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看我][來看我]
浙江甯波位于長江三角洲南翼,毗鄰上海、杭州。市名取“海定則波甯”之義。甯波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山川秀麗、人文荟萃。
近年來甯波旅遊興盛,尤其到距市區20多公裡的奉化溪口旅遊的人日增。這裡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山水如畫,風景秀麗,雪窦山、妙高台以及著名的“浙東第一瀑”千丈崖瀑布,令人流連忘返,更有蜚聲港台的“天下第一餅”,讓人聞香駐足。
走在溪口街頭,空氣中彌漫着烤餅的香氣,30多家餅店一字排開蔚為大觀。遊客紛至沓來,争相品嘗購買,然後帶到全國各地,在饋贈親友的同時,幫助“天下第一餅”廣告揚名。
“天下第一餅”的原名叫千層餅,外形四四方方,内層重重疊疊,餅厚約2厘米,至少27層之多。餅面撒有芝麻,金黃中透微綠,清香撲鼻,松脆異常,甜中帶鹹,鹹裡帶鮮,風味獨特,香酥味醇,齒頰生香。千層餅的主料是面粉、白糖、精鹽、植物油等,外加當地特産的芋頭粉以及江南綠色海鮮中獨有的冬天苔菜。先将芋頭粉和面粉和在一起,加上苔菜,擀成薄片折起,放到用黃泥制成的專用烤爐内用炭火烘烤。
“天下第一餅”的口味獨特,酥脆無比,與所加原料以及操作方法有重要關系。奉化所産芋頭,個大皮薄、質粉味香、糯滑可口,久有“芋艿之冠”稱謂。芋頭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美容養顔、補中益氣、增進食欲之功效。芋頭粉經烘烤後有增酥添脆的作用。苔菜是甯波頗有名氣的特産,按采撈季節分為春苔、夏苔和冬苔,以冬苔品質最佳。苔色翠綠,清香撲鼻,質地松脆,營養豐富。在烘烤工藝上,當地特别講究“擱酥”工序。當餅烘焙至變黃後,即将爐内炭火退出部分,關爐門,并在炭火上蓋以瓦片,不讓餅直接受火,以防焦煳,焖烘約2小時,将餅慢慢擱酥。
溪口的千層餅确實不錯,但冠之“天下第一餅”卻另有來曆。原來,溪口是蔣介石的故鄉,他就出生在溪口鎮“玉泰鹽鋪”的樓上。蔣介石從小就愛吃千層餅,待他入主南京總統府後,仍不時想起家鄉風味獨特的千層餅,遂差人到故鄉買來。後來幹脆将制餅的師傅接到南京,專門為他烤制家鄉千層餅。除自己享用外,并不斷地請人品嘗,還分贈下屬幕僚。得到上峰恩賜自然受寵若驚,于是“餅以人貴,人以餅惠”,普通的溪口千層餅最後竟被譽為“天下第一餅”。是以,這名貴稱謂之中多少有些“阿谀奉承”之嫌。
餅在中國,曆史久遠。先前曾将一切面食統稱之為餅,後漸次分流,專指用烤、烙、炸、煎、蒸等烹調方法制作的扁圓形面食。餅的外延太寬泛,大的分類有燒餅、油餅、餡餅、煎餅、鍋餅、蒸餅等,細分則何止千萬。在衆多的餅類之中,獨溪口千層餅狂稱“天下第一”,恐難服衆。
敢于和溪口千層餅“平分秋色”的當屬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的吉祥餅,居然也鬥膽名為“天下第一餅”。這種餅形體僅有一公分左右,與外衣紐扣大小相仿,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餅了。安徽吉祥餅與甯波千層餅相比有三大優勢:
第一,資格老。安徽吉祥餅的“天下第一餅”美譽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欽授的。時間是洪武二十八年,即公元1395年。朱元璋想回鳳陽老家,這可難壞了鳳陽知府尚大人,他不知拿什麼珍馐美馔款待才能讨得皇帝歡心。尚知府陡然想到,何不用民間物産招待皇帝?于是公文下到各縣,凡是本地好吃的都要獻上來,固鎮縣獻上的就是這種用綠豆制作的小餅子。朱元璋到鳳陽的第一頓飯,滿桌盡是民間小吃,龍心大悅。邊吃邊說好,特别是那小餅子,其色金黃,視之誘人;其形玲珑,望之悅目;其香撲鼻,聞之開胃;其味獨特,食之快意。皇帝邊吃邊問:“這是什麼餅?”尚知府随口說道:“金錢餅”。朱元璋覺得太俗,遂取名“吉祥餅”,并禦賜金匾,上題“天下第一餅”,命年年進貢。算起來有六七百年的曆史了。
