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秋天,山東一艘軍艦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幕:
一位瘦老太太在一群年輕人的陪同下,登上了我國的一艘軍艦。艦長大吃一驚,他問身邊的同志:“怎麼上來一個瘦老太太?”
艦長之是以會這麼問是因為早前他就收到通知,将會有海軍工程領域的專家帶學生來實習,是以他早早出來迎接,但他沒想到這位專家會是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的老太太。這在當時來說,絕對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事。
艦長正在發愣,陪同登艦的同志看出了他的不解,趕緊把老太太的名字報上。艦長一聽對方的名字,當場就把老太太迎了進去。當時艦上連女宿舍都沒有,也不知該讓她住在哪裡,是以艦長趕緊把會議室騰了出來,又拿來一個簡易軍用床,親自給老太太搭上。
這位老太太到底是誰?為何能讓一位艦長把會議室騰出來給她住?

圖:劉恩蘭
她叫劉恩蘭,她的一生堪稱傳奇:
出生時因為是個女孩,她被長輩嫌棄,差點死了;24歲出國留學,她成了自然地理領域第一個中國籍女碩士,而後登上《紐約郵報》被稱為“大地之嬌女”;烽火歲月後,她毅然回國,卻在科學院第一次會議上當着周總理的面大發脾氣。衆多頭銜在身,追求者無數,她卻終身未嫁。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就是傳奇女子劉恩蘭不凡的一生。篇幅較長,相信大家讀完會明白“巾帼英雄”4字的涵義。
劉恩蘭,1905年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小山村裡,這是一個傳統的書香之家。她剛落地,祖父一聽是個女娃兒,氣得不說話。母親把她抱到炕上,想讓祖父看一眼,老人家卻說:女孩子家,把她放在牆角的草堆上!
這種待遇,在那樣的年代其實挺普遍的,劉恩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病了,爺爺不讓母親照看她,讓她自生自滅,差點兒死了;餓了,弟弟們都能有吃的,她隻能站着看着等他們吃完。從那時候起,小劉恩蘭就想着有一天要做一個比男娃娃還厲害的人。
後來在廣州教書的父親回家後,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把她一起帶離了老家,留在自己身邊教育。父親劉光照和祖父不一樣,他是一個受過進步教育的讀書人。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女兒的天賦。
那天父親提了一個幾何定理題,幾個平時天天上學的弟弟都答不出來,而從沒有上過學,隻是偷聽過弟弟上課的劉恩蘭卻很快就答出來了。父親教過那麼多學生,一眼就斷定女兒是塊讀書的料,此後他就開始親自教女兒。
數學、地理、英語,父親教的都是最難的知識,劉恩蘭一聽就會,鄰居們都說劉家出了個“神童”。1919年,劉恩蘭已經14歲了,父親知道自己已經教不了她了,就湊錢把她送到了南京。
1919年的南京城,各種軍閥、名流聚集,有錢人家的千金們,在這裡接受着中式的、西式的教育。是以當劉恩蘭這樣一個從來沒正經上過學的窮人家小丫頭,站在彙文女子中學門口時,人家都以為她是陪讀的小丫鬟。
入學考試成績出來了,老師為難了。這孩子的水準,讀高中一年級對其他孩子來說,太有壓力了。但也不能讓她直接上高三,那不是馬上就畢業了嘛。最後,老師們一緻決定:讓她讀高二吧!後來,3年的高中課,劉恩蘭隻讀了一年半。
此後,她考上了北京協和女子大學。這所名校當時有規定,要先讀兩年預科,才能讀大學。劉恩蘭是急性子,她對父親說:“沒必要去北京讀,等那麼久還不如就在南京!”就這樣,她硬是放棄了北京的大學,入讀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學。4年後,她畢業了。
如果按照這樣發展,劉恩蘭畢業後如果能繼續深造,她肯定能在“天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那時父親已經年邁,家裡的弟弟妹妹還在念書,她隻能選擇在金陵女子大學附中當老師。
