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一個漢字:達。1986年《台灣字總表》中,“達”字簡化為“達”。“達”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其詳情如下:
達(達)。讀音有兩個:
(一)dá。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達,行不相遇也。從辵,羍聲。《詩》曰:‘挑兮達兮’。達,達或從大。或曰疊。”形聲字。本義是通達無阻。羍,本義為小羊羔。看字形發展:

(達字的字形演變)
羍字上部的大,在漢代隸變後又多作“土”。下部的羊在漢代又或省掉一橫,則羍變作了“幸”,實際上,達字與“幸”毫無關系。甲骨文字形即有“大”部的字形,後來的台灣字“達”,字形并非全無來曆。
《玉篇·辵部》:“達,通也。”《荀子·君道》:“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然後明确名分職責,根據輕重緩急的次序來安排工作,安排有技術的人做事,任用有才能的人當官,沒有什麼得不到治理。
(通達無阻)
本義之外,達字還有其他用法,挑常用的說說:
(1)到達。《書·禹貢》:“浮于濟、漯,達于河。”(進貢的物品)從濟水、漯水乘船到達黃河。再比如李白《丁都護歌》:“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浒。”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2)通曉,明白。比如《論語·鄉黨》:“丘未達,不敢嘗。”我還不明白,不敢嘗。又指明智。也指明智的人。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一:“達,謂智也。”比如《呂氏春秋·知分》:“達士者,達乎死生之分。”通達事理的人,通曉死生之義。
(3)周遍,全面。《書·召诰》:“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周公早晨到達洛地,就全面視察新邑的區域。
(周公像)
(4)豁達;曠達。《世說新語·德行》:“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王平子、胡毋彥國(人名)等人都以放蕩不羁為曠達。
(5)顯達,顯貴。《孟子·盡心上》:“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士人)窮困不失去義,顯達不離開道。又比如諸葛亮《出師表》:“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用的也是這個意義。
(諸葛亮像)
(6)引進。比如韓愈《贈唐衢》:“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虞唐。”自薦引進。
(7)表達;傳達。比如《論語·衛靈公》:“辭達而已矣。”言語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8)送到;傳送。比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二》:“是日其誕辰,不出堂,書不得達。”書信不能送到。
(9)通行;共通。《孟子·公孫醜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趙岐注:“三者,天下之所通尊。”天下普遍尊重的東西有三件:爵位是一件,年齡是一件,德行是一件。
(10)幼苗出土的樣子。《方言》卷十三:“達,芒也。”郭璞注:“謂草杪芒射出。”比如《詩經·周頌·載芟》:“驿驿其達,有厭其傑。”苗兒不斷冒出來,高大粗壯讨人喜。
(幼苗出土)
(11)窗戶。張衡《東京賦》:“複廟重屋,八達九房。”李善注稱:“《大戴禮》曰,明堂九室而有八牖。然九室則九房也。八牖,八達也。”在這裡,“達”就是窗戶。古代窗戶稱達,取通達的意頭,而古建築的窗戶常常四壁通亮。
(古建築的窗戶)
(12)夾室,宮中旁邊設祭祀祖先的房間。《禮記·内則》:“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鄭玄注稱:“達,夾室。”孔穎達疏稱:“天子尊,庖廚遠,故左夾室五閣,右夾室五閣。”
(13)方言。指父親。比如民國三年修《安塞縣志·方言》:“稱父曰達。”陝西話說,俺達,俺娘。指父母。
(14)象聲詞。比如馬蹄聲。鄭愁予《錯誤》:“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達達的馬蹄)
(15)通“羍”,即初生的小羊。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達,假借為羍。”比如《詩經·大雅·生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懷孕足月期限滿,初生的孩子如初生的小羊(指生子順當)。
(16)地名。就是現在的四川達縣。
此外,達還是姓氏。《萬姓統譜》、《姓苑》有載。
(二)tà。讀音出自《廣韻》。組專用詞“挑達”:往來自由貌。比如《說文解字》引《詩經》的話,就讀這個音。出自《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阙兮。”《毛傳》:“挑達,往來相見貌。”獨自徘徊,影随身動,城門樓上久久等。
(《詩經·鄭風·子衿》詩意)
達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達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63,圖檔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