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聲的翅膀》展現了多個民族的民風民俗、音樂歌舞。
紅網時刻3月12日訊(通訊員 趙麗 記者 胡弋)好的音樂,可以成為一部電影的靈魂,對于歌舞片,更是如此。
3月28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策劃、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支援、天山電影制片廠創作拍攝的歌舞片《歌聲的翅膀》即将上映。電影由董穎達作曲,黃绮珊、塔斯肯·塔比斯汗、阿來·阿依達爾汗、崔子格、鞠紅川等歌手傾情獻唱。片中包含八首圓場歌曲、四組大歌舞、兩段音樂劇,展現了多個民族的民風民俗、音樂歌舞,是一部集新疆各地風光、各民族風情于一體的音樂歌舞電影。
該片作曲董穎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音樂可以表達情感,更是情感的延伸。在《歌聲的翅膀》的創作中,董穎達用極富情感同時又兼具新疆民族特色的音樂,賦予這部電影獨有的魅力以及更深層次的表達。
“沉浸式”創作20分鐘寫出一首歌
歌舞片在華語電影史上可以說并不多見。歌舞片不僅對演員的要求高,更關鍵的是對作曲的要求非常高,一部好的歌舞電影需要電影界與音樂界、舞蹈界之間達到非常好的合作程度才可以完成。
為此,天山電影制片廠特邀曾為《地久天長》《影》《北平無戰事》等知名影視作品創作原創音樂的董穎達為《歌聲的翅膀》作曲。
董穎達剛接到邀請時,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憑借着對音樂的執着以及對新疆元素的向往,她踏上了飛往烏魯木齊的航班。1萬公裡,拜訪當地藝術文化歌舞團,一天看四五場原汁原味的演出,半夜12點開車到民間藝人家裡記錄素材……董穎達認為,隻有完整的采風,才能從碎片化的各類音樂元素中,更好地提煉影片所需要的内容。
董穎達表示,“開拍前,我們走遍了南疆北疆,尋找拍攝所在地,尋找創作靈感。在拍攝過程中,我多次到現場,體驗片中人物需要怎樣的歌曲。”
其中一場戲,演員正在拍攝舞蹈戲份。董穎達拿了一個小凳子坐在遠遠的地方,完全“沉浸”在環境中,僅用20分鐘便寫出了一首歌,獲得了其他主創人員的贊賞。在随後的特寫拍攝時,董穎達現場把歌曲教給演員,幫助他們更好地诠釋角色。
“按照慣例,作曲不可以在現場做這些事情,但我在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做了很多‘不可以’的事情,感謝所有部門的配合和了解。”董穎達說。
“讓音樂參與叙事”是這部影片對于國産歌舞片創作的全新探索。
讓音樂參與叙事,就要“活在戲裡”
在電影《歌聲的翅膀》專家觀摩研讨會上,專家認為“讓音樂參與叙事”是這部影片對于國産歌舞片創作的全新探索,與西方歌舞劇形成了鮮明對比,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特色與魅力。
影片出品人、總導演高黃剛就曾談到,在《歌聲的翅膀》的創作中,主創人員堅持守正創新,在故事講述的層層遞進中,用音樂歌舞參與叙事方面,進行了積極開拓,并大膽加入了現代的、時尚的、融合的音樂舞蹈語彙。
的确,除電影以外的六大藝術門類中,音樂和舞蹈的感染力、沖擊力最強。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學叙事上,會造成音樂和舞蹈的削弱,失去歌舞片的風格樣式;如果單純進行歌舞創作,又減弱了叙事。
為解決這一難題,董穎達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最終認定“作曲要活在戲裡,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感受、去創作”。她讓自己“扮演”成參加選秀的歌手,與編劇、導演等“導師”進行劇情推演,不但更加深入了解了創作方向與音樂風格,還與編劇一同修改了部分劇情與對白,讓音樂更加完整地參與叙事。
董穎達談到,以往我們看到的寶萊塢的音樂片,音樂參與叙事并不多。但《歌聲的翅膀》不同,采用了很多音樂劇的形式,就是台詞、對白都是唱出來的,音樂、歌舞不僅僅是情感的延伸,這樣的嘗試不突兀,反而更有意思。
最終,根據不同民族、不同情節,不同場景,董穎達創作了八首原創音樂。董穎達表示,因為音樂電影的特殊性,這是她所有參與創作影視作品中,“主動性”最強的一次,隻有“強勢”地參與創作,才能讓音樂與叙事相融,賦予作品更有深度的表達。
值得一提的是,歌手黃绮珊、塔斯肯·塔比斯汗、阿來·阿依達爾汗、崔子格、鞠紅川等傾情為本片獻聲,他們表示,非常喜歡片中的音樂,每位歌手演唱時需要和角色契合,與主人公始終處在一個狀态裡,這也是《歌聲的翅膀》最為獨特的地方。
完成《歌聲的翅膀》的創作,董穎達認為這部電影改變了她的人生。“我也很羨慕生活在一個多元化地域的人們,這部電影豐富了我對生活的想象力。作為北方漢族人,我現在也時常把自己想象成維吾爾族的姑娘,讀懂她們如何看北京、看上海;而作為創作人員,我也會不停思考,破圈很重要,《歌聲的翅膀》讓我的人生不一樣,多了看世界的視角,它改變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