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Netflix原創韓劇《鱿魚遊戲》火遍全球,在海内外的社交媒體上被廣泛熱議。《鱿魚遊戲》由黃東赫執導并擔任編劇,李政宰、樸海秀、魏化俊、孔劉、李秉憲、鄭好娟、李瑜美等主演。該劇共9集,主要講述一群走投無路、急需金錢的人收到神秘邀請,為了456億韓元的獎金,參加6個生死逃殺遊戲的故事。截至目前,《鱿魚遊戲》拿下了印度、烏克蘭和南非以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Netflix單日劇集觀看熱度冠軍;尤其在北美,更是連續一周高居榜首。

以生存遊戲為主題的劇集并不罕見,隻是成功的不算太多。《鱿魚遊戲》的全球火爆讓大家看到了遊戲的全球屬性和人類的某些共性。在該劇的影響下,相信以遊戲為主題的劇集将成為下一波制作浪潮。
遊戲和劇集本來并沒有多少關聯,在某種程度上講,遊戲是無腳本的,而劇集是有腳本的;不過,在今天,二者已經開始融合,界限上也沒有那麼分明了。時下火爆的“劇本殺”就是遊戲與劇集的融合産物,盡管目前各界對其仍有争議,但是不管怎樣,它們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
國外研究者曾發現,幾乎每個50歲以下的人都處于視訊遊戲行業發展的關鍵階段。的确,50歲以下群體,幾乎每個人在孩童時代都接觸過電視遊戲機、街機,或者其他形式的遊戲。是以,遊戲對電影、劇集市場産生影響并不奇怪。比如,《憤怒的小鳥》這樣的小遊戲,對歐美國家的老年人影響至深,且已經被改編成卡通片、劇集等有劇本的内容。在今天這個全民智能手機的時代,遊戲和劇集之間的關系也愈發無法割裂。據悉,此次火爆全球的劇集《鱿魚遊戲》,其衍生遊戲就由全球領先的多人線上創作沙盒遊戲平台羅布樂思(Roblox)開發發行。
在劇集制作公司中,也已經出現了類似加拿大的BINGE這樣,專注于遊戲屬性劇集開發的公司。許多劇集制作公司在項目建立之初,就開始考慮它的遊戲屬性,思考如何将劇集内容做成可以互動的遊戲項目,影遊關聯越來越常态化。在我進行社交電視創業時,在對第二屏業務的推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在手機上推廣正在播出劇集的關聯遊戲的情況。在這方面,美劇《行屍走肉》做得非常棒,這個項目經常被行業作為典型案例,用以說明遊戲與劇集之間的緊密聯結。
開發互動劇,讓觀衆能夠參與劇情的設定和走向,一度為播放平台所推祟。盡管這些嘗試并未獲得顯著成功,但是大家相信它們是未來趨勢,可能隻是現在的創意和制作無法滿足觀衆的真實需求。
有專家認為,作為劇集延伸的互動遊戲隻是發展的第一步,它将以無縫融合虛拟現實、語音識别和人工智能講故事能力的超高端體驗而告終。在走向人工智能的今天,許多人預言,編劇會被機器人取代,而取代人工編劇的最好方式,當然是讓遊戲來主導線性情節的發展。這些發展可能會出人意料,但又一定在情理之中。是以,當人工智能已經具備海量的故事情節庫和邏輯性編劇技巧能力時,完全可以通過遊戲推動劇情發展,進而替代現在的“編劇講故事”模式。
業界經常說要尊重觀衆,但劇集往往是制作方主導,觀衆隻能看,或是評。遊戲則能讓觀衆直接參與到劇情的發展中,甚至參與角色的養成。在CGI(通用網關接口)非常發達的今天,結合VR(虛拟現實)技術,讓劇內建為遊戲,或者讓遊戲成為劇集,都非常容易實作。兩者間的界限正在模糊,而遊戲已經培養起的支付習慣,也将大幅提升劇集的盈利能力。未來,觀衆或許會為解鎖某些情節而付費,也可能會為他們喜歡的角色投資。在遊戲中購買裝備,可能就會演變成為劇中心愛的角色買衣服、買道具。相信這些遊戲時代成長起來的觀衆,将有力推動劇集的商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