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與老家分别多年,甚是想念。
那山、那水、那人,門前那條傍河延伸的小路,常在眼前、夢裡出現,悱恻纏綿中未曾盡意,卻又恍惚中消失不見。
是該回老家看看了。未成行前,還是把心裡兒時的曾經寫出來,以慰缺少鄉音、鄉情滋潤的孤單。就且把這幾句語無倫次的感慨,做為引言吧。

我出生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小山村,一條泉水彙成的小河從村中流過,天然的把整個村子分成東西兩部分。
小河的源頭,是一口深不足一米的小井,井裡有魚。
小井用大塊不知名,也不規則的石頭砌成,砌時并沒下太多的功夫。石頭間的搭配很是随意,整個井壁不過米八高,裡外看去,橫豎都不成行,裸露在外的石頭間,沒有搭接緊密可言,縫隙随處可見。
井中是有魚的,數量并不多,三五條而已。大的長如國小生所用的格尺,小的也如削筆的小刀,都肥肥胖胖,灰背白肚,煞是可愛。
這些魚是不怕人的。走近井邊,它的遊嬉一點都不會被打擾,從容淡定,信步閑庭。奇怪的是,有時見不到它們,井裡的方寸間,也不知是躲去了哪裡。
井裡的魚,誰也不能動。小夥伴們,都無一例外的受到過大人們的警告。至于為什麼,小時候不知道問原因,長大了忘記問原因。那時,心裡最奇怪的是,這些魚為啥總是那麼幾條,為啥不跑。依稀記得問過大人,隻是忘記了答案。
河道不寬,長滿了綠柳
井裡的水總是那麼多,在超出地面的兩寸處,有一處人工搭出的石頭縫隙,水流出來,并逐漸蔓延,形成一條3、4米寬的河道,速度不緩也不急。
自記事起,河道裡就長滿了柳樹,細的如兒時的手臂,粗的需要幾個小夥伴合抱。這些柳樹最好看的是根部,紅彤彤、水盈盈,纏繞交錯,自樹的根處延伸出,紮進水底并隐沒不見。
河道裡鵝卵石挺多
整條河道并不平整,裡面布滿了鵝卵石,有大有小。相同的是,不管大小,都失去了棱角,像經過粗略的打磨。不同的是,小的大多沉浸在水中或依附在大塊的一側,挂滿了青苔。大的下半部隐在水中,上半部挺立在水面,略顯突兀。
這條小河,就在村子的中央,圍繞着這條小河,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主人公當然有小孩,也有大人。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不妥,請告知,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