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将王翦攻破齊國都城臨淄,齊國滅亡;秦王嬴政統一中國稱“秦始皇帝”。廢分封,隸郡縣,書同軌,車同文;置天下為三十六郡,北抵幽燕,南征百越,西連巴蜀。東到大海。從那時起中國便以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象登上世界曆史舞台。

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為統一管理西域,西漢在今新疆輪台縣境内設定“西域都護府”正式将新疆地區納入中央的管轄之下。
千年之後唐太宗曾言“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之赤子”。突厥可汗在接受唐朝冊封時提出:天下理應大一統,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可見隋唐時期的西域諸國對“天下一統”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此後無論中原王朝政權如何更疊,西域諸國皆遣使歸附。至明朝正統十四年,英宗皇帝北伐失利,使得明朝對于北部遊牧民族的影響力日漸衰落,北方的鞑靼瓦剌部日漸強大。
厄魯特蒙古是瓦剌之後,分為四大部: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土爾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 ,他們自古就生息在我國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個勤勞、勇敢,有着光榮曆史的部落。
明朝中後期瓦剌準噶爾部西遷至新疆地區,并征服東察合台汗國;世世代代生活在新疆的土爾扈特部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
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土爾扈特部迫于準噶爾部的軍事壓力,決定舉族西遷,部族中的大部分人離開新疆塔爾巴哈台故土,曆經兩年艱苦跋涉,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遊、裡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遊牧民族的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
渥巴錫汗
十七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進入伏爾加河下遊地區,不斷侵占已經定居此處三十多年的土爾扈特部落的牧場,奴役土爾扈特部落的人民。
沙俄政府對土爾扈特部的奴役是全方位的,政治上,土爾扈特汗國的最高權利歸大汗所有,大汗之下有一個類似明朝内閣制度的王公組織“紮爾固”。沙俄政府要求土爾扈特部改組紮爾固,要求将紮爾固的行政地位與大汗一樣,所有政令都需要沙皇準許方可施行,嚴重的威脅了當時的土爾扈特部大汗的權力。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大汗敦羅布喇什去世,由其十九歲的兒子渥巴錫即位。汗位交替之際,沙俄政府乘機将土爾扈特直屬于汗的最高權力機構王公議會“ 劄爾固”,強行隸屬于沙俄外交部的控制之下,對“ 劄爾固”成員實行年俸制,并派遣官員直接進行管轄,幹涉“ 劄爾固”内政,以達到架空汗權的目的。與此同時,沙俄政府又在土爾扈特内部另找代理人,以分化瓦解土爾扈特内部力量,與渥巴錫汗相對抗,進而駕馭土爾扈特部,以完全控制伏爾加河下遊的廣大地區。
哥薩克騎兵
經濟上,沙俄政府還讓大量的哥薩克移民不斷向東擴充,進一步壓縮土爾扈特人的遊牧空間。
文化方面,衆所周知蒙古部落一直信仰藏傳佛教。土爾扈特部也不例外,他們崇信藏傳佛教格魯派,他們熬茶敬佛,在生活和文化等各方面都離不開喇嘛教。沙俄政府認為想要徹底讓土爾扈特部臣服就必須改變他們的信仰,于是沙皇彼得一世下诏令傳教士學習土爾扈特部族的語言,以便在土爾扈特部落了傳播基督教(東正教)并大規模制造宗教糾紛,妄圖剿滅藏傳佛教,此舉引起土爾扈特部族人的強烈反抗。
東正教
沙皇俄國的曆史就是一部擴張與戰争的曆史,軍事上沙俄政府對土爾扈特強制實行“人質制度”要求其聽從沙皇的指揮。十八世紀沙俄對外擴張日盛,為了和土耳其争奪出海口,沙俄大肆征兵,導緻其國内和土爾扈特部族人口青壯年數量銳減。面對沙俄國内的農民起義,沙俄政府還勒令土爾扈特派出騎兵前往鎮壓。
