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網台、視聽海南用戶端4月8日消息(記者李莎 陳倫福 通訊員 陳文欣)4月8日,三亞蜈支洲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人工魚礁投放儀式在蜈支洲島旅遊區舉行,标志着中國第一個熱帶海洋牧場——三亞蜈支洲島國家級海洋牧場人工魚礁礁體投放項目的日趨成熟和完善。
上午11點,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省科協主席,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海南大學科技處處長鄒勇華、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牧場團隊王愛民,海南大學海洋學院院長周永燦、海南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周智、三亞市農村農業局黨組成員邢精華、三亞市海棠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東升、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總裁孫林、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副總裁丁峰等上司出席投放儀式,并現場觀摩人工魚礁投放。此次人工魚礁投放将一個月内完成870個人工魚礁投放,達3萬多空立方。該項目建設完成将極大地提高海洋牧場的生态功能、經濟效益和科學管理水準。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省科協主席,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表示,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是海南大學與海南蜈支洲旅業開發股份公司校企合作十年的科研開發成果,也是我們教授“把論文寫在大海上”的具體展現。在此期間,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愛民教授團隊充分發揮其人才、科研、技術等方面優勢提供技術支援,通過科研資料分析與監測總結,先後對其開展人工魚礁投放、海洋環境修複等工作,有效改善區域海底底質環境,為海洋生物種類提供繁殖、生長發育、索餌等生息場所,以此來推進海洋生态系統得到有效恢複和保護。
海洋牧場建設的這10餘年間,蜈支洲島始終秉承“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理念,積極投入到海洋牧場的建設當中,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總裁孫林在啟動儀式上說道。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企業和院校的支援,未來我們将繼續深化探索海洋牧場建設,走綠色發展道路,相信在政府、院校和科研機關的共同支援和努力下,三亞蜈支洲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将取得建設性成果。
據了解,2011年,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引導下以及以及海南大學王愛民教授團隊的技術指導下啟動了中國第一個熱帶海洋牧場項目,2019年獲得第五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稱号。至2020年底,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建設在農業農村部、三亞市政府、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海南省科技廳等政府部門以及海南大學創新技術的支援下,積累投資近4000萬元,投入人工魚礁及船礁等4萬多空立方,已形成完整的珊瑚礁、魚蝦貝等海洋生物圈,海洋生态修複和漁業資源養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建成了南海區規模最大的熱帶海洋牧場。
在生态修複的基礎上,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緻力于将海洋牧場與潛水海釣、漁業增殖、科研推廣等産業相融合,打造循環經濟。依托高效資源指導和技術支援,積極完善“投放生态礁、放流戀礁魚、整治海岸線、推進智能化、提升服務能力”五配套,着力推進“漁旅融合”,在熱帶海洋牧場的基礎上繼續建設開放的海底生态公園,包含海底村莊、海底雕塑藝術區、海底軍事博物館等,實作海洋生态恢複與旅遊相結合的新模式,打造“海上旅遊絲綢之路”的新支點,為海南旅遊經濟的發展增添藍色底蘊。屆時,不僅為衆多底栖魚類提供良好的栖息場所和活動空間,人們還可以借助潛水工具深入海底觀光旅遊,與美麗的海洋生物近距離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