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作者:澎湃新聞

周敏

巴蜀地區嗜茶,其來有自。

“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清初學者顧炎武認為,喝茶這件事,是在秦國吞并巴、蜀以後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文化,最早就是從巴蜀地區發展起來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公認,而關于巴蜀開始飲茶的時間,茶界有不同的見解。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中國和世界的茶文化,最早就是從巴蜀地區發展起來的。 本文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為作者周敏 圖

有人根據唐代茶聖陸羽《茶經》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認為飲茶從史前就開始了。

而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巴蜀茶事,則來自西漢末年王褒的《僮約》。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關于茶的記載。

文中提到茶的,一句是“脍魚炰鼈,烹荼盡具”(荼,即茶的古體字),表明在西漢時期,成都一帶不僅飲茶已成風尚,在富豪家裡已經有了專門的飲茶用具。另一句是“武陽買荼,楊氏擔荷”,說明當時的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像武陽(今成都以南彭州)一類的茶葉交易市場。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西漢末年的《僮約》,是全世界關于茶的最早記載 資料圖

《茶經》有雲:“南方有嘉木。”中國西南既是茶樹的原産地,又是茶樹的分布中心,擁有最豐富的茶樹資源。因而巴蜀人嗜茶,首先是得其自然之大利。自秦漢直至西晉,巴蜀都是我國茶葉生産和技術的重要中心。三國魏時張揖在《廣雅》中最早記載了巴蜀的制茶方法和飲茶習慣,“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擣末置瓷器中,以湯沃覆之,用蔥、姜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目前,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樹,在植物學上都算作一個種:茶,學名Camellia sinensis,山茶科山茶屬。其種加詞sinensis的意思就是“中國的”,表明茶樹的原生地就是中國。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茶,學名Camellia sinensis,山茶科山茶屬。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花白色,花瓣5-6枚,柱頭先端3裂。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茶樹的果實

幾千年下來,喝茶這件事已經徹底融進了川渝人的日常生活。在某種程度上說,喝茶甚至比吃飯更重要。對此,抗戰時期曾在重慶寓居七年的老茶客張恨水先生有過精确的觀察:

“北平任何一個十字街口,必有一家油鹽雜貨鋪(兼菜攤),一家糧食店,一家煤店。而在成都不是這樣,是一家很大的茶館,代替了一切。我們可知蓉城人士之上茶館,其需要有勝于油鹽小菜與米和煤者。”;“渝人上茶館則有特嗜,晨昏兩次,大小茶館,均滿坑滿谷。”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1941年,四川成都茶館老照片。 資料圖

同樣是酷愛喝茶,離不了茶,但細較起來,巴蜀之間的茶風還是有着微妙的不同。重慶人喝茶,精髓就是八個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種獨具一格的喝茶風格,給張恨水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茶肆卧飲之趣》一文中,他稱之為“八年中抗戰生活,特足提筆大書者也”:

“但較小茶肆,頗有閑趣,例于屋之四周,排列支架之卧椅。客來,各踞一榻,雖卧而飲之,以椅旁例夾一矮幾也。工作之餘,邀兩三好友,覓僻靜地區之小茶館,購狗屁牌一盤,泡茶數碗,支足,仰卧椅上,閑談上下古今事,所費有限,亦足消費二三小時......尤其郊外式之小茶館,僅有桌凳四五,而于屋檐下置卧椅兩排,頗似北平之雨來,仰視霧空,微風拂面,平林小谷,環繞四周,㭯與其中,時得佳趣。”

張恨水先生不愧是文學大家,盡得重慶茶館之精髓。如今重慶人最愛的,仍然是這種露天壩壩茶——在露天壩子裡随意地擺上一些桌椅,随意半躺下來,随意泡上一杯茶,跟朋友二三閑聊。理想中的壩壩茶,最好要在黃葛樹下。這種重慶人最愛的樹,其廣展的樹形就像一把巨大的綠傘,跟壩壩茶正是不二之絕配。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黃葛樹樹形廣展,與壩壩茶是絕配

川渝均盛産茶。早在西漢時,成都就成為了我國茶葉的消費中心及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西晉張載的《登成都樓》詩曰,“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即盛贊成都茶葉的名聞遐迩。西晉孫楚的《出歌》,則點明了巴蜀乃茶葉的優質産地:“茱萸出芳樹颠,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

四川比較有名的茶有峨眉竹葉青、蒙頂甘露、龍珠香茗等,重慶則有永川秀芽與巴南銀針。然而,喝壩壩茶,最相宜的卻是價廉物美,在西南地區有着濃厚群衆根基的沱茶。

川渝人一旦擺開了“龍門陣”,沒小半天時間是收不了場的,高檔名茶沖三泡就得換茶葉,麻煩不說,跟壩壩茶豪爽随意的氣場也不合。而沱茶味重色濃,相當耐泡,一杯蓋碗就可以盡興地喝上半天。市面上的沱茶,有雲南、重慶及四川三種産地的,品質都相當好。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重慶沱茶,道地的山城味 資料圖

