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奇襲武陵橋——從軍教片到劇情片

編者按

1953年7月,《北韓停戰協定》在闆門店簽訂。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保衛了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使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内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赢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戰争勝利後,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反映抗美援朝戰争,讴歌中國人民志願軍,成為國産戰争劇情片的一個重要題材,湧現出《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打擊侵略者》等一大批優秀影片,充分展現了志願軍與侵略者浴血奮戰,全國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戰争,産生了巨大影響,成為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材。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解放軍報微信陸續推出“抗美援朝經典影片”系列文章,和你一起回顧當年那些振奮人心的優秀作品。

經典抗美援朝劇情片《奇襲》,1960年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導演許又新,主演張勇手、邢吉田、黃煥光、曲雲、袁霞等。影片以抗美援朝戰争為背景,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連長方勇,率領一支偵察隊,接受了上級交代的深入敵後炸毀康平橋,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偵察隊一路排除各種困難,最後在北韓女遊擊隊戰士樸金玉的幫助下,炸毀了康平橋,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配合大部隊消滅了敵人。

奇襲武陵橋——從軍教片到劇情片

《奇襲》劇照:張勇手扮演方勇(右),邢吉田扮演一班長。

《奇襲》是根據一段真實曆史改編的——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第三十八軍一支偵察隊奇襲武陵橋。不同的是,奇襲武陵橋的偵察隊不是像影片中那樣隻有一個排的兵力,而是一個支隊:由志願軍第38軍軍部偵察連、一一三師偵察連、兩個工兵排組成,還有13名北韓同志,醫務人員和英語翻譯,共有323人,攜帶一部電台,600公斤炸藥,每人攜帶4顆手榴彈和充足的彈藥。《奇襲》中男主角方勇的原型就是志願軍第38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11月24日晚10時,偵察支隊出發,他們一共走了兩個夜晚一個白天,與敵人進行了三次戰鬥。于11月26日淩晨,到達預定地點武陵裡。短暫的戰鬥後,偵察支隊占領了大橋并安放炸藥進行爆破,7點50分大橋塌落。此時,南來的增援卡車與南逃的敵人在大橋兩側出現,偵察支隊投入阻擊,之後受命繼續向南穿插。偵察支隊為志願軍第38軍主力全殲僞七師立下了汗馬功勞。

奇襲武陵橋——從軍教片到劇情片

《奇襲》劇照:袁霞扮演北韓女遊擊隊員

後來,張魁印将偵察兵奇襲武陵橋的一段傳奇經曆寫成《北韓戰争穿插》一文。1958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根據《北韓戰争穿插》拍攝了軍教片《奇襲武陵橋》。1958年底,《奇襲武陵橋》在全軍上映後,立即引起轟動,指戰員們都非常喜愛這一劇情片似的軍教片,不少人甚至一連看了好幾遍,大家在觀影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到了許多軍事專業知識。後來,在地方上放映後同樣得到大量好評。

奇襲武陵橋——從軍教片到劇情片

《奇襲武陵橋》影片說明書

而後來的劇情片《奇襲》,就是此片的大衆版。因為《奇襲武陵橋》是軍教片,裡面不可避免地使用了一些軍事術語,并穿插運用了一些戰術分析鏡頭,不适合對外公演,經有關部門準許,八一電影制片廠将《奇襲武陵橋》改拍成劇情片。

改拍後的《奇襲武陵橋》将片名換成了《奇襲》,于1960年在全國公映。該片基本上還是《奇襲武陵橋》的原型,片頭畫面沒有改動,隻是把“0948部隊供稿”去掉了,沒有編劇,中間也隻删去了一些有關指揮方面的細節,武陵橋改成了康平橋,同時增添了其他一些細節。另外,演員也換成了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專業演員:張勇手(方勇)、邢吉田(一班長)、黃煥光(唐虎)、曲雲(阿媽妮)、袁霞(樸金玉)……

電影公映後受到廣大群衆的喜愛,一直在各地熱映不衰,被譽為戰争電影片中的經典。

奇襲武陵橋——從軍教片到劇情片

《奇襲》劇照:曲雲扮演的阿媽妮“以假亂真”,影片在北韓放映後,竟有北韓觀衆認為她是真的北韓阿媽妮。

影片《奇襲》的拍攝地并不在北韓,而是在風景秀麗的江南。影片中的“康平橋”取景地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鎮的“藏山大橋”,該橋建造于1934年,電影拍攝時橋齡為26年。這座橋是上承式鋼桁架木面結構,全長156米,有兩個主孔,跨度為52米。早年間,浙東鄉下常見的都是石橋、木橋,很少出現這樣洋氣十足的鋼鐵大橋,是以溪口人俗稱藏山大橋為“洋橋”。

奇襲武陵橋——從軍教片到劇情片

今日“康平橋”——奉化“藏山大橋”

片中男主角方勇的原型張魁印曾說:“電影《奇襲》我看過好多遍,雖然較之真實事件藝術化了,但影片拍得很真實。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戰友們,可電影畢竟與實際戰例不能相提并論,還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沒拍出來……”

影片中扮演方勇的著名演員張勇手,當年曾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員參加過抗美援朝戰争。1951年春,16歲的張勇手時任志願軍六十軍文工團團員,随部隊入朝後參加了第五次戰役、東線反擊戰、中線反擊戰,因向前線運送軍需物資立三等功一次,後因戰地慰問表現突出立三等功一次。

奇襲武陵橋——從軍教片到劇情片

張勇手老師接受采訪

今年8月,中央電視台大型電視片《英雄兒女》創作團隊對86歲的張勇手老師進行了采訪。張勇手老師說:“在我們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敢于出兵對抗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志氣。這場戰争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給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我對抗美援朝戰争的了解。”

(作者系軍史專家)

來源:解放軍報微信

作者:徐平

編輯:馬藝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