第二,營養好。吉祥餅實為綠豆餅,是篩選淮北大綠豆,經浸泡、去殼、拐糊、淋糊、攤烙、蔭晾等多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綠豆味甘、性平,可清熱解毒,消痞通氣,常食能補元氣、和髒腑、通經脈、健脾胃,尤其解暑解酒,其效更佳。
第三,花樣多。吉祥餅不僅可做主食,還有多樣烹調方法,可炒、可燒、可炸、可入湯,可做配菜佐料,亦可做主菜下飯,更加飯菜相兼。
接着跳出來叫闆的恐怕是山東的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資格老,據《資治通鑒》記載,公元 160 年前後就有“胡餅爐”傳入周村,算來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周村燒餅以特殊工藝精工制作而成,非炸非烙,而是貼在“胡餅爐”的内頂棚上烘烤。周村燒餅有碗口大,外形圓而色黃,表面鼓起一個個圓泡,或乳白或淡黃,撒滿金黃色的芝麻。燒餅底面是焦褐色的.形成一個個低陷的小坑,酥孔羅列,薄似秋葉,酥脆異常。
燒餅托在手上輕薄如紙,于是有了“周襯燒餅碗口大,一斤可稱六十個”的諺語。打量起來似乎不堪一吃,吃到嘴裡才發現,這東西香脆耐咀嚼,入口一嚼即碎,久嚼不膩,越嚼越香,香滿口腹,醇香鹹鮮,且回味無窮。吃的時候,還必須一手捏着,另一隻手托着,一口下去.說不定就會四分五裂,碎片和芝麻紛紛墜落。當地歇後語“周村燒餅落地——拾不起”,說明周村燒餅輕如綿箔,形似滿月,若失手落地,則滿地珠散玉碎。周村燒餅素以“酥、香、薄、脆”四大特點譽滿華夏,富有營養,老少皆宜。周村燒餅還具有久藏不變色、不變味和易攜帶等特點,是旅遊和饋贈之佳品。
第三個跳出來争霸“天下第一餅”的必定是杭州吳山酥油餅。
吳山酥油餅已有七八百年曆史,号稱“吳山第一點心”。其色澤金黃,層酥疊起,上尖下園,形似金山,覆以細綿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甜味美,入口即酥,為古今文人墨客所贊歎不已.成為杭州最有魅力的名點。酥油餅又名“蓑衣餅”,一是因為其餅蓬松如農家之蓑衣,二是因為吳語“蓑衣”與“酥油”諧音。清代著名文學家、烹饪理論專家袁枚在《随園食單》一書中,以“蓑衣餅”的名稱介紹了酥油餅的制作方法。吳山多茶室,酥油餅成了傳統茶點,飲食文化與茶文化交織在一起。清代詩人丁立誠寫詩道:“吳膻樓頭江湖景,品茶更食酥油餅。酥油轉音為蓑衣,如人雅号紛品題。”
廣東潮州的老婆餅也會來一争高下。
潮州老婆餅的雅号稱冬茸餅。其制法是将冬瓜熬爛成茸,加上白糖和少許面粉為餡,包入油酥面皮之中,餅表面塗上一層鴨蛋清,入烘爐烤制而成。餅皮疏松酥軟、餡心滋潤滑爽、甜而不膩,香甜适口,是理想的大衆食品。在南方諸省,老婆餅頗有名氣。
山西的太谷餅也有一拼。
太谷餅起源于明末清初,足有三四百年的曆史,最初叫甘餅。太谷餅是面制爐烤的實心餅,直徑約12厘米,中間厚3厘米,表皮為茶黃色,粘有脫了皮的芝麻仁。冷食此餅,酥而不硬.軟而不皮,具有香、甜、軟、酥的特點。太谷餅有四大特點:一是酥軟至極,将鮮餅放于不同的器皿上,它會随器易形;二是甘香軟潤,軟筋利口,令人回味無窮;三是稍嚼即化,餘味綿綿,口感極好;四是易于貯藏,存放适當,半年之内色味如初。太谷餅早已行銷北方各地。
另外,北京的芝麻火燒、廣東的水晶餅、陝西富平的太後餅、無錫的玉蘭餅、西安的黃桂柿子餅、山東的清油盤絲餅、福州的福清餅、河南的白糖焦餅、湖北的東坡餅、恩施土家族的公婆餅、新疆的馕餅、西藏的酥油餅、河南的雞蛋灌餅、内外有餡兒的土家燒餅、千層百疊的手抓餅……名目繁多,不勝枚舉,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真要比試起來,恐怕難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