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劇照
明代萬曆年間,撫州府(今江西省)臨川縣有四個秀才,叫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都是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的學生,有“臨川四才子”之稱。
湯顯祖畫像
所謂“名師出高徒”,湯顯祖(1550~1616)确實厲害,他是明朝晚期的大文學家、大戲劇作家。江西臨川人,萬曆十一年進士,先後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祠祭司主事,為人太正直,敢于直言,不會趨炎附勢,拒絕宰相首輔張居正的拉攏,被貶浙江遂昌知縣。這老夫子厲害了,到任後沒多久,他竟然讓監獄裡的囚犯回家過年,元宵節又都放出來觀燈!這下子被居心叵測者抓住把柄,連上司都在責怪、非議他,他索性遞交了辭呈,不幹了,沒等朝廷準許,揚長而去!三年後,“罷職閑住”的批文才下來。
撫州市湯顯祖紀念館
他回到老家臨川,築“玉茗堂”書屋,潛心著述,同時開辦私塾廣收弟子掙錢養家。不幾年,便寫出了名标千古的《還魂記》(《牡丹亭》)、《紫钗記》、《邯鄲記》、《南柯記》四大傳奇戲劇,因内容都涉及到做夢,故又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名聲大噪,慕名投奔的弟子愈來愈多。“陳、羅、章、艾”就是其中最出名的四位,都中過秀才,都是文章大家,是當地出名的才子,有“臨川四才子”的美譽。
“臨川四夢”單行本
他們也确實有才,不是浪得虛名。如陳際泰(1567~1641),他擅長時文,才思靈活,有時一天能寫二、三十篇文章,一生作文過萬篇;再如艾南英(1583~1646),七歲時作《竹林七賢論》,引發轟動,鄉試(選拔舉人的考試)時策論文章,竟敢公然諷刺當時權勢一手遮天的魏忠賢!結果被罰停考三科(三次)。其散文有韓(愈)歐(陽修)之風。羅萬藻也是學識廣博,著作豐富,存世作品有《此觀堂集》12卷,《十三經類語》14卷。他們四人還成立了一個文學社“豫章社”,專門從事文學寫作活動。
“臨川四夢”之《牡丹亭還魂記》
這四位才子,學識超群,遠近聞名,加上又是湯顯祖的弟子,更是恃才傲物,眼高于頂,一般人根本不放在眼裡,導緻他們後來的仕途都不怎麼順達。
這年,有一個也是科舉出身的知府到撫州上任。下車伊始,就聽到四大才子之名。自古文人相輕,這位大人很不以為然,認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便命人叫他們四人三天内到府衙來與他對對子。
《紫钗記》劇照
過了兩天,全無動靜,知府以為他們不敢前來,徒有虛名,沽名釣譽!第三天,知府便坐轎出城拜客去了。到下午知府回城,路過當地一座橋叫“文昌橋”,隻見有四個漢子袒胸露腹,橫卧橋上,擋住了道路,差人上前尋問,才知是四才子來找他對對子,就讓他們把上聯說出來。四秀才一齊高聲念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橋上曬文章。”
知府一聽,吓了一跳。原來撫州方言“章、昌”幾乎同音,“文章”就是“文昌”,文昌就是文章,橋上四人滿腹文章,下面有文昌(章)橋,陽光下,四人袒腹,正是“文章橋上曬文章”了。
知府思索良久,不得佳句,隻好轉轎繞道而走。天近黃昏,來到一個渡口叫黃昏渡,旁邊有個村子叫前黃昏,對岸有個村子叫後黃昏。知府猛然受到啟發,想到了下聯。回到府中,正想派人去召四人,哪知四人早已派人送來了下聯:“前黃昏,後黃昏,黃昏渡前遇黃昏。”與知府想的對子一字不差。知府無話可說,但心中不服,還想找機會一較高下。
《邯鄲記》劇照
過了月餘,知府喬裝打扮,詐稱外鄉儒生,邀請四才子到老師的書屋“玉茗堂”對面的一家客棧飲酒,說是以文會友。四才子不知真相,如期赴約。畢竟隻有遠遠的一面之交,四才子也沒認出來。酒過三巡,但見對門玉茗堂内玉茗花(就是山茶花,又名曼陀羅)盛開,異香飄來,知府信口念道:
香生玉茗春三月。
四人一聽,心中不屑:這真是班門弄斧了。陳際泰不慌不忙地對道:
光照臨川筆一枝。(湯顯祖人稱臨川先生。)
知府又指着遠處的一座寶塔說:
寶塔七八層,中容大鶴。
聯中也是巧用撫州方言,“容”與“庸”、“鶴”與“學”音近,聯中暗藏《中庸》、《大學》兩本書名。一下子把四位難住了。恰在此時,他們的書僮閑得無聊,正在翻看店内的一本小冊子通書(皇曆),羅萬藻無意中瞥見,頓時靈機一動,高聲對道:通書十二頁,裡記春秋。
《南柯記》劇照
皇曆裡自然記載着四時節令(春秋),而《禮記》、《春秋》兩本書名又暗藏其中,對得是妥妥貼貼。
知府見難不住他們,心不甘情不願,拿出最後一招,說道:
文昌橋上,秀才赤身露體,斯文喪盡!
四才子聽後一愣,仔細打量,方知此人正是知府大人,于是毫不客氣、反唇相譏:黃昏渡前,府尊搜腸刮肚,臉面丢光!
知府很尴尬,知道以一鬥四,再鬥下去占不了便宜,便甩袖而去!
【評價】文人相輕,古代積習!古語說:“滿招損,謙受益”;《易·謙》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是以才有後人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認知。四才子恃才傲物,以下犯上,以多欺少,實無君子之風!性格決定命運,這也許就是四大才子年少出名,而後來仕途都不順達的原因吧。(陳際泰68歲才中進士,章世純70歲才升到柳州知府,結果當年便死于任上,艾南英被罰停考三次,索性放棄了科舉;羅萬藻也僅中舉人,在别人極力保舉之下才做到禮部主事。)
不過,我們可以抛開這些,盡情欣賞、領悟漢字漢語的魅力就行了!
謝謝閱讀!謝謝關注!謝謝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