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元龍閣位于和順蕉溪龍潭側,為一古建築群,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2312平方米。地理坐标:東經98°27′28.2″,北緯25°00′05.4″,高程1592米。1984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該建築群依山而建,主要由山門、龍王殿、三官殿、魁星閣、觀音殿等組成,該建築群因地勢而建,布局嚴謹,錯落有緻。從山門起,各殿随着山勢依次升高,劈山填土,建于同一中軸線上,兩邊或建廂房或建閣樓,使之左右對稱。處于最高點的觀音殿為重檐歇山頂擡梁式結構,清道光三年(1823)建,面闊三間,8.5米,進深三間,6.8米,梁枋雕刻精美,檐下懸清嘉慶丙寅年(1806) “後先揆一”匾,檐下為平台,擋土牆高2米,平台寬11米,進深4.8米,兩側各建小樓房一間,名 “百尺樓”;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魁星閣建于平台前,為重檐六角攢尖頂閣樓,兩柱間距2.3米,清鹹豐三年(1853)建,不設樓梯,由平台進入二樓,檐下柱枋皆繪山水花鳥和漁樵圖案,二樓兩側團花窗棂上雕有行書“魚飛鸢躍”四字,樓下正面木雕有二龍戲珠圖案,雕工精美,櫺窗兩側有楹聯“元精舍鬥闆;龍脈煥天樞”,含“元龍”二字;三官殿,重檐硬山頂擡梁式結構,清宣統元年(1909)重建,面闊三間,11.1米,進深四間,8米,天井兩側各建有廂房;龍王殿,單檐硬山頂擡梁式結構,清道光十年(1884)重建,面闊三間,11.1米,進深四間,8.4米,前後設廊。檐下懸清道光己亥年(1839)和盛号刊“慶笃屢豐”、1920年合鄉善信刊“骥群聲高”匾各一塊;山門牌樓式,面闊三間,8.6米,進深二間,3.3米,1996年由李钏惠坤捐資重建。原山門原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施有鬥拱,很是精美,惜于1989年8月24日被火焚毀。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元龍閣始建于清初,後曆代修葺,逐漸完善,至今儲存完好。因其背依高山,四周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閣旁龍潭,碧澄如鏡,環境十分幽靜,登百尺樓憑欄遠眺,如畫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曆來為文人雅士登臨之所。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清道光騰越知州彭舒萼有《中和節偕世總戎吳司馬遊元龍閣》詩:“元戎裘帶劇風流,射覆分曹倦不休。新節已從忙裡過,春風暫為客中留。村童繞闼識慈母,老将當邊輕列侯。醉約前溪觀瀑去,飛雲怒雪灑心頭。”尹藝《元龍閣》詩:“元龍百尺有高樓,湖海粗豪氣未收。豈便屯膏占鼎耳,還從活水晤源頭。嶽陽酒味思前事,黃鶴笛聲悔浪遊。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何以芳塘一鑒好,狂瀾不起總安流”。李學詩《遊元龍閣》詩:“傑閣倚青嶂,下有清泠淵。松風送清響,潭影生寒煙。水舂花下碓,人在水中天。憑欄觀釣者,兀坐綠楊邊。酒壺橫枝挂,釣絲蒻荇牽。得魚自固喜,失魚亦欣然。心物兩無競,熙熙以忘筌。我心慕此翁,欲倩丹青傳。待得名成後,來與分林泉。”李曰垓有《辛亥中秋遊元龍閣》詩:“到此誰分上下床,徑須交錯倒千觞。劇憐湖海歸來日,百尺樓頭鬂已霜”。進士寸開泰有聯:“莺歌燕舞逍遙境;魚躍鸢飛活潑天。”鄉人寸雨清亦有“人饒湖海氣,詩詠水雲樓”聯。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市級文保機關 : 元龍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