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11月17日,《上美·足迹》叢書釋出會在上海大學舉行,叢書以孟光、顧炳鑫、韓和平、廖炯模、張自申、章永浩等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早期發展過程中代表性的老教授個案研究為主,以點帶面,回顧并見證了上海美院曆史和他們自己的藝術曆程。

釋出會釋出了已出版系列叢書首批15本,涵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設計學等多個專業,涉及的15位上美藝術家或家屬代表出席了釋出會,從他們的口中也讀到了上海美術教育的曆史,而他們本身也是曆史組成的一部分。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上美·足迹》叢書釋出會,坐者為部分老教授或家屬,後排為部分編纂者

提起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曆史,要追溯到1959年3月5日,上海中國畫院(籌)在淮海中路1413号(原鴻英圖書館,今徐彙藝術館)二樓附設中等美術學校正式成立,而後按照“美術教育應與畫院分離”的思路,上海中國畫院所附設的中等美術學校改組為上海市美術學校,當年暑假後,校址遷往華山路1448号幸福村,正式挂牌“上海市美術學校”。這是劉海粟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南京藝術學院前身)1952年9月調整外遷之後,新上海的第一所專業美術學校。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1961年,上海市美術學校工藝美術系同學在陝西北路校址大門内合影

從“上海市美術學校”到1984年的“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再到2016年底,更名為有相對獨立辦學自主權的“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從校址漂泊如船到“凱旋路”再到“上大路”的發展曆史,也是一個承上啟下轉型的過程。《上美·足迹》以王劼音、任意、李天祥、張自申、陳家泠、張培礎、邱瑞敏、孟光、淩啟甯、唐銳鶴、章永浩、曹有成、顧炳鑫、韓和平、廖炯模(按姓氏筆畫排序)上美教授的藝術和教育起點,力求比較完整地記錄下美術學院轉型時期的學術觀點、教學方法乃至價值觀的沖突等。全書分為藝術人生、藝術教育、藝術觀念、藝術訪談四個部分,後附作品圖版等。書中部分内容以口述曆史的方式呈現,目的是想如實客觀地記錄相關的曆史資料。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上美·足迹》叢書

承上啟下,個人足迹串起的學院曆史

1960年9月,上海市美術學校移址陝西北路500号,升格為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首屆大學設中國畫、油畫、雕塑、工藝美術四個系,暫時成為一所培養大學生的“專科”學校。日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張培礎就是上海市美術學校第一屆大學生,如今他也是《上美·足迹》叢書第一批出版的15位老教授之一。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1960級畢業照

據張培礎回憶,他1960年進入上海市美術學校學習,1962年畢業後入伍參軍成為一名海軍戰士,1968年複員後進入航道局做船員,并業餘從事繪畫創作。1978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做老師,與方世聰、廖炯模成為同僚,後美術系轉為舞美系,張培礎在繪畫教研室任繪畫基礎課老師。1984年,上海市美術學校改建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當時國畫系主任顧炳鑫就力邀張培礎加入國畫系,但因為種種原因,直至1994年,張培礎50歲之時,才進入上大美院國畫系任教(組織關系1998年從上戲調入上大美院),直至62歲(2006年)從上大美院副院長任上退休,卸任後學生們希望可以繼續與之交流畫畫,張培礎也就放棄了原本退休後自己畫畫的計劃,在家附近租了房子、周末時常和學生們聚在一起寫生模特,也交流各自的近況,漸漸形成了“上海美院水墨緣工作室”。張培礎說他從16歲開始就與上海美院結緣,尤其是1994年進入國畫系後,既是自己的專業,又教學相長,對自己的藝術幫助很大。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上美·足迹》顧炳鑫内頁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上美·足迹》張培礎内頁

與張培礎50歲才進入上大美院不同,陳家泠1963年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後就在上海市美術學校任教,在他看來,上海市美術學校像一條船,先後搬遷過梵皇渡路(現萬航渡路)1575号原聖約翰大學舊址韬奮樓、漕溪北路、天津路414号等多個校址。直至1983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在凱旋路挂牌。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凱旋路30号大門

1984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司班子建立,李天祥為首任院長。當時設中國畫系、油畫系、工藝美術系(後改為設計系)、雕塑系四個系及基礎部,首任油畫系主任廖炯模生前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曾經回憶:“1983年,我參與了上大美院的籌備,籌備從買石膏,買畫框、畫架等開始,到後來的師資的選擇,我都參與了。那時我是油畫系主任,國畫系主任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調來的顧炳鑫,設計系主任是兒童美術出版社的任意,雕塑系主任是章永浩。從1984年開始到1997年退休,上大美院在凱旋路一個很小的中學校園裡,當時條件很簡陋。”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上美·足迹》廖炯模内頁