此時20歲的劉恩蘭,已到了出嫁的年齡。學校裡一群年輕才俊都來追求她,她都沒同意,她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能讓自己超過男子的機會。4年後,這個機會終于來了:學校有了保送優秀老師出國留學的名額。就這樣,1929年,24歲的劉恩蘭開始了她的學霸之路。
初到美國,劉恩蘭就面臨一個選擇:到底該選哪個專業。那時候的男生有很多選項,他們可以選實體、選建築,但女生能選的科目卻寥寥無幾。這也就是為什麼,比她早幾年到美國的才女林徽因,本來想學的一直是建築系,但到最後卻隻能先讀美術的原因。
在所剩不多的科目裡,劉恩蘭選擇了自然地理,這個科目在那個年代沒幾個女生會選,3年後她成為了第一個此領域的中國籍女碩士。
此後她的人生就像開了挂似的。她輾轉各國,為了獲得全球一手地理資料,她去挪威考察過冰川,走過十幾個國家,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環球考察北美及歐亞社會地理、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的女學者。
1941年,已經拿到博士學位的她,回到了國内。那時候正是日寇最猖獗的時候,回國對她這樣的科學家來說,是很危險的事。國外所有同學和導師都讓她不要回來,她就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我知道我留學的目的是什麼。
此後,她一邊教學、一邊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為了考察中國地理結構,她經常帶着學生挖野菜、架帳篷,進入荒山野嶺中。這些工作在烽火年代裡,是被忽視的工作,但建國後她和學生們收集的資料卻成了地理界最寶貴的财富。因為她的成就,1946年《紐約時報》特意派人采訪了她,她的照片被放在了報紙上,世界科學界稱她為“大地之嬌女”。
新中國成立後,劉恩蘭作為領域内的代表,被配置設定到大學任教。1950年,新中國要組建科學院,劉恩蘭也在籌委會的名單上。也就是為了這事,45歲的劉恩蘭發了一次大脾氣。
當天正在開科學院籌委會會議,這是一場十重要的會議,全國衆多科學家都到場了,其實更是包括了大量從國外請回來的重要學者。既然是開會,難免就會有各種讨論,其他科學家的發言都是針對工作,偏偏到了劉恩蘭時,她卻看不下去了。
她直接表示:“工作進展得太慢了”!同時她還直接提出,籌備工作拖拖拉拉到現在都沒有眉目,太浪費時間了。她之是以發這通脾氣,是因為她真的着急。那時候國際同領域的研究已經領先了我國許多,再不抓緊時間,她真的不知何時才能追上。
發完這通脾氣,劉恩蘭心裡痛快了。但她不知道的是,當時周總理也在會場。劉恩蘭一直對保護他們這些科學家的周總理十分敬重,但是一直無緣得見他。她這一通脾氣,搞得會場的從業人員都不知如何是好,都怕周總理一會兒要批評她。
但會議結束後,周總理不但沒生她的氣,反而走過來親自和她握手,對她說:
恩蘭先生,您的意見很好,我十分欣賞您的直率性格,建設新中國需要這樣的性格。
這件事給了劉恩蘭很大的觸動,她是真沒想到周總理如此大度,趕緊為自己剛才的急性子道歉。要知道當時像她和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如果不是得到了周總理的保護,是很難陸續安全回到祖國懷抱的。
此後,周總理十分器重她,曾兩次接見過她,問她關于組建科學院的意見。有一次,她還在總理辦公樓門前鬧過笑話。
那一次,應總理之邀,她來到了新華門政務院正門,準備進去。門口衛士們一看,這位50來歲的阿姨穿着一身舊衣服,一點都不像一個大教授,倒像是個去菜市場買菜的大娘,就不肯讓她進去。劉恩蘭也不知道如何解釋自己的身份,便轉頭就走。此時門衛電話響了,總理秘書問劉教授到了沒有,衛士們這才知道她的身份,趕緊去追了她回來,把她請了進去。
圖:周總理
得到總理的器重,劉恩蘭一天也不敢休息。在講台上她教書育人,她的課每次人都爆滿。她個子比較矮,每次闆書都隻能寫到講台的下半部分,學生們就站起來聽和記。下了講台後她拼了命地鑽研,寫出了多本專著,後來有同行評價認為,在她的帶領下我國地理領域進步了10年。
在地理領域做出成績後,劉恩蘭突然迷茫了,不知道下一個攻克目标在哪裡。直到1953年,陳赓大将和她聊了一次天。
1953年8月,陳赓大将接見她時,問她:“劉教授,您喜歡大海嗎?” 劉恩蘭是山東人,早年又曾坐着郵輪考察十多個國家,她十分幹脆地回答:“喜歡”!
陳赓于是語重心長地告訴她,我國海軍真的很難,很多時候都不知道勁往哪兒使。劉恩蘭明白老将軍的意思,當下答應:一定要為海軍做點兒事!
此後,劉恩蘭放棄了研