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作者:愚記談娛樂

一個平常的深秋傍晚,一位父親帶着女兒騎自行車,父女倆穿過了平坦的公路和陡峭的山坡,來到了平靜的海邊。

父親蹲下身子和女兒進行告别,轉身向大海走去,父親看了眼波濤洶湧的海面,轉身邁了一個大步抱起女兒,擁抱一會兒後,父親放下了女兒,登上了小船。

女兒站在海邊看着小船慢慢消失不見,她的父親也從此不見蹤影。從那以後,女兒每一天都騎着自行車來到海邊,站在岸邊、遠眺海面,等待着父親的歸來。

轉眼間,女孩已經長大成人,為人妻、為人母,她帶着丈夫和孩子來到海邊,繼續眺望着遠方。在日複一日的期待着、盼望着,就此老去。

老年的她像往常一樣來到了海邊,這個時候海面已經幹涸變成了草叢,她走下了海面,穿越草叢去尋找父親。

在草叢中間她發現了父親當年乘坐的小船,她躺在船裡感受父親的氣息,突然間她仿佛聽到了父親的聲音,她站起來向聲源處跑去,跑着跑着,她的生命好像倒流了,從老年到青年到幼年,變成了和父親分離時的幼小模樣,和重逢父親。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這是動畫短片《父與女》的故事,影片總共隻有8分鐘,全片沒有一句台詞,卻打動了無數觀衆的心,導演用簡單的線性叙事方式勾勒出濃濃的父女親情,用女兒的等候來奏響深沉的親情贊歌。

該片于2001年上映,榮獲了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7萬人在豆瓣為該片打出了9.2分的高分,本文将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來為大家剖析這部高分短片的魅力所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h1>

影片除了少量的特寫鏡頭以外,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全景鏡頭和遠景鏡頭,用廣角鏡頭真實記錄女兒對父親的念想,把人置于自然環境中,營造的靜谧氛圍,表達女兒孤獨的成長曆程以及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1、特寫鏡頭:借物寓人,借由車輪、樹葉、小草來表達女兒成長的艱辛和孤獨。

轉動的車輪是時光的見證,也是情感的載物

自行車是女兒和父親之間唯一的信物,在影片中導演多次給自行車車輪特寫鏡頭,轉動的車輪除了代表時光的飛逝,也見證女兒的成長和變化。

對于女孩而言,自行車不僅僅是一個工具,也代表着陪伴和見證。陪着她走過孤寂的歲月,見證了她所有的孤單和難過,也承載着她對父親的思念。

搖曳的樹葉是風雨的打磨,也是親情的寄托

女孩第一次獨自騎行到海邊沒等到父親,離去的時候,導演給風中搖擺的樹葉一個特寫鏡頭,渲染了小女孩的艱難處境,借此來表達女孩成長的艱辛和不易。

樹葉往往有寄托思念之意,風起樹動時,揭示了女孩内心的波瀾壯闊,寄托了女孩對父親的哀思,也傳遞了父親對孩子的擔憂。

堅韌的小草是生命的生生不息,也是成長的象征

去往海邊的路上,有一群堅韌的小草,它們驕傲的屹立在路邊,被風淩亂地吹着,在風中左右搖擺,但是憑風雨再大,它的根依然在原地聳立巍峨不動。

風中搖曳的小草暗指女孩的成長之路,也暗含女孩對父親的念想,經曆風吹雨打之後變得更加堅定和勇敢。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2、全景鏡頭:通過對人物和環境的交代,隐喻女孩不同階段的人生境遇。

10次騎行,10次全景,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和父親騎車同行、孤身一人的3次騎行、和朋友騎行、被丈夫騎車載着、和孩子丈夫一起騎行、成家立業後的3次騎行。

導演用全景鏡頭記錄女孩人生不同階段的10次騎行,來表達女兒對父親的期待和等候,表達女兒對父親的思念和深愛。

10次遠眺海面的背影,是父女親情的深厚

導演用全景鏡頭記錄了10次女孩來到海邊眺望父親的背影,将女孩孤單的背影置身于幽靜安谧的自然環境中,營造一種優雅神秘的氛圍。

背影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想象,是一個人成長的孤單寂寞、是對父親的等候和期盼、是向父親撒嬌傾訴,是父女親情的永恒和堅守。

父女在自然之景下相擁,是情感的升華

影片的最後,女孩已經老去,這一次她不再隻停留在岸上眺望,而是選擇了走下海面,去尋找自己的父親,這個時候的海面在經過滄海桑田之後,早已幹涸變成了草地,女孩在草叢中間和父親重逢,投入父親堅實的懷抱。

這個鏡頭正好與影片開頭女孩和父親分離時的場景遙相呼應,導演用藝術的手法,升華的影片的立意,開放式的結局,讓觀衆自己發揮想象,去感受親情的厚重。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3、遠景鏡頭:開闊悠遠的自然環境,營造出靜谧的意境

将父親置于大海的遠景鏡頭,營造出了一種悲涼神秘的氛圍

父親的船駛入大海變得渺小直至消失,女孩的父親随着小船一起消失在了蒼茫的大海裡,廣闊的大海吞噬了偉岸的父親。

消失在大海裡的父親,給女孩留下了無限的念想,也為劇情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氣息,為最後的奇迹出現埋下伏筆。

春夏秋冬,導演用遠景鏡頭記錄着四季,四季變遷見證着深厚的父女感情

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幼年還是垂暮,女孩都會騎着自行車來到海邊,海邊的景色一年四季交替着變化,而女孩一直堅持騎車來海邊眺望父親的事情卻沒有變。

