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面對面
對話大山
△大山
大山,1965年出生在加拿大渥太華。19歲開始學習中文,多倫多大學畢業後到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1988年首次上中央電視台表演獨幕喜劇、主持節目,次年拜姜昆為師,成為相聲家譜裡的第一個外國人。4次登上央視春晚,是外籍演員之最。主演電視劇、話劇曾獲白玉蘭杯。2008年北京奧運會任加拿大國家隊特使,2010年上海世博會加拿大總代表,後被授予中加親善大使。三十多年以來,大山在台上表演節目,台下進行文化交流。力争結合中西喜劇文化,讓中文的幽默藝術更好地走向世界。人民日報評價“大山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
△大山自制的小錄音棚
新冠大流行之後,宅在家裡的大山在馬廄裡做了一個錄音棚,錄制一個根據他人真實經曆改編的音頻節目,《歸德府回憶錄》。大山請來了專業的翻譯,和夫人一起一邊校對一邊錄制,反複打磨,完成後把節目上傳到音頻網站上。
“
歡迎收聽《大山講故事之歸德府回憶錄》。我是大山,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的是,加拿大醫生郭海伯大夫抗日期間,在河南商丘的故事……
”
在100年前的中國河南歸德府,有一座加拿大教會醫院聖保羅醫院,當地人稱北關醫院。1923年到1925年,大山的爺爺饒大夫曾是這所醫院的醫生。饒大夫和家人離開聖保羅醫院之後,這裡又來了一位加拿大醫生郭大夫,一直工作到抗戰爆發。而大山對郭大夫的了解,來自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一次偶然的談話。
大山:北京奧運會期間,郭大夫的外孫是加拿大委員會的官員,我是奧委會加拿大國家代表團特使,我們在一次工作中認識了。吃工作餐時,他說他是第一次來中國,但他的爺爺奶奶曾經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解放前他們在河南省當教會醫生。我說我爺爺奶奶也是在河南省做教會醫生,那會兒加拿大的教會醫生主要去的就是河南和四川。然後他說他的爺爺奶奶當時是在一個叫歸德府的地方,我就愣了,我看着他說“你誠心逗我吧,你也知道歸德府?”因為曆史上去過北關醫院的加拿大籍外科醫生隻有三名,第一任是我爺爺,第二任是郭大夫,再加上一個布朗大夫。結果偶然的機會,在幾十年後的北京奧運會上,饒大夫的孫子和郭大夫的外孫子又碰到一起了,這就是緣分吧。
△2008年北京奧運會
大山:郭大夫的外孫跟我說他外公留下了一本回憶錄,我回到加拿大後到蒙特利爾去拜訪了他的母親,也就是郭大夫的女兒。她親自把回憶錄交到我手上,我說我一定找機會把回憶錄翻成中文。因為我爺爺沒有寫回憶錄,是以我就把郭大夫的回憶錄當成給自己爺爺做的項目,也是想表示一種敬意。最後選擇将回憶錄以語音讀物的形式進行傳播,現在已經在喜馬拉雅平台上發表了。用了十多年時間,我終于完成了這個夢想。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從1928年開始,郭海伯大夫來到歸德府聖保羅醫院,他的這本回憶錄的主要内容,是抗日戰争期間,醫院籌辦難民營的故事。商丘淪陷前夕,醫院以萬國十字會名義開辦難民營,保護3000餘人免受戰火蹂躏。
大山:聖保羅醫院是加拿大聖工會在歸德府建立的教會醫院,上個世紀30年代前後,由加拿大醫生郭海伯大夫擔任院長。日軍侵華的時候,郭大夫臨時把醫院改成了難民營,保護了大量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因為那個時候日本不敢打外國人的财産,是以醫院就充分發揮他們的外籍優勢,利用特權來保護當地老百姓,讓他們在醫院受到庇護。
回憶錄裡有很多故事,但我覺得最可貴的地方是,它特别的平民化。回憶錄并不是從宏觀角度講曆史大潮,郭大夫隻知道發生在醫院裡的事情,也隻代表了他一個人的視角。比如我的爺爺奶奶,包括郭大夫,他們在教會醫院工作都是出于宗教動機,這是他們的基本價值觀念,是他們的基督教信仰。雖然我不信教,但我保留了郭大夫的視角,比如他的表述三句不離老本行,都是感謝神、默默禱告之類的。這是他的人物特點,我把這些東西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了。
難民營曆時兩個月,解散後當地群眾心懷感恩,立石碑五塊,以志紀念。1939年,在日軍一再脅迫之下,郭海伯攜家人傳回加拿大。
△群眾立紀念碑以表感謝
大山:醫院起名聖保羅醫院,跟多倫多一座教堂有關。多倫多最大的地标性教堂叫聖保羅教堂,當年為了在中國開設教會醫院,聖保羅教堂的普通教會成員捐了6000塊加币。一百多年前,6000塊确實是不老少錢了。這6000塊就作為在中國建立教會醫院的籌款,然後醫院起名聖保羅醫院。1922年左右,有一次我爺爺奶奶去做禮拜的時候,正好有一個從河南回來的主教,向大家介紹說幾年前捐錢建的醫院開始運作了,現在需要醫護人員去工作。是以我的爺爺奶奶就在1923年來到了河南,在那裡待了兩年。
