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一首北朝民歌《木蘭詩》,讓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1000多年,在大江南北家喻戶曉。根據花木蘭代父從軍改編的影視劇不計其數。就連美國迪士尼公司都拍攝了系列動畫電影,光是第一部就在全球取得了3億美元的票房。

這幾天閑着無事,在今日頭條APP上搜尋“花木蘭迪士尼”,重溫了這部電影,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
《木蘭詩》沒有記載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資訊,根據後人研究的資料,我們可以拼湊和推斷出她的姓氏、籍貫等資訊和人生軌迹。
明代文學家徐渭在《雌木蘭替父從軍》中記載:“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
從這段記錄,我們可以看出,花木蘭父親姓名叫花弧,字桑之,做過千夫長的武官。花木蘭世代居住在河北魏郡。在南北朝時期,河北屬于冀州、幽州,由北魏統治。是以,花木蘭是北魏的臣民。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一個政權。政權建立以後,一直面臨着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的入侵。邊境地區經常發生戰争。這是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曆史背景。
北魏時期,實行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花木蘭一家可能屬于鮮卑族,是以“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那時候,國家不為士兵提供武器裝備,得有士兵自己掏錢買。這就有了花木蘭代父從軍後“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的場景。
那麼,花木蘭出征是哪一年呢?《木蘭詩》提到了“黑山”和“燕山”等地名,這與《魏書》記載的北魏破柔然之戰相吻合。這個說明,花木蘭參加的是發生在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
花木蘭凱旋歸來後,受到了天子的接見。429年,北魏皇帝是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未滿16歲就登基為帝。他聰明能幹,胸懷大志。當時,柔然族一再南下入侵。拓跋焘毫不畏懼,抵住了柔然族的進攻。後來,拓跋焘又轉守為攻,先後13次主動出擊柔然,終于将柔然打服。
這些史實,與《木蘭詩》的情節隐然相符。
拓跋焘給出征将士賞賜金錢,賜予官位。花木蘭沒有接受官位,回到了家鄉,回到了父母身邊。
後來,花木蘭又有怎麼樣的故事呢?
《商丘縣志·列女》記載:“(花木蘭)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于朝。召複赴阙,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将軍,谥‘孝烈’。”
按照這段記載,花木蘭回到家中,脫掉戰袍,換上女兒服裝。同行者看了,非常吃驚。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逐漸傳到皇宮。拓跋焘聽說後,将花木蘭再次召到皇宮裡,想把她納為後妃。對于尋常女子來說,這是莫大的榮耀。可是花木蘭堅決拒絕了,還以死相逼,自盡了。拓跋焘極為驚詫,追封花木蘭為将軍,賜予谥号“孝烈”。
這還真是一個悲哀的結局呢。
曆朝曆代對花木蘭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唐朝将花木蘭追封為“孝烈将軍”,還設了祠堂進行悼念。宋朝時期又在河南商丘建立了木蘭祠,并塑造了花木蘭的塑像。元朝時期,木蘭祠裡建造了《孝烈将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記載了花木蘭的生平事迹。清朝時期,又建造了《孝烈将軍祠辨誤正名記》碑。
【參考資料:《魏書》《木蘭詩》《商丘縣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