廖炯模提及的章永浩是上海外灘《陳毅市長像》的作者,也是新中國第一代雕塑家,他1955年從中央美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所學生畢業,師從劉開渠。1956年6月進入新成立的“中國雕塑工廠華東工作隊”(上海油雕院前身),成為該機關三人核心上司成員之一。1985年負責籌建上大美院雕塑系,并任系主任。對于凱旋路時代的上大美院,章永浩概括說“條件不好、關系好”。因為凱旋路校區很小,但做卻雕塑需要足夠的大空間,是以在籌建之初,章永浩就提出要有雕塑工作室,并在有必要時借同在凱旋路上的上海大學校部的操場和停車場搭臨時雕塑大棚,做大型雕塑,如今矗立在外灘黃浦公園内的《浦江潮》就出自于當時凱旋路的操場。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外灘黃浦公園内的城市雕塑《浦江潮》,誕生于凱旋路操場上臨時搭建的雕塑大棚

對于教學,章永浩在紮實基礎的同時,鼓勵學生多創作,多參加展覽。是以在1990年代初,上大美院雕塑系就在業界小有名氣,章永浩也一直提醒系裡的專業老師,技術上可以教,但創作上不要多教,要讓學生自己的創作觀念得到抒發。同時他也覺得專業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動手改作品,但不能代替;除了教專業外,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正派的做人。而這些教學經驗不少都來自于章永浩的老師劉開渠。

章永浩之後,1999年,邱瑞敏調入上大美院,并擔任院長,他同時還兼上海油畫雕塑院的院長。此後,2000年11月10日,上大美院從凱旋路30号遷入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學寶山校區内,但老美院的精神依舊在傳承。邱瑞敏與上大美院的緣分開始于1959年,當年他曾就讀于上海市美術學校油畫系,孟光、吳大羽、周碧初、俞雲階、唐雲等都是他的先生,也對邱瑞敏影響很深,“我們這一代人是承上啟下的,也是在前輩的教導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在我念書時講的話,我現在還記得、還在琢磨。我跟我的學生也是經常講上一代是怎麼教育我們的,他們這種精神境界是怎麼樣的,學畫學的是技巧,但最後畫的是你的人品。基礎要紮紮實實打,你的品格要在你的畫面上展現出來。”邱瑞敏說。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1965年周碧初在上海美專指導油畫系學生畢業創作

2016年12月11日,以上海大學原美術學院為基礎,挂牌成立了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這也為上海的美術教育打開了新的篇章。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挂牌

尊重曆史,經典傳承

2014年《上美・足迹項目》立項,曆經5年成書15冊,其中原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功不可沒。在汪大偉看來,美術學院的今天,是在這套叢書中被記載的各位老師,或是沒有被記載的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希望這套叢書能見證這段曆史并獻給在上大美院工作、學習過的全體師生。同時也衷心感謝李薇等參與叢書編撰各項工作的老師們,正是他們的全力以赴,才能有這套較為完整的成果呈現。

《上美・足迹》記錄的是一個學院的曆史和學術精神。“我們不能忘記每一位對美院的曆史發展做過貢獻的同志。落實到具體的學術工作中,他們就是學校的曆史,學校的曆史不是孤立的,也一定納入到上海美術教育的曆史文脈當中。現在編入的15位教授,就是校史的代表。尊重曆史,經典傳承也是學院一以貫之的精神。”上海美院副院長李超說。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顧炳鑫與學生們

在上海美院教育的曆史轉型中,《上美・足迹》以1984年,上大美院建立為切入點,研究和編纂老先生的藝術和教育觀念,也是從他們身上汲取思想的養分,同時也“折疊”出一代美院人的記憶。如果把時間追溯到1959年,那周碧初、張充仁、吳大羽等将勾勒出一個更豐富的海派美術教育。

每位《上美·足迹》中的老先生都有屬于自己的藝術經驗和創作之路,通過叢書的出版可以了解到上海美院“從哪來”,上海美術學院今天的成就,正是建立在這些前輩學人的奉獻之上。但在經典傳承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到哪去”,在光大海派美術教育理念,服務上海美術教育的學科建設,後來者樹立從藝與教學典範的同時,也應從中收獲“文化創新”的力量。

如今,上海美院的畢業生活躍于上海藝術領域的各行各業,但在采訪中,一些老先生也提到上海美術教育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未來上海美院将去往何處,更是他們所惦記的。

從孟光、顧炳鑫等個案研究,見證上海美院半個世紀的“足迹”

位于上海大學寶山校區的上海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張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