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圣的六字评将法,蒙恬占“义、知、能、功”四字,是四星将军
大圣评将的六星标准:义、知、能、功、奇、慧。义即大仁大义利天下,为人间正义良善而战。知即知兵懂兵得军心。能即有谋有略能决断。功即能战能克有战功。奇即出奇制胜有经典。慧即深谋远虑能善终。
蒙恬
义★(震慑匈奴可谓义)
知★(爱兵知兵得军心)
能★(打遍六国显将才)
功★(功在秦朝不胜数)
奇 (防范匈奴见平庸)
慧 (被囚自尽无对策)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天下抗秦烽烟四起时,秦二世派王翦的孙子王离攻打赵国,把赵歇和张耳围困在钜鹿城。当时有人说:“王离是秦朝的名将。现在他率领强大的秦军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战胜它是必然的。一个过客说:“不是这样的。做将领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败。说他必定失败是什么道理呢?一定是他家杀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后代就要承受为恶的惩罚。如今王离已是第三代将领了。”过了不久,项羽救援赵国,攻打秦军,果然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军队就投降了诸侯军。
这段话说将军家族到了第三代仍然当将军时,打仗肯定要失败。原因是杀人多受报应。其实原因还可能是:身上富贵气太重,离为将之道太远了。王离是这样,将三代蒙恬、蒙毅兄弟同样如此。
《史记·蒙恬列传》载:蒙恬、蒙毅是亲兄弟。他们是响当当的三代为将的将三代。
他们的祖先是齐国人,祖父蒙骜,从齐国到秦国侍奉秦昭王,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的将领,攻打韩国,占领了成皋、荥阳,设置了三川郡。庄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三十七座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了二十座城池,设置了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去世。
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曾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项燕。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作为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风风雨雨,在外十余年,驻守上郡。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摄匈奴。
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蒙毅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第一宠臣。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秦始皇跟前。蒙恬在外统领重兵,整个秦国的大臣将相们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
作为秦始皇最宠信的一将一臣,蒙恬、蒙毅兄弟俩一内一外,可以说担负着秦国最重的责任。可是这兄弟俩在秦始皇去世、秦国改天换地的极端时刻,表现出来的应对策略,让人大跌眼镜。
当赵高、李斯、胡亥伪造了一份秦始皇赐给扶苏的诏书,令他和蒙恬一同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时,扶苏当即就哭了起来,然后二话不说,进入内室就要自杀。蒙恬劝他说:“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30万大军守卫边疆,让您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可扶苏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而死。使者回去一汇报,胡亥、李斯、赵高都非常高兴。
扶苏匆忙自杀,固然暴露出扶苏的软弱任性。但是,作为被秦始皇赋予天大重任的大将蒙恬,当然应该有更多的谋划和应对之策,而不是简单劝两句,然后就任由扶苏自杀。然后自己就呆呆等死。
如果蒙恬稍有预见,当然应该意识到突如而来的诏书背后的蹊跷,当然应该立即从为国为君负责任的地步,看护住扶苏,立即提高军队的戒备级别,立即回奏秦始皇以探实情。有这样一番处置,事情就可能有新的转机。毕竟,如果扶苏不死,以扶苏的威信和合法性,起而抗伪诏不受,赵高的阴谋是不能得逞的。
可是蒙恬什么都没有做。在扶苏死后,蒙恬被囚禁在阳周。秦二世派遣使者去令他自杀。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又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被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说这些太可笑了,有什么用呢?
再说蒙恬那与秦始皇形影不离的弟弟蒙毅。在秦始皇病危时刻,他受命去名山大川为秦始皇祈祷。他最知道秦始皇病情的严重,他最知道秦始皇到底是要胡亥继位还是扶苏继位。他也深知自己与胡亥的老师赵高有仇怨在先。但这位秦始皇身边第一宠臣没有任何谋划没有任何布置就上路了。等他风尘仆仆回来,赵高已经完成了新帝上位的一切程序。在代郡直接把蒙毅囚禁起来了。
如果蒙毅是高明的将军,是有智谋的大臣,那么,秦始皇确定的接班人是扶苏,蒙毅就该有周密方案确保扶苏能够得到帝位。秦始皇确定的接班人是胡亥,蒙毅就该有周密方案确保在 秦始皇生前使自己与胡亥的关系密切到能不至被杀。可是蒙毅和他的哥哥一样,就这样呆呆静候赵高从容地把他们一一拘禁起来。
和蒙恬一样,蒙毅在临死前也有一段哀哀怨怨表忠心的话语。他对胡亥派去指责他曾经阻挠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的使者说:“要是认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么,我年轻时作官为宦,就能顺意得宠,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说是能顺应先主的心意了吧。要是认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么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游天下,和其他的公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我还有什么怀疑的。先主举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积虑,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不是我借口来逃避死罪,只怕牵连羞辱了先主的名誉,希望大夫为此认真考虑,让我死于应有的罪名。”
但是和蒙恬的话毫无作用一样,蒙毅的申诉仍然丝毫没能迟滞他被杀的命运。
再回过头来看蒙恬制匈奴的配置——30万最强战力的军队;十多年的时间。再看看完全不值一提的战果,不能不对蒙恬将军的盛名与能力表示产生疑虑。带30万战力顶峰期的秦军,用十多年的时间,没有攻城掠地,没有斩军杀将。只做了一些静态防御的基本建设。修长城的工程,是从全国征集来的民工干的,那30万大军,就是用来驱赶匈奴、防范匈奴骚扰、管理民工?这个成本,也未免太高。
蒙恬震慑匈奴的这十多年,是冒顿单于的父亲掌权期间。从《史记·匈奴列传》看,单于日子过的很安逸,匈奴的发展很平顺。是一副与秦军相安无事的状态。蒙恬被杀的几乎同一时间,冒顿单于杀害了他的父亲,成为新的单于。随即,匈奴迎来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给汉王朝造成了相当的困扰。汉武帝以举国之力征讨匈奴多年,攻城掠地成果累累。但直到汉武帝末年,匈奴还能一次给汉军造成十万级别的伤亡。
太史公在《史记·蒙恬列传》里说: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
太史公是从仁义角度指责蒙恬。我是从战功战绩、为将之道剖析蒙氏兄弟。怎么看,这兄弟俩都是盛名难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