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兆慧率領清軍征服天山南路,準噶爾部衆喪失殆盡,從此天山南北盡數并入清朝版圖。在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持續打擊之下準噶爾汗國被滅,新疆地區又重新歸入中國版圖。
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打擊之下,渥巴錫汗再也無法忍受,他對族人說道:要保全自己的族人和部落,如果繼續在此居住,繼續受壓迫,不出十年土爾扈特部落就将不複存在。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渥巴錫同手下大臣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回歸故土,回歸中國。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在伏爾加河下遊草原的一個秘密地點,土爾扈特汗王渥巴錫第二次主持召開了絕密會議。會上,他們莊嚴宣誓,脫離沙皇俄國,傳回祖國去。
盡管對外嚴加保密,但東歸的消息還是洩露,渥巴錫欲攜伏爾加河左岸的衛拉特人一起東歸,奈何正值暖春,冰川消融,衛拉特人無法過河,于是渥巴錫決定右岸的三萬餘戶先行行動,
當第二天清晨的陽光灑向伏爾加草原時,伏爾加河右岸的十七萬土爾扈特人出發了,離開了他們寄居将近一個半世紀的異鄉,用他們的話說:到東方去、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尋找新的生活。渥巴錫親手點燃了自己的木質宮殿,部衆也紛紛點燃自己的房屋,表達出破釜沉舟的勇氣與沙俄徹底決裂的決心。
東歸英雄
渥巴錫率領一萬騎兵殿後,掩護十七萬部衆踏上東歸之路。得知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消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認為,讓整個部落從她的鼻尖下走出國境,這是沙皇羅曼諾夫家族的恥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薩克騎兵,去追趕東去的土爾扈特人。同時采取措施,把留在伏爾加河左岸的一萬餘戶土爾扈特人嚴格監控起來。
葉卡捷琳娜二世
面對來勢洶洶的哥薩克騎兵,分散在草原上的土爾扈特部衆來不及組織抵抗死傷慘重。一路上殘酷的戰争,和嚴寒疾病的折磨使得土爾扈特部衆減員嚴重,人民對于東歸逐漸喪失信心。對此渥巴錫鼓舞士氣對部衆說:我們既然選擇回歸祖國,那就甯死不能回頭,為了子孫後輩,我們必須前進!由于東歸此舉并沒有通報清政府,清政府毫不知情,是以沿途沒能提供任何幫助。
乾隆皇帝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四月定邊左副将軍車布登劄布向朝廷奏報說俄方派人來通報土爾扈特舉部東返。清政府才得知這一消息。對于土爾扈特部衆東歸此舉朝中大臣意見不一,有人恐沙俄借機犯邊建議将土爾扈特部擋在國境之外。最後乾隆皇帝拍闆說:既然土爾扈特部不遠千裡來歸順,我們應該接納他們。
乾隆三十六年七月,曆經六個月的艱難跋涉,戰勝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和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土爾扈特部抵達新疆伊犁時僅剩七萬人。就在土爾扈特部剛剛進入新疆伊犁時,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提出交涉,威脅乾隆皇帝若是不将土爾扈特部交出來就不惜發動戰争,乾隆皇帝聽此話語勃然大怒,立即回複:“爾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羅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絕不幹預,然其已入我界,則爾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
乾隆皇帝下诏從陝西銀庫撥銀300萬兩,同時調集大量的物資接濟土爾扈特。同時勘查水草豐美之地,一部分安置于今巴州區域,一部分被安置于今内蒙古額濟納旗而成為額濟納土爾扈特部。
土爾扈特全族東歸的壯舉,深深感動了中華各族人民,各地紛紛捐獻物品,供應土爾扈特人。清政府也撥專款采辦牲畜、皮衣、茶葉糧米,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乾隆皇帝親撰《土爾扈特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衆記》碑文兩篇,立碑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