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攸縣:“千山”油茶獻碩果,“五法”鑄就豐收年

作者:日常惡魔
攸縣:“千山”油茶獻碩果,“五法”鑄就豐收年

編者按:鄉村振興關鍵詞是“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何實作?讓我們一起探尋農業小産業大經濟的“緻富之路”。

紅網時刻11月1日訊(記者 文建美 通訊員 李放鳴 陳偉)深秋時節,來到攸縣甯家坪鎮中部的長湖嶺,千畝油茶林綠油油地裝飾着盆形山坡,成百的人群在林中忙碌着采摘一樹樹挂滿枝頭的油茶,一輛輛農運車滿載而歸将油茶集中至場部坪院,堆成了一座座茶果小山。

素有“萬畝油茶之鄉”美譽的甯家坪鎮,實施“五字”科學管理法,讓油茶産業長盛不衰,今年喜迎大豐收。全鎮4萬餘畝油茶林預計可收獲2萬餘噸茶球,每畝平均可榨油22公斤,每畝可實作創收1760餘元,預計總收入可達7040餘萬元,是該鎮長期堅持“五法”打造,持續發展的綠色、富民産業。

油中上品 素稱一寶

油茶林枝葉常青,綠披山崗,樹齡最長可達二百年,俗稱“一代種茶,十代不愁”;它的鮮球從花到果,需周年孕育,吸日月精華;它榨出的油汁,金黃透亮,芳香沁鼻;抹一滴搽于中傷處,腫痛頓消;茶油炒菜,色清味美,無油能及;它藏在深山有“遠親”,無需吹捧,遠銷四方,是人們養生必備、饋贈親友的佳品。

攸縣:“千山”油茶獻碩果,“五法”鑄就豐收年

位于攸醴邊境彤嶺大山南側的甯家坪鎮原坪陽廟鄉,群山連綿、雲霧缭繞、氣候溫和,是适應油茶生産的攸縣主産地。據有關資料記載,1977年該鄉上交國家的茶油1100多擔,約占全縣總任務的1/10,總産量居全縣第二,擁有油茶林總面積4.4萬餘畝,後因臨近山火頻發和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而有所下降;至1992年林業統計,該鄉仍有3.6萬餘畝油茶林,加之原湖南坳鄉的4000餘畝油茶林,全鎮現有油茶林4萬餘畝。

“靠山吃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油茶林不需特殊治蟲,不需施肥,年年複墾,便能年年結果,為村民持續創造可觀的經濟收入。當地許多缺田少土的山民,靠油茶、辣椒、生姜的“坪陽三寶”支撐起家庭經濟的“半壁江山”,走上脫貧緻富路。

攸縣:“千山”油茶獻碩果,“五法”鑄就豐收年

“五法”打造 持續發展

油茶發展,一靠科學,二靠政策。

林業生産周期長,尚需久久為功,多法運作。

攸縣甯家坪鎮為把油茶孕育成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綠色産業,靈活采取五大辦法,做足油茶基本功。

“大戶帶”。劉子建是該鎮甯家坪社群走南闖北的“新農人”,20年前他以敏銳眼光,順應生态文明的新潮流,毅然返鄉創業,投入數百萬資金,将昔日荒山打造成千畝油茶林,被評為“省科技示範戶”“縣勞動模範”“優秀共産黨員”等稱号,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周邊群衆共同發展,鎮裡湧現了油茶種植大戶20餘家。

“項目扶”。該鎮搭乘鄉村振興東風,不遺餘力地為油茶産業發展找項目,先後利用退耕還林、水土保持、荒山造林、油茶低改等項目大力支援村組和農戶發展油茶生産,解決資金不足、技術缺乏等緊迫難題。

“科技引”。為讓“老樹煥新顔”,該鎮多次邀請林業局技術專家現場指導、坐陣鄉林場對老茶樹進行高位截枝的鑽木嫁接,有效提高了油茶産量,尤其,今年兩畝山地喜摘4噸茶球的特高産量。

“聯手護”。該鎮和周邊縣鎮沿山火多發區合力治理,設定山脊防火隔離帶;組建護林防火隊,防患未然,保護茶林;利用攸醴邊界油茶收摘會,釋出公告、廣泛宣傳,維護油茶采摘秩序,確定油茶豐産豐收。

“自覺墾”。近年來出現油茶結果量規律性減少,油茶價格随市場波動,最高每公斤漲至130餘元,反倒刺激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自覺發展油茶産業,自發地對油茶林進行一年一度的全面複墾,成為農民可靠的緻富門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