每當有外地朋友來“魔幻網紅城市”重慶打卡時,我通常都會帶他們去喝上一回壩壩茶,感受一下道地的重慶風味。

比如重慶地标人民大禮堂外面,有很多樹齡古老、樹形優美之極的老黃葛樹,樹下那家露天茶座,是我帶外地朋友來的首選。

還有江北嘴,上面是中央金融區,街頭盡是商務範逼人的年輕面孔。然而一轉身,數步之遙就到了嘉陵江邊,坐在這裡喝壩壩茶的同時,還可飽覽長江嘉陵江兩江彙流,遠眺對面的朝天門碼頭。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喝上一回壩壩茶,感受一下道地的重慶風味。

重慶曆史最悠久的壩壩茶,是兩路口體育館旁邊的其香居,可惜現在已經拆了。它陪伴了重慶人很多年,當年茶館旁邊常停着一溜的奔馳寶馬,但你看喝茶的人,根本看不出身份,大家都喝五元、十元一杯的茶。

我常常開玩笑說,像“品味”或“格調”那一套階層消費的理論,一到重慶,就跟GPS一樣,常常不管用。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兩路口,一家不出名的壩壩茶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壩壩茶卻生生不息。前幾天,正好又約了朋友在兩路口聚會,就在急救中心對面的馬路邊,我們又新找到了一家。

這個茶館,夾在上李子壩的兩條馬路交彙口,地方不大,擺了十幾張小桌子。陽光透過黃葛樹灑下來,正是暮春時節最舒服的“花花太陽”。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茶館對面就是美國駐重慶大使館舊址

近幾年,重慶人更是将“野茶館”的風格發揮到了極緻。我家所住的長江南岸邊,每到天氣晴暖之日,總見有人開車而來,在空地上支起小桌子、折疊椅、從燒水的爐子到茶壺茶杯,全套家什一應俱全,或獨自一人,或與一二友朋共飲,極是灑脫不羁。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野茶館”,隻要天氣晴好,不少群眾就會來到江邊空曠地帶喝茶。 視覺中國 圖

除了壩壩茶,重慶有特色的茶館也很多。比如黃桷坪的交通茶館,走進這裡,仿佛穿越來到了抗戰時期的陪都:穿着對襟唐裝、拎着長嘴茶壺穿梭着給茶客加水的夥計,老式的實木八仙桌與闆凳,竈上咕咕冒着熱氣的燒水壺。有一次,我帶北京的朋友來這裡,他們大呼驚奇,“完全可以直接拍抗戰劇了啊”!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交通茶館 視覺中國 圖

還有望江叙舊茶樓,就在長江大橋北橋頭不遠,原是陪都時期國民黨重慶珊瑚機場的财務機要室及歌舞廳舊址。有段時間,我很愛來這裡,茶館内的陳設也很有陪都時代的氛圍,且視野開闊,舉目就是長江。

而南山書院勝在環境清幽,茶座疏落地散置于一條依山而建的風雨長廊中,四周都是老香樟樹,空氣中盡中樟樹特有的異香。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望江叙舊茶樓”,在茶樓外牆上刻着“原國民黨老重慶陪都珊瑚壩軍用飛機場财務機要室和跳舞廳舊址”的字樣。 視覺中國 圖

喝了半輩子的茶,我覺得茶本身的好壞倒是其次,要喝出味道來,關鍵的要素有兩項:一是要有聊得來的茶友,方可就着一杯清茶說上半天仍然逸興遄飛,興緻盎然。

第二項也頂頂要緊,就是要得閑。喝茶的人,若心裡還挂着接下來要做的這件事那件事,就是再好的茶,也喝不出什麼味道來。

在重慶,喝一回道地的露天壩壩茶

一杯茶在手,重慶人随處可得大自在。

喝慣了茶的人,出門若不得這一口,則總覺若有憾蔫。比如我很喜歡在東南亞旅行,當地人情淳樸,物價低廉,但惟一不習慣的是高棉、寮國及泰國等均不提供開水,每次都得自備電熱燒水壺。惟一的例外是緬甸,大概因為在殖民時期,曾受到英國的影響,進而保留了喝茶的習慣。還有一年,和女友去西安遊玩,古都濃郁的曆史文化氛圍令我們流連忘返。逛了大半天,既累且渴,當時特想找個露天茶館喝上幾杯,竟遍尋不獲。

那時,我們就格外懷念重慶的壩壩茶了。

責任編輯:王昱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