字評将法,蒙恬占“義、知、能、功”四字,是四星将軍
大聖評将的六星标準:義、知、能、功、奇、慧。義即大仁大義利天下,為人間正義良善而戰。知即知兵懂兵得軍心。能即有謀有略能決斷。功即能戰能克有戰功。奇即出奇制勝有經典。慧即深謀遠慮能善終。
蒙恬
義★(震懾匈奴可謂義)
知★(愛兵知兵得軍心)
能★(打遍六國顯将才)
功★(功在秦朝不勝數)
奇 (防範匈奴見平庸)
慧 (被囚自盡無對策)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天下抗秦烽煙四起時,秦二世派王翦的孫子王離攻打趙國,把趙歇和張耳圍困在钜鹿城。當時有人說:“王離是秦朝的名将。現在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剛建立的趙國,戰勝它是必然的。一個過客說:“不是這樣的。做将領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敗。說他必定失敗是什麼道理呢?一定是他家殺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後代就要承受為惡的懲罰。如今王離已是第三代将領了。”過了不久,項羽救援趙國,攻打秦軍,果然俘虜了王離,王離的軍隊就投降了諸侯軍。
這段話說将軍家族到了第三代仍然當将軍時,打仗肯定要失敗。原因是殺人多受報應。其實原因還可能是:身上富貴氣太重,離為将之道太遠了。王離是這樣,将三代蒙恬、蒙毅兄弟同樣如此。
《史記·蒙恬列傳》載:蒙恬、蒙毅是親兄弟。他們是響當當的三代為将的将三代。
他們的祖先是齊國人,祖父蒙骜,從齊國到秦國侍奉秦昭王,秦莊襄王元年,蒙骜擔任秦國的将領,攻打南韓,占領了成臯、荥陽,設定了三川郡。莊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趙國,奪取了三十七座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南韓,奪取了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國,奪取了二十座城池,設定了東郡。始皇七年,蒙骜去世。
蒙骜的兒子叫蒙武,蒙武曾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項燕。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作為秦國的将軍,率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秦國兼并天下後,就派蒙恬帶領三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向北驅逐戎狄,收複黃河以南的土地。修築長城,利用地理形勢,設定要塞,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逶迤綿延一萬餘裡。于是渡過黃河,占據陽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風風雨雨,在外十餘年,駐守上郡。這時,蒙恬的聲威震攝匈奴。
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賞識他們的才能。蒙毅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第一寵臣。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輛車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秦始皇跟前。蒙恬在外統領重兵,整個秦國的大臣将相們沒有敢和他們争寵的。
作為秦始皇最寵信的一将一臣,蒙恬、蒙毅兄弟倆一内一外,可以說擔負着秦國最重的責任。可是這兄弟倆在秦始皇去世、秦國改天換地的極端時刻,表現出來的應對政策,讓人大跌眼鏡。
當趙高、李斯、胡亥僞造了一份秦始皇賜給扶蘇的诏書,令他和蒙恬一同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将王離時,扶蘇當即就哭了起來,然後二話不說,進入内室就要自殺。蒙恬勸他說:“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30萬大軍守衛邊疆,讓您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隻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可扶蘇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使者回去一彙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
扶蘇匆忙自殺,固然暴露出扶蘇的軟弱任性。但是,作為被秦始皇賦予天大重任的大将蒙恬,當然應該有更多的謀劃和應對之策,而不是簡單勸兩句,然後就任由扶蘇自殺。然後自己就呆呆等死。
如果蒙恬稍有預見,當然應該意識到突如而來的诏書背後的蹊跷,當然應該立即從為國為君負責任的地步,看護住扶蘇,立即提高軍隊的戒備級别,立即回奏秦始皇以探實情。有這樣一番處置,事情就可能有新的轉機。畢竟,如果扶蘇不死,以扶蘇的威信和合法性,起而抗僞诏不受,趙高的陰謀是不能得逞的。
可是蒙恬什麼都沒有做。在扶蘇死後,蒙恬被囚禁在陽周。秦二世派遣使者去令他自殺。蒙恬說:“從我的祖先到後代子孫,為秦國累積大功,建立威信,已經三代了。如今我帶兵三十多萬,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勢力足夠叛亂。然而,我知道必死無疑卻堅守節義,是不敢辱沒祖宗的教誨,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寵。”又說:“我對上天犯了什麼罪,竟然沒有過錯就被處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說:“我的罪過本來該當死罪啊。起自臨洮接連到遼東,築長城、挖壕溝一萬餘裡,這中間能沒有截斷大地脈絡的地方嗎?這就是我的罪過了。”于是吞下毒藥自殺了。說這些太可笑了,有什麼用呢?
