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史前大魚——利茲魚(Leedsichthys),咱也取個年年有餘連年有餘的好兆頭。為什麼要介紹利茲魚,總得有個噱頭吧!有,必須有:首先,利茲魚曾被BBC放衛星放到與藍鲸一個量級;第二,利茲魚的确夠大,大到坐上硬骨魚類的頭把交椅。
<h1 toutiao-origin="h2">龍魚難辨</h1>
利茲魚最早發現于19世紀的英國,發現人是一位貴族,名叫阿爾佛雷德·尼克爾森·利茲(Alfred Nicholson Leeds)。作為一個手底下有田有地的貴族(感覺應該像唐頓莊園那種英國老牌貴族,不過隻能算是個小貴族),利茲不用種田,可以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愛好——搜集化石上。
圖注:利茲魚的發現者利茲,圖檔來自網絡
在彼得伯勒附近的一座壤土坑裡,利茲發現了巨大的化石。1886年5月,約翰·惠特克·哈爾克(John Whitaker Hulk)在看過利茲找到的化石之後認為其屬于銳龍,就是劍龍家族的銳龍。
既然哈爾克說是銳龍,那就是銳龍吧,利茲也沒有多想。1888年8月22日,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馬什,也就是和柯普打“化石戰争”那位,來到英國通路,順路受邀來到利茲家。大師果然是大師,馬什一眼就看出化石屬于史前的巨大魚類而非恐龍,不過路過的馬什沒有時間進行研究。
圖注:被錯認為是銳龍的大魚化石,圖檔來自網絡
利茲發現史前大魚的消息很快傳遍英國,兩個月之後,魚類學家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敲開了利茲家的大門。作為魚類學的專家,伍德沃德研究化石後于第二年将其命名為疑問利茲魚(Leedsichthys problematicus),屬名獻給發現者利茲,模式種名則代表了不同學者對其化石的不同看法。
圖注:利茲魚的命名者伍德沃德,圖檔來自網絡
利茲魚被命名之後,一群學者跑了出來,他們聲稱:“這個名字太晦澀,一點都不英國化,得改!”于是伍德沃德将利茲魚重新命名為“Leedsia”,但這個名字卻并沒有沿用至今,我們還是用“Leedsichthys”,這個名字才是符合命名法則的好名字。
<h1 toutiao-origin="h2">化石多才能紅</h1>
自己的名字被用來命名一種古生物真是莫大的榮幸,利茲借着榮幸再接再厲,開始投入更多精力尋找利茲魚化石。利茲是個有進有出的人,除了買化石他也賣化石,他在
利茲也有對手,一個名叫亨利·凱平(Henry Keeping)收集者也打起了利茲魚化石的主意,他通過忽悠礦工的方式低價買到了一塊利茲魚背鳍的化石,然後将這塊化石賣給了劍橋大學。1901年,德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弗雷德裡希·馮·休内(Friedrich von Huene)通路劍橋大學時看到了這塊化石,他誤認為其屬于銳龍,你和哈爾克什麼關系?
在之後的100年裡一直有利茲魚的化石陸續被發現,但是都無法與2001年的發現相比。2001年,有人在被稱為“星坑”的化石點發現了具有重要價值的利茲魚化石。由于這裡經常發現利茲魚的化石,于是人們想到了著名電器品牌阿裡斯頓熱水器的廣告詞“一直不停”(on and on and on),這不就像利茲魚化石的發現一樣嘛,幹脆就叫新發現的化石“阿裡斯頓”(Ariston)吧。
圖注:從業人員正在挖掘化石,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研究人員正在對利茲魚的化石進行保護,圖檔來自網絡
2002至2004年,英國布裡斯托大學地球科學分校的古生物學家傑夫·裡斯頓(Jeff Liston)上司了對“阿裡斯頓”的發掘,人們搬走了上萬噸的泥土,最終将化石清理出來。在發掘過程中,英國第四電台進行了全程錄制并制作了《巨獸的挖掘》(The Big Monster Dig)在電視上播出。當時正值BBC的《與海怪同行》(Sea Monsters)在世界範圍内熱播(其中出現了利茲魚),利茲魚一炮走紅。
圖注:實驗室中的利茲魚化石,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從業人員正在對利茲魚的化石進行修複,圖檔來自網絡
<h1 toutiao-origin="h2">放個大衛星</h1>
在BBC拍攝的《與海怪同行》中,利茲魚的體長被設定為
圖注:BBC《與海怪同行》劇照,與人相比,衛星版的利茲魚真的很大,圖檔來自BBC官方網站
圖注:BBC制作的利茲魚,其腹鳍明顯錯誤,研究顯示利茲魚沒有腹鳍而是有臀鳍,圖檔來自BBC官方網站
實際上關于利茲魚的體型一直都有争議,最早伍德沃德估計其長度在
當較為完整的“阿裡斯頓”發現之後,裡斯頓指出伍德沃德的說法是合理的,然後他又對大量的化石進行分析,最後得出了一個年齡與體型的對比:20歲的利茲魚體長10米,31歲的利茲魚體長在11.4至14.9米之間,45歲的利茲魚體長達16.5米。其實這并不代表利茲魚最大就是16.5米,隻是我們找到的最大年齡個體達到這個長度。如果發現50歲的利茲魚肯定更大。
圖注:
<h1 toutiao-origin="h2">侏羅紀的海中吸塵器</h1>
大個頭的利茲魚可是溫和的濾食者,它們的生活方式很像今天的鲸鲨和姥鲨,整天張着大嘴在海中遊來遊去。海水帶着浮遊生物、藻類、海蜇、小魚小蝦等從利茲魚的大嘴進入,然後從它的鰓部排出。利茲魚的腮部結構很特殊,就像濾網一樣,可以将食物留下來。為了能夠吃的更多,利茲魚還會潛入海底攪動泥沙,然後濾食其中的動植物。
圖注:在海中進行濾食的姥鲨,利茲魚與其取食行為相似,圖檔來自網絡
利茲魚生存于距今1億6000萬年前,其化石不僅在英國、法國、德國被發現,就連萬裡之外的智利都發現了利茲魚化石,考慮到當時陸地之間的距離較近,而且海洋是連通的,在相隔很遠的地方發現利茲魚的化石也就解釋的通了。
利茲魚與許多著名的古生物生活在一起,包括菊石、鲨魚、地蜥鳄、大眼魚龍、滑齒龍、蛇頸龍類等。在許多動物眼中,個子大但是不兇的利茲魚是浮動的自助餐廳,在其化石上還真的發現過地蜥鳄和滑齒龍的咬痕。對于利茲魚來說,從一個豆粒大的魚卵成長為體長超過
圖注:滑齒龍是利茲魚最大的威脅,圖檔來自維基
硬骨魚之王
體長
圖注:今天最長的皇帶魚可能與利茲魚的長度相當,但是體重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圖檔來自網絡
<h1 toutiao-origin="h2">硬骨魚之王——利茲魚</h1>
<h1 toutiao-origin="h2">參考文獻:</h1>
1. Woodward, A.S., 1889, "Notes on some new and little-known British Jurassic Fishes", Annals of the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series 6, 4: 405-407
2.Liston, J., Newbrey, M., Challands, T., and Adams, C., 2013, "Growth, age and size of the Jurassic pachycormid Leedsichthys problematicus (Osteichthyes: Actinopterygii) in: Arratia, G., Schultze, H. and Mesozoic Fishes 5 – Global Diversity and Evolution.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圖檔/網絡(侵删)
文字/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江氏小盜龍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