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點選---今日頭條《20~30歲,你拿這十年做什麼》第07章 這10年,要做哪些準備
《20~30歲,你拿這十年做什麼》
第07章 這10年,要做哪些準備?
一個球員要融入一個整體,光靠在場上是不夠的。語言不通,無法和教練、隊友溝通,球肯定沒法踢好。
——張效瑞
筆者曾經有一個朋友,他在一家三星級酒店工作,做後勤部主管。
對業務,他純熟精練,能力自然沒得說;對工作,他也認真負
責,而且當時正20來歲,年富力強,是以酒店的老闆對他信任有加,多年來一直把他帶在身邊,工資待遇自然不薄。
但這位朋友有一個缺陷:不會說國語,而且方言太重。每當酒店高層開會時,他那夾生的國語,總讓各位上司似懂非懂、不知所雲。
每次給老闆打電話,他開口第一句話就讓老闆哭笑不得。原來,老闆姓廖,酒店裡上下員工都稱他“廖總”,這本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習慣尊稱罷了。但是,堂堂的“廖總”在這位朋友的嘴裡,一咬舌頭就變成了“廖種”,或者“尿腫”。反正,誰聽着都覺得不是那麼回事,渾身上下哪兒都不舒服,更何況是老闆了。
要是普通一個職員也就罷了,但對于他這個主管級别的上司,這就成了緻命的缺點。老闆對他的業務能力一點都不懷疑,但每每想他那一聲聲不敢恭維地“尿種”,總是不得不把提拔他的念頭又按了下去。不會說國語,對他來講,雖是無心之過,卻實在讓人無法接受。因為這個無法逾越的坎兒,他的升遷自然成了遙遙無期的事情。
多年後的今天,這位老兄依然趴在後勤部主管的位置上,既沒升也沒降。眼看着别人都從他的手下變成了他的上司,他是幹着急沒辦法。如今他已年近四十,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壓力倍增,想換工作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他隻好繼續趴在這裡,說不定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不會說國語,并不會影響我們的業務能力和工作熱情,但一定會影響我們的交際和溝通,進而嚴重制約我們的發展和前途。
身處這個開放的世界、交流的時代,語言是我們最基本的溝通工具。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些工具,我們就很難融入各種各樣的圈子,甚至我們的生存都要受到影響。
随着經濟的發展,國語已經成為在國内比較通用的語言。作為20幾歲的年輕人,能夠講一口标準流利的國語已經成為進入社會的最起碼要求。如果我們隻會說地方話,而地方話又正好是艱澀難懂的方言,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必須下定決心,學說國語。這是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的城市所必備的生存工具。
當然,如果我們确定了自己将來生存和發展的城市,我們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學習自己所在城市當地的方言。因為在一個城市裡,如果我們連一句話都聽不清楚,講不明白,那麼還談何生存?談何發展?
入鄉随俗,要想在這個城市裡生存下去,真正地融入這個城市,我們就必須掌握這個城市的語言。這是我們進入一個城市、一個生存的圈子基本必備的條件。否則,即使我們能夠勉強擠進一個城市,也很難有什麼大的發展。1941年初,為了逃避日軍的侵略戰火,李嘉誠随家人輾轉來到香港。面對生存的現實,父親李雲經開始要求他首先“學做香港人”。而要做一個香港人,就必須首先學會香港的主流語言。
在香港,大衆語言是廣州話,屬粵方言,而李嘉誠隻會講潮汕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顯而易見,如果一個人在香港不會說廣州話,将寸步難行。而當時的香港還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官方語言是英語,這也是香港上層社會的一種重要交流工具。要想在香港有長足的發展,李嘉誠必須攻克廣州話和英語這兩種語言。
從此,李嘉誠把學廣州話當作頭等大事來抓。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學好問,苦練不止。因為年少聰穎,沒多久他就會講一口流利的廣州話了。這使他在以後的推銷生涯和創業過程中得心應手、受益匪淺。試想如果他不懂廣州話,不要說在商場上遊刃有餘、自由馳騁,就連生存都很困難,更不必說賺錢了。
為了學英語,李嘉誠吃了不少苦頭。每天上學放學的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之時,他怕影響家人的休息,獨自跑到屋外的路燈下讀英語。天剛亮,他就趕緊起床,拿起書來誦讀英文。
父親去世後,李嘉誠不得不中途辍學,四處打工。他先到茶樓打工,後到中南公司當學徒。在每天0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李嘉誠已經疲憊不堪,但他仍然堅持學習英語,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幾年的艱苦學習,李嘉誠終于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在以後數十年的商場搏擊中,英語也為他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巨大财富。
在創業之初的關鍵時刻,李嘉誠正是憑着一口流利的英語直接與外商接洽,談妥了一筆筆訂單,使塑膠廠在短期内迅速擺脫困境,獲得迅猛地發展。
李嘉誠事業的第一次起飛,正緣于他對英語的熟練掌握。那時,他已經可以輕松地閱讀純英文版的雜志。有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英文版《塑膠》雜志上看到了一則消息:在意大利,有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制造的塑膠花,正在歐美市場迅速走俏。
他當機立斷,決定經營塑膠花。通過經營塑膠花生意,李嘉誠以“塑膠花大王”譽滿香江,為自己打造未來的商業王國攫取了第一桶金。
至于後來李嘉誠一步步把自己的事業擴充到世界各地,就更離不開英語了。即使今天,年逾古稀的李嘉誠在接受采訪時仍然表示:“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随着中國對外開放的加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已經成為新型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在某些地方,甚至有人已經提出了“不懂英語,就等于一個文盲”的口号。
話說得有些絕對,但在各個高校,英語四級和六級已經成為所有非外語專業學生都要面對的一關,它直接關系到我們的前途。在大多數學校裡,如果你沒有拿到四級英語證書,你将拿不到學位證書或者畢業證書。
在目前,如果有一個六級英語證書,我們找起工作來可能要順利一些。如果我們還希望再往高處發展,比如打算出國的話,良好的外語基礎更是必不可少的硬性要求。
至于學習外語的訣竅,專業的書籍裡面有不少的介紹。
首要一條,就是要肯吃苦,即使語感極佳的人在學習外語的時候也必須下一番苦工夫,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了。
學習語言,是人生的基礎性工程,即使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努力克服,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自己輸在起跑線上。
其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多看原版電影、多聽原版詞0帶、多讀原版書籍,多與專業人士交流,哪怕隻是簡單地聊天兒,也會對提高我們的語感有極大幫助。總之,多練習,敢說話,堅持不懈,一定能夠學好外語的。
對于20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如果我們有志于長遠的發展,同時又發覺自己在語言方面還欠缺許多,我們就必須盡早開始行動了。
畢竟,一個人的年齡越大,學習語言的能力就越低。
當然,我們學習語言還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所側重,量力而行。
如果我們将來從事的業務,對于英語的要求并不是太高,我們也大可不必每天去抱着詞典背單詞,我們可以把精力用在學習當地的語言,或者與自己業務緊密相關的語種學習。
但是,最起碼我們要會講一口标準流利的國語,能夠準确地表達。否則的話,我們一張嘴就是滿口叽裡呱啦的方言,别人聽不懂不要緊,我們辦不成事才是要命的。慢慢地,我們就成了“外星人”、“孤家寡人”,誰還願意與我們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