導演用遠景鏡頭來記錄用四季之景的變化,來反襯出親情永恒不變的主題,來表現出超越自然、超越時間的偉大親情。

廣袤無垠的道路,留給人無限遐想和感慨,是女兒的情感寄托。

寬廣的馬路、無邊際的海面、挺拔的樹林,女兒騎着自行車緩慢行駛在路上,在感受大自然的寬廣美好的同時,畫面中渺小的女孩顯得格外耀眼。

導演将女孩置于自然的遠景中,營造一種寂靜的意境,表達女孩的情感,讓觀衆能夠更好的感同身受,親臨其中,對親情有着更深入的思考。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h1>

“我并不是有意要避開對白或者旁白配音,我隻是喜歡作品中沒有現實世界聲音的打擾”導演邁克爾·度德威特對全片沒有一句台詞做出了這樣的解釋,《多瑙河之波》的背景音樂配上自然音響,還原故事最真實的情景,讓觀衆更能引起共鳴。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1、古典音樂和自然音響的相得益彰,增加畫面的生動性和真實感。

《父與女》的背景音樂選用了19世紀末羅馬尼亞的作曲家揚·伊萬諾維奇所創作的《多瑙河之波》,這首歌曲采用的是維亞納圓舞曲形式,歡快舒展的氛圍下帶點淡淡的哀愁。

影片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選用了不同部分的曲調,去迎合自然聲音,營造出一種悠揚、靜谧、傷感的氛圍,讓畫面更加生機勃勃,生動感人。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2、音樂的起承轉合,表達人物的情緒變化,表現女孩的心路曆程

輕松歡快的前奏、凄涼瑟瑟的回旋、悠揚婉轉的高潮,音樂的基調随着女孩的變化而變化,從興高采烈到寂寥落寞到舒緩愉悅,女孩的心路曆程一覽無餘。

音樂的曲調、女孩的身材樣貌、自然環境都一直在不停的變化,可是女孩心裡的那份念想卻從未改變,對父親那份濃烈的愛隻增不減。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3、營造環境氛圍,讓觀衆能夠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電影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導演盡可能保留影片最真實的人和物,就是為了給觀衆最直覺、最真實的感受。

背景音樂和自然音響一起營造了一個靜谧幽靜的環境氛圍,用音樂渲染了濃厚的親情,刻畫人物内心的落寞和落寞,使觀衆能夠更好的感覺人物的思想情緒。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h1>

關于父女親情的影片很多,但是能夠獲得高分的影片屈指可數,《父與女》的精彩之處在于用寫實記錄的手法表現對親情的深刻感悟,通過對女孩對父愛的守望和等待,來展現父女親情的永恒之美。

影片的最後用超現實的手法讓故事圓滿,把影片的情感升華,促使觀衆去思考和探索,去直面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渴望。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1、父親與女孩的溫馨相處,凸顯了“深邃浩瀚”的父愛

父親和孩子一起騎車前行,父親蹲下身子和女兒告别、父親轉身跨了一大步抱起女兒、父親張開雙臂迎接女兒。

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處父女相處鏡頭,這四個鏡頭簡單且常見,但卻包含了千言萬語的情感,展現了父女間深厚的感情,展現了父親對女兒的深沉的愛。

導演特意選用廣角鏡頭來展現父女相處時光,是導演的良苦用心,讓觀衆能夠更加直覺地去看到平凡生活中的簡單幸福,能夠身臨其境去感受父親深沉偉岸的愛。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2、女孩的每一次眺望,是流淌在溫情與憂傷中的親情

一個人、一群人、一雙人、一家人,女孩的人生在不斷的成長,人生的每一個新階段,她依然沒有忘記對父親的念想,同樣的騎行路、同樣的岸邊等待,盡管每一次都沒有等到父親,但是她卻從未放棄。

女孩一次又一次的眺望,是父女親情的一步步遞進,從幼年到中年到青年到老年,随着女孩年齡的增長,父女親情也變得越發的濃厚,每一次的眺望,都是情感的加深。

有的感情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而親情卻隻會在時間的長河裡永恒,在女孩的執着守望裡,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女孩對父親的期盼,也同樣看到了父親對女孩的熱愛。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3、父女相擁的結局升華了主題,讓父愛在念想中永恒

故事的最後,女孩已經老到騎不動自行車了,她就推着自行車微微顫顫的邁着步子,一步步将自行車推到了海邊,到了海邊自行車倒下,任女孩怎麼扶都扶不能再像往常一樣矗立。

女孩丢下自行車走下了海邊,滄海桑田海面已經變成了草叢,女孩走到草叢中間找到了父親的船,她躺在床裡像兒時躺在父親懷抱一樣,蜷縮在船中間,這個時候的她好像聽到了父親的聲音,她立刻起身,奔向父親,在奔跑的過程中,她從老年變回到了幼年,最終和父親緊緊的相擁在一起。

從鏡頭語言、背景音樂、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父與女》的魅力一、鏡頭語言:用極簡鏡頭直言其事,還原景與物本初的單純二、背景音樂: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賦予故事更真實的情感三、主題呈現:父女親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父女相擁的這個場面觀衆期盼了8分鐘,而女孩卻用了一生,故事的最後将畫面定格在了父女相擁的場景,寓意着親情從未改變、一直定格,父愛在念想中成為了永恒。

在我看來,《父與女》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還是一曲溫馨動人的親情贊歌、一部父女親情相處寶典。這個故事表面上是在講述女孩對父親的守望和等待,其實也暗喻着父親的愛總是靜谧無形而又深沉厚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