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市第五中學校門
第五中學停車站牌
在今日沈陽,能夠稱得上“百年老校、世紀學府”的學校屈指可數,位于沈陽市大東區的沈陽市第五中學至2021年,校齡已有116年之久了。翻閱五中校史,查找五中名人,時光仿佛瞬間倒流,一部沈陽近代史話如置眼前。
老地方
大清東三省末代總督趙爾巽下令建“五中”
五中這所名校,是由清朝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下令建立的。
五中建立的年份恰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敏感節點:1905年。當年,日俄兩大帝國主義列強的數十萬大軍在東北大地上掀起腥風血雨,史稱“日俄戰争”,五中正是在中華民族多災多難又孕育新生的動蕩年月,破土而出的。
戊戌變法失敗後,救國圖存的呼聲越來越高,改革科舉制度,施行學校教育,成為當時有識之士的普遍訴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許多封疆大吏聯名奏請立停科舉、辦學堂,獲清廷诏準。自此,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據《奉天通志》記載: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奉盛京将軍趙爾巽旨令,租用盛京北大門外依大人胡同協領佟裕書舊宅30餘間為校舍(現五中址),開辦奉天普通學堂,楊新畲任監督(校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改稱奉天中學堂,學制為五年,先後由戴裕忱、鄭鼎臣、鄒大镛任監督。1906年,增設校舍八十餘間。1909年,建立樓房38間,原租佟裕書房屋退還。宣統二年(1910年),更名為奉天省城中學堂,續建樓房38間,又添官銀号及民房50餘間。
“如今五中體育館南側的那條路,仍稱‘中學堂路’。五中是在清末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脫穎而出的,是自上而下建立起的近代學校,在東北實行了最早的學校教育。”五中老師葛岚介紹說。
五中的創始人趙爾巽是清同治年間的進士,被授翰林編修,清末曆任山西布政史、山西巡撫、戶部尚書等職。光緒三十八年,趙爾巽任盛京将軍,盛京将軍的地位相當于後來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在任期間整理财政,成立财政局,鑄造銀元,創辦東三省銀号,發行紙币,因措施得當,僅兩年時間,奉天省的财政狀況便大有改觀。
五中曾收錄周總理的少年習作
1915年5月,奉天圖書發行所出版的《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為當時遼甯省各學校國文考試優秀文章彙編,奉天省城中學堂有41篇文章入選,其中第六班學生李德潤所作《奉天省中學校開學記》一文較長的描述了1905年冬學校初建時的情況。
當時的《國文成績》,相當于現在的優秀作文選,收錄了不少五中學生的作文,還收錄了當時就讀于奉天東關模範兩等國小校第六班的周恩來的一篇習作:《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盛言》,留下了一份關于周總理少年時代沈城求學生涯的珍貴曆史記錄。
李德潤的《奉天省中學校開學記》一文情透紙背,飽含愛國深情:“ 滄海橫流、斯世涫沸,環球萬國,磨牙砺爪,睒睒相視。而時局阽危,一發千鈞。北蒙叛,南滿危,英法等國皆欲染指中原。舉目有山河之異,此真時勢岌岌,人心洶洶,不能不悻然望,穆然思,而群焉希望此畢業者也,蒙見開學之盛若此,而因以動無限滄桑之感也。是為記。”
沈陽首任市長曾有冀是五中教員
奉天普通學堂建立之初學制為五年,所設課程計有經學、國文、外國語(包括英文、東文)、曆史、地理、算術、博物、圖畫、體操等。1906年時學堂有職員6人,教員11人,沈陽曆史上的首任市長曾有冀擔任過學校教員。
曾有冀(1870—1936)字子敬,沈陽城南紅菱堡人。1909年,曾有冀任學校教員及奉天教育會會長。1923年,首任奉天市政公所市長(相當于沈陽曆史上的首任市長)兼奉天電燈廠廠長。
曾有冀任市長後,着意于整頓市面,拓寬路基,修築油漆道路,開辟電車路線,無不雷厲風行,奉天市的城市規模,經曾有冀的銳意改革奠定了堅實根基。
曾有冀培養了一批在中國近代史中聞名遐迩的風雲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楊宇霆。楊宇霆(1885—1929),原名玉亭,字淩閣(後改為鄰葛),19歲中秀才,1905年考入奉天普通學堂(現沈陽五中),1906年赴日本留學,是遼甯省最早公派到日本留學的學生。歸國後,輔佐張作霖并大力振興實業與教育,創辦多所學校及礦山機器廠。楊宇霆曆任陸軍上将、江蘇督辦等要職,後因與張學良政見分歧,反對“東北易幟”,1929年1月10日,楊宇霆與其同黨常蔭槐被張學良槍斃于大帥府老虎廳。
