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歡迎繼續閱讀。
這裡或許有個文藝片,這裡或許有個驚悚片。不知道你會悶到睡着,還是吓得更睡不着。
和漫威的宇宙(Marvel Universe)一樣,出生于馬來西亞、成長于澳洲的華裔導演溫子仁(James Wan)也逐漸顯露出他對打造“恐怖世界”的迷戀,從2010年的《潛伏》系列開始,到2013與2016年的《招魂》系列,以及衍生電影《安娜貝爾》,直至北美9月剛剛上映的《鬼修女》(The Nun),多條線索,各種人物之間關聯,加上以上電影的制作中的續集,簡直是“草蛇灰線,伏脈千裡”。
但有兩點關鍵不同,漫威宇宙已經是超過半世紀的大IP,而且是幾代人共同努力,角色豐富,劇情飽滿;溫子仁的創作才不足十年,最遺憾的是他沒有精力和足夠創意去百分百完成他的這些作品,是以他不得不在導演、編劇、制片人三個不同角色之間乏力地轉換。雖然這些電影至今為止保證了情節之間的聯系,風格也以心理恐怖和暗黑為主,可品質與藝術性卻參差不齊。

最新的這部《鬼修女》,是典型的“叫座不叫好”。導演是個新手,溫子仁隻是編劇之一。情節是1952年的羅馬尼亞,本該驅魔的修女被惡魔附體,盤旋在陰森而巨大的古堡,陰魂不散,與梵蒂岡教廷派來鎮壓的神父和修女展開了一場人魔大戰。一旦恐怖片走到要緻敬、紀念的田地,那就離創作之初的原創、驚悚效果和出人意料漸行漸遠了。《鬼修女》中“驅魔”的主題緻敬經典的《驅魔人》(1973),而修道院調查的靈感又來自法國驚悚片《玫瑰之名》(1986),但完全沒有前者那種性别置換與信仰錯亂的焦躁以及那個時代堪稱駭俗的恐怖效果,也沒有《玫瑰之名》對原教旨的批判和神秘主義。
《鬼修女》劇照
相比之下,《鬼修女》隻是為了機械地接上《安娜貝爾2》的結尾,那張修女合照中背景裡面若隐若現的魔鬼面龐。電影看下來,能讓人記住的一個是恐怖氣氛的營造,比如巨大修道院内空曠的回聲,院前一大片鋪滿十字架的墳場,不斷盤旋的烏鴉配上莫名而起的迷霧,壓抑而驚恐。第二就是聖潔之所也有惡靈的對比設計。至于用來複槍幹掉幾個惡鬼,人工呼吸傳遞聖靈之血來救命,半夜起來卻非要追蹤不明聲音,觀衆得到的隻是哄堂大笑或皺眉頭——要不是靠強加的效果和誇張的劇情安排,要不就是陳腐老套的jump scary,跳出來吓人。既缺少想象力,也沒有溫子仁自己執導的作品裡面的精巧設計與心理恐怖。
著名網站CinemaScore隻給出了C的評分,“爛番茄”上的評論更是哀嚎一片,普遍認為這是“招魂”系列中最差的一部,“沒有靈魂,過度的挖掘IP隻會減少沖擊力”(《洛杉矶時報》)。可奇怪的是《鬼修女》 瘋狂“叫座”,截至9月30日,全球已有3.3億美元票房,這相比其2200萬美元的成本,簡直是以小博大。北美有報紙評論這是由于“恐怖熱的回潮”。但這更像是一個偶然,最多是炒作。首先它的排片占了先機,三周前隻有《摘金奇緣》與《大白鲨》搶眼,沒有一個像樣的恐怖片,自然《鬼修女》能脫穎而出;其次就是出品公司華納的大規模宣傳,特别是在社交媒體上的鋪開,也不斷強調IP和恐怖系列的沖擊。最終資料顯示,很多西班牙裔的觀衆構成了觀看的主體,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多中低層收入。
希望下一次,溫子仁能帶給觀衆的是真實的恐懼,而不是過多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