再說蒙恬那與秦始皇形影不離的弟弟蒙毅。在秦始皇病危時刻,他受命去名山大川為秦始皇祈禱。他最知道秦始皇病情的嚴重,他最知道秦始皇到底是要胡亥繼位還是扶蘇繼位。他也深知自己與胡亥的老師趙高有仇怨在先。但這位秦始皇身邊第一寵臣沒有任何謀劃沒有任何布置就上路了。等他風塵仆仆回來,趙高已經完成了新帝上位的一切程式。在代郡直接把蒙毅囚禁起來了。
如果蒙毅是高明的将軍,是有智謀的大臣,那麼,秦始皇确定的接班人是扶蘇,蒙毅就該有周密方案確定扶蘇能夠得到帝位。秦始皇确定的接班人是胡亥,蒙毅就該有周密方案確定在 秦始皇生前使自己與胡亥的關系密切到能不至被殺。可是蒙毅和他的哥哥一樣,就這樣呆呆靜候趙高從容地把他們一一拘禁起來。
和蒙恬一樣,蒙毅在臨死前也有一段哀哀怨怨表忠心的話語。他對胡亥派去指責他曾經阻撓秦始皇立胡亥為太子的使者說:“要是認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麼,我年輕時作官為宦,就能順意得寵,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說是能順應先主的心意了吧。要是認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麼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遊天下,和其他的公子比起來,相差太遠了,我還有什麼懷疑的。先主舉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積慮,我還有什麼話敢進谏、還有什麼計策敢謀劃呢!不是我借口來逃避死罪,隻怕牽連羞辱了先主的名譽,希望大夫為此認真考慮,讓我死于應有的罪名。”
但是和蒙恬的話毫無作用一樣,蒙毅的申訴仍然絲毫沒能遲滞他被殺的命運。
再回過頭來看蒙恬制匈奴的配置——30萬最強戰力的軍隊;十多年的時間。再看看完全不值一提的戰果,不能不對蒙恬将軍的盛名與能力表示産生疑慮。帶30萬戰力頂峰期的秦軍,用十多年的時間,沒有攻城掠地,沒有斬軍殺将。隻做了一些靜态防禦的基本建設。修長城的工程,是從全國征集來的民工幹的,那30萬大軍,就是用來驅趕匈奴、防範匈奴騷擾、管理民工?這個成本,也未免太高。
蒙恬震懾匈奴的這十多年,是冒頓單于的父親掌權期間。從《史記·匈奴列傳》看,單于日子過的很安逸,匈奴的發展很平順。是一副與秦軍相安無事的狀态。蒙恬被殺的幾乎同一時間,冒頓單于殺害了他的父親,成為新的單于。随即,匈奴迎來了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給漢王朝造成了相當的困擾。漢武帝以舉國之力征讨匈奴多年,攻城掠地成果累累。但直到漢武帝末年,匈奴還能一次給漢軍造成十萬級别的傷亡。
太史公在《史記·蒙恬列傳》裡說:秦國剛剛滅掉其他諸侯的時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創傷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為名将,不在這時候盡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難,恤養老人,撫育孤兒,緻力從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規模地修築長城,他們兄弟遭到殺身之禍,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嗎?哪裡是什麼挖斷地脈的罪過呢?
太史公是從仁義角度指責蒙恬。我是從戰功戰績、為将之道剖析蒙氏兄弟。怎麼看,這兄弟倆都是盛名難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