從五中走出的中國近代名人
1912年3月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對清末教育進行了改革,如學堂一律改為學校,舊教材一律禁用,國小可以男女同校,為女子設立中學和職業學校等。1913年,老五中學生增至18級(班),同年改稱奉天省立第一中學校,學生20班,達八百餘人,這一時期,五中人才輩出,蔚然稱盛。當年,五中師資力量之雄厚堪稱全遼之最,教員群體是以車向忱、金毓黻、閻述詩等一批傑出的教育家和學者為骨幹核心的。
車向忱(1897—1971)遼甯法庫縣東顧家房身村人,著名教育家、愛國人士。1928年在五中任倫理教員,曾參加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金毓黻(1887—1962)字靜庵,遼甯遼陽縣後八家子人,著名文史專家。1916年入五中任曆史教員。閻述詩(1905—1963)名紹璩,字述詩,沈陽市人,著名教育家、作曲家、愛國人士。1928年,閻述詩在五中擔任數學教員,其代表作《五月的鮮花》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有這些知名學者、教育家口傳心授,嚴格把關,當年的五中學生精英輩出,人才之盛令世人側目,其中馬二琴、金恩祺、童伯潛三名五中畢業生最為傑出。其中,金恩祺(1894—1948)字哲忱,遼甯撫順人,五中畢業生,1922年,金恩祺與著名民族實業家張志良一道建立了著名的八王寺汽水廠,後任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董事長。
新中國建立後五中發展步入新時代
“九一八”事變後,五中停辦一年多,1933年4月1日複辦,招收學生一班。1935年,添招學生兩班,共三班,同年失火燒毀校舍,學校停辦。1937年再複辦,易名為奉天省立兩級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學校改稱遼甯省立第十一中學。1946年9月,改為沈陽市立第一中學校。1947年1月13日,單慶麟任校長,同年2月19日,關榮鲲任校長。1949年3月,改為沈陽市第五中學,由北關區區長王真兼任校長。1949年至1953年由高風任副校長主持工作,學制仍為初級中學、進階中學,修業年限各三年。
新中國建立初期,五中自1951年後一直采用國中、高中各三年學制。1966年前,學生入學都要經過嚴格的招生考試。1966年招生考試制度被取消,1968年複課後,學生就近入學。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五中教學基本上沿用舊的教學方法,上課教師死闆機械講述,學生被動聽講,很少有思考餘地。後來,學校組織全體教師系統學習凱洛夫的《教育學》,逐漸用蘇聯教學論精神進行教學。
1962年,五中被定為市重點中學。1963年,沈陽市委文教部開始了改革教法的實驗,課堂教學強調精講多練,啟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學校的教職工由上級教育行政機關根據學校規模和實際需要,按編制标準配備,其主要生源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配置設定和由其他中學調入。1954年,五中成立了航模運動隊,趙治武老師帶領同學們制作了各種航模,并在區、市多次獲獎。
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戰争爆發。當時,許多青年學生滿懷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遠赴北韓戰場,五中畢業生也積極投考軍校,參軍入伍。50屆(共兩個畢業班)即10人同批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步兵學校(當時簡稱為“軍大”)。
著有長篇曆史小說《成吉思汗》的中央電視台特約作家俞智先、國家一級作家徐光榮、遼甯省作家協會會員尹作禮,都是這一時期的五中畢業生。
據《奉天通志》記載,光緒三十一年九月于大北門外依大人胡同協領佟裕書舊宅(現五中址)開辦奉天普通學堂,學校建立時,租用佟裕書舊宅三十餘間為校舍,光緒三十二年增設校舍八十餘間。曆經百年,2002年學校在原址基礎上進行重建,新五中占地59600平方米,建築面積56500平方米。作為沈陽近代基礎教育發展史的一個實體樣本,百年來,沈陽市第五中學見證了沈陽新式教育的百年曆程,也印證了沈陽基礎教育的蓬勃發展。現任沈陽市第五中學校長王新宇表示,作為遼甯省示範性普通高中,遼甯省科技特色實驗學校,已臻百齡的五中,曆經滄桑而不改初衷,以開闊的教育視野與廣博的教育情懷,眺望未來。
遼沈晚報主任記者 張松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