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乒乓球項目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國際乒聯自成立以來,隻有一位中國人擔任了國際乒聯主席職務——他就是徐寅生。今天(6月14日),是徐寅生83歲的生日。國際乒聯發文對這位國際乒聯終身名譽主席,給予了盛贊。

徐寅生先生在1995—1999年期間擔任國際乒聯主席,他在任期内最大的改革措施是推行“小球改大球”,他當時曾說過:“我當運動員時,一心隻想赢球;當了乒聯官員後,滿腦子考慮的是如何讓這項運動更好看,參與者更多。”
徐寅生是國際乒聯第五任主席。2000年2月23日,經過幾番提議、擱置,讨論、否決,再提議、再讨論之後,國際乒聯代表大會終于同意把乒乓球的體積增大兩毫米。小小兩毫米,也就是球迷們所熟知的“小球改大球”。此後,在第六任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任内,乒乓球體積再次增大至40+,乒乓球材質由賽璐珞改成了目前的塑膠材質。這兩次乒乓球的改變,客觀上提升了乒乓球運動的整體觀賞性。但随着其旋轉、力量、速度的變化,中外一批名将随之退役,乒壇的技術打法也發生了變化。
據國際乒聯文中介紹,“國際乒聯多年來一直在提高乒乓球競技水準和提高觀賞性兩者之間徘徊。乒乓球技術的發展、器材的革新使乒乓球速度越來越快,旋轉越來越強。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乒乓球比賽超過5個回合才能博得掌聲;但絕大多數的球,打不到5個回合。為了吸引觀衆,将乒乓球由38毫米小球改為40毫米大球,是一項革命性的改革。40毫米球旋轉比38毫米球減少23%,速度下降13%,彈力減少3.7毫米。這些資料綜合在一起,意味着回合的增加、精彩場面的增多。”
徐寅生在2007年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乒乓球需要改革,因為它面臨其他項目的競争。乒乓球速度太快,旋轉太強,一兩闆就沒了,或者直接吃發球,回合少了就會失去觀衆,電視轉播沒了,贊助商沒了。如果沒有觀衆,乒乓球在奧運會的地位就保不住了。”
事實上,為了乒乓球的全球發展,國乒幾代人都曾默默地做出了犧牲。從徐寅生先生在國際乒聯提出小球改大球,到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的蔡振華提出的“養狼計劃”……時至今日,擔任世界乒聯理事會主席、中國乒協主席的劉國梁也在強調,“中國乒乓,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