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艾利森:中美應努力避免戰争

新京報快訊(記者 謝蓮)4月6日,全球化智庫(CCG)舉行了CCG名家對話,由CCG創始人王輝耀對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雙方共同就中美該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問題展開讨論。艾利森提出,中美應在競争中尋求合作,盡可能地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以避免沖突和戰争。

“修昔底德陷阱”由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主要指的是新崛起的大國必然對現存大國形成挑戰,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就導緻戰争變得不可避免。

艾利森在4月6日的中美學者對話中表示,中國作為一個崛起國,積累了多個世代的努力,會越來越強大;美國作為一個守成國,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應該掌握統治權力,是世界第一。艾利森将這種現象比作“權力的跷跷闆”,“中國會變得更強、更富裕,雙方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一方的崛起會改變權力的結構,引發權力的跷跷闆兩端的力量不平衡”。

艾利森2017年曾出版專著《注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書中提到,過去500年間,有16種修昔底德陷阱的範式,僅有4種避免了戰争。而作為擁有核武器的兩個大國,中美“就像一對連體雙胞胎,毀滅對方的同時也會摧毀自身”,艾利森表示。

艾利森在對話中強調,中美一方面是競争對手,另一方面在自然、科技、環境等問題上又不得不合作。如何讓競争與合作共存,就需要尋求避免沖突和戰争的方法。艾利森提出,中美應找到協調和合作的方式與機制,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毀滅雙方。

“我認為‘修昔底德’式的競争往往會導緻災難性的後果,這是瘋狂的,對中美都是如此。是以現在的出路就是我們找到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辦法。我們應該盡己所能去尋找,從冷戰中吸取教訓,從美蘇競争中學習,盡可能多地學習過去的經驗教訓,在所有的可能中尋找出路。”艾利森表示。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吳興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