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方名畫《父與女》,女兒用自己乳汁救活父親,推動了一場變革

文·段宏剛

文藝複興(14——16世紀)被譽為西方近代第一場意義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其本質是:新興資産階級借助複興古希臘文化藝術的名義,倡導人們去追求“人本主義精神”,反對“神學思想”的束縛和控制,旨在為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一切障礙。

然而,“神學思想”在西方源遠流長,從基督教自公元1世紀從古羅馬建立以來,就很快發展成為教會控制群眾的工具。尤其經過中世紀(5世紀——15世紀)“政教合一”體制的實行,神學思想一舉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精神信仰,教會利用多種特權,大肆宣揚神明是世人的救世主,世人必須對神明唯命是從,所有對神明不敬的行為,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通過這樣的愚弄和麻痹,群眾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西方名畫《父與女》,女兒用自己乳汁救活父親,推動了一場變革

魯本斯《農民的舞蹈》

天下所有事物都遵循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的定律,在神學思想最盛行的13世紀末期到14世紀初期,從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等城邦出現了一批有思想主見,有經濟實力的新興資産階級,他們不再相信神學思想的那一套甜言蜜語,随即,為擺脫神學思想的控制,就發生了轟轟烈烈的“文藝複興”運動。

但是,神學思想在歐洲的影響力根深蒂固,僅僅依靠一場“文藝複興”運動是難以動搖神學思想的權威,于是,在文藝複興末期,西方又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宗教改革”,其目的跟“文藝複興”一樣,都是為了打破天主教對群眾的精神束縛,改變天主教會内部的生态環境,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為發展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尋找一條出路。

西方名畫《父與女》,女兒用自己乳汁救活父親,推動了一場變革

魯本斯《父與女》

“宗教改革”的初衷不錯,根本目的是為了清除教會内部長期積累下來的陋習、惡習。因為此時的教會,許多神職人員自私自利,A錢腐敗現象相當嚴重,引起許多信徒的不滿,不改革難以平民憤。

“巴洛克”藝術大師、德國籍著名油畫家魯本斯(1577年——1640年)正好生活在“宗教改革”運動展開之時,是以,他的大部分創作都圍繞這些曆史使命和時代背景而進行。

從1612年開始,魯本斯根據古羅馬發生的真實故事,先後創作了幾幅反對神學權威的油畫作品,主要有1612年創作的《羅馬人的善舉》,1635年創作的《西門與佩羅》,1630年創作的《父與女》。

西方名畫《父與女》,女兒用自己乳汁救活父親,推動了一場變革

魯本斯《芙爾曼與孩子們》

實際上,這3幅創作于不同年份的油畫,在構圖和内容上基本一樣,唯一不同的是,《父與女》比前兩幅的色彩更豔麗,細節表現力更突出。

據美術史家考證,這3幅畫隻不過是1幅畫的三個版本,魯本斯創作出第一個版本後,作品被其他人收藏,他又創作了第二個版本,之後又被收藏,他又創作了第三個版本。

《父與女》講述了一個超越倫理道德和世俗觀念的感人故事,宣揚了基督教裡邊的博愛精神和利他主義思想,同時批判了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殘酷打壓。

畫面内容為,在一所監獄裡,一名年輕姑娘解開衣衫,露出胸部,把乳頭湊近一名被捆綁的老者嘴前,正給老者喂奶喝。幾名獄卒透過視窗,驚訝地看着他們的所作所為。

西方名畫《父與女》,女兒用自己乳汁救活父親,推動了一場變革

魯本斯《化妝的維納斯》

從畫面内容來看,這幅畫并沒有多少亮點,然而,當觀者了解過它的前後故事背景,肯定會對其刮目相看。

畫中年輕姑娘叫佩羅,老者叫西門,是她的父親。西門是一名基督教徒,因觸犯教會的利益,被安上了莫須有的罪名關押起來,等待他的将是絞刑。在監獄期間,西門受盡折磨和屈辱,他的夥食時不時被獄卒克扣,導緻他經常被餓得有氣無力。

某次,佩羅前來看望父親時,發現父親奄奄一息,或許是受“血濃于水”的激勵,她沒有考慮任何世俗眼光和倫理觀念,毫不猶豫解開衣衫,用自己的乳汁喂養父親,救活了父親。後來,幾名獄卒發現了佩羅用乳汁喂養父親的行為,他們立馬報告給上級。

起初,教會認為,父女二人的行為有傷風化,準備給父女兩都判處絞刑,以彰顯教會的權威。

西方名畫《父與女》,女兒用自己乳汁救活父親,推動了一場變革

魯本斯《東方三博士的崇拜》

後來,這件事在羅馬城傳播開來,讓所有人感到驚訝,當人們明白了佩羅的善良舉動後,反而被感動,認為她的博愛精神和悲憫情懷,超越了世俗觀念,非常值得發揚。

是以,幾乎所有群眾都支援父女二人。

教會在輿論壓力下,經過讨論,最終同意了群眾的看法,并把西門免罪釋放。

佩羅看到父親在監獄中受盡折磨,非常痛心,她不顧倫理道德的束縛,甚至冒着被發現後有可能被殺頭的危險,義無反顧地用自己乳汁喂養父親。

正是佩羅的這份執着、堅定和坦然,讓羅馬統治者那顆堅硬的心瞬間變得柔軟起來,他們覺得,佩羅的行為符合耶稣所倡導的那種博愛精神和悲憫意識,是對利他主義的完美闡釋,符合人性之美的表達,是以,教會赦免了佩羅的罪行,連她父親也被赦免。

西方名畫《父與女》,女兒用自己乳汁救活父親,推動了一場變革

魯本斯《戰神馬爾斯與西爾維娅》

藝術是對現實的濃縮與升華,繪畫大師魯本斯敏銳地抓住這一時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想通過這幅畫來喚醒一個時代的良知。通過人們的反響來看,他做到了。

據說,《父與女》巡展時,當參觀者了解完創作背景,無不被佩羅超越世俗觀念的大愛感動得熱淚盈眶,久久不願從畫前離開。

《父與女》在表現手法上,同樣可圈可點,采用色調對比的象征手法,充實了畫面的視覺張力。比如,讓佩羅穿一身鮮豔、亮麗的紅衣,象征她是一位熱情、富有愛心的姑娘,同時襯托了監獄的幽暗。西門衣衫不整,身形消瘦,象征他在監獄過着非人的生活。畫面右上角有兩名獄卒通過窗戶盯着監獄裡的動靜,則象征着在古羅馬末期統治時期,群眾的自由時刻受到監控,一不小心就會引火上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