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前後的故事之六十七

天啟二年(1622年)8月,赴遼東上任(山海關)。讓薊州、遼東、天津、登州、萊州原來的将領監管各處,見機行事不必受到其它人的限制。用閻鳴泰為遼東巡撫,又用鹿善繼、王則古為贊畫(參謀長)。讓江應诏制定軍事編制、讓袁崇煥建造營房,李秉誠訓練火器裝裝備,鹿善繼、王則古處理軍需物資,沈棨、杜應芳維修甲仗,孫元化修築炮台,宋獻、程侖購買軍馬,萬有采伐樹木,祖大壽輔助金冠守覺華島(今菊花島〉,陳谏助、趙率教守前屯(今綏中前衛鎮),魯之甲拯救難民,楊應乾招募遼人編制成軍隊。

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前後的故事之六十七

孫承宗發現先前關上士兵沒有紀律,而且有大量的不符合條件的人冒領軍饷。于是孫承宗閱兵後,将河南、真定(今正定)等地不符合條件的士兵遣回。将魯之甲所拯救出來的難民去駐守前屯,楊應乾招募的遼人軍隊去鎮守甯遠,請求北韓聲援遼東,又犒勞東江鎮毛文龍,讓他四方守衛。并傳令沈有容進據廣鹿島(今長海縣廣鹿島鎮)。此時,江應诏被彈劾,孫承宗請求讓萬世龍代替,并讓尤世祿、王世欽為南北帥,聽馬世龍調遣,朱由校聽從孫承宗的建議并賜馬世龍上方寶劍。

登萊巡撫袁可立與孫承宗同為天啟二年殿試同考官,共同主遼期間滿人蜷伏。孫承宗将遼海防委之于袁可立,十分倚重。在答袁節寰登撫說:“讀後先大疏,皎潔揭日月,行中天而底裡洞徹,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體,仰酬國恩”。

朝廷有人重山海輕沿海,甚至有人請求裁撤登菜巡撫。但孫承宗認為“恢遼全着,必資于海”。“請求皇上敇該部分兩鎮汛地,酌給登鎮兵丁,敕登萊撫臣(袁可立)用心料理,仍令節制兩鎮,凡一應兵馬錢糧,征收調遣,防剿功罪盡歸經理。”

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前後的故事之六十七

孫承宗去遼東後,閹黨獨掌握朝廷實權。魏忠賢經常派自己的黨羽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巡查邊關。表面上是慰勞部隊,實際上是窺探軍情,監視孫承宗。他上書朱由檢,說不能讓宦官監軍。孫承宗不拿使者當回事,來遼東隻用茶水招待。

由于閹黨挑釁,遼東将領有的提出退守山海關。馬世龍建議守中後所(今綏中縣城)孫承宗堅決主張守甯遠(今興城),讓祖大壽修建防禦工程,令袁崇煥、滿桂駐守甯遠(實踐證明是對的)。孫承宗也常駐甯遠。

天啟四年(1624年),在孫承宗的操勞下,甯遠城修複。可以說是遼西堅不可摧的城池(現儲存的完好)。遼東巡撫衙門移駐甯遠。後來,努爾哈赤攻甯遠城沒有攻下,受傷抑郁而死。

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前後的故事之六十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