△聖保羅醫院
上世紀20年代的中原,時局動蕩,災禍頻發。1925年,在中國工作兩年之後,大山的爺爺饒大夫舉家逃亡,兩個孩子卻在途中因病去世。饒大夫夫婦回到加拿大後,又生下了4個孩子,大山的父親是最小的一個。在大山年紀還小的時候,祖父母先後去世。
大山:祖父母在中國經曆的事情,家裡人知道的不多。我媽媽說她作為後來進入家庭的成員,很快就意識到在爺爺奶奶面前,還是盡量少問他們在中國的事情。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是帶着三個孩子去的中國,最後卻隻帶回來一個。我有兩個伯伯被葬在了中國,一個4歲,一個剛1歲就去世了,隻有我姑姑回來了。丢了兩個孩子,對任何一對父母來講都是人生中最大的打擊。而且還是因為你選擇來這個地方發展事業,導緻兩個孩子不幸身亡,肯定是很難承受的一個現實。
後來我爸爸說媽媽的了解不太對,因為隻要回憶起中國的這段經曆,爺爺奶奶講的都是開心快樂的事情。爸爸說小的時候如果爺爺奶奶想說悄悄話,都是用中文說的。但祖父母在中國什麼地方工作,爸爸他們也不是特别清楚。家裡人說是在一個叫“歸德”的地方,離開封不遠。現在有網絡可以直接搜尋,但那個時候沒有網絡,在河南地圖上我找不到叫“歸德”的地方。
△饒大夫一家在中國
上世紀80年代末,大山來到中國留學,因為表演獨幕喜劇和相聲迅速走紅。與此同時,在中國尋根,尋找家人足迹的願望,也日漸強烈。2001年,大山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講述了在地圖上找不到的“老家”——歸德府。節目播出後,大山接到了一封來自河南商丘,署名秋影的來信。
大山:秋影來信說她是《京九晚報》的記者,告訴我歸德府就是現在的商丘市,古城叫歸德府。2001年左右,我帶着孩子第一次去了商丘,去到我爺爺奶奶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我當時還拿着留下來的照片,想問問商丘的朋友認不認識照片裡的地方。結果一進醫院大門,直接就看到爺爺奶奶當時住的樓了,眼淚嘩的一下就流下來了。
2021年4月,攝制組踏上了從北京開往商丘的列車。今天的商丘第一人民醫院,是商丘和周邊地區最大最現代化的三甲醫院。它的前身,就是饒大夫、郭大夫等加拿大醫生曾經供職的聖保羅醫院。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韓傳恩院長,是大山的老朋友。2020年新冠肆虐時,韓院長帶領第十一批河南省援鄂醫療隊,在武漢工作了一個多月。在加拿大疫情告急的時候,韓院長委托大山等聖保羅醫院的“親友團”,将防護裝備捐贈給加拿大的養老院、華人社群,和普通群眾。
韓傳恩:聖保羅醫院的護校,就是現在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當時聖保羅醫院裡有兩輛救護車,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有救護車的醫院估計是不太多的。
大山:1910年建院的時候,當時的外國醫生和傳教士的目的是在豫東地區建立一個最好的,最現代化的醫院。看到100年後醫院現在的發展,他們應該會非常自豪,因為這個夢想确實實作了。
△紀念碑上刻有象征不同文化的辨別
韓傳恩:紀念碑上的楓葉代表加拿大,太極是中國的道教文化,還有象征着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辨別。這就展現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能夠在最困難的時期共克時艱,展現了醫院的大愛。
大山一家五代人都是多倫多大學的校友,而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中,除了出名的白求恩,還有之前提到的聖保羅醫院的三位醫生,以及更多的,曾經來到中國的醫學傳教士。
大山:我認為很多差異都是表面的,越往深挖越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共通的。比如布朗大夫作為教會醫院的傳教醫生,和國際共産主義戰士白求恩有着不同價值觀念。但他們還是有共性的,他們都是助人為樂,把人類當成一體的。當有人需要幫助,我的價值觀念就會迫使我一定要去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
編導:王劼
助理編導:楊雯淇 、陳婉菲
編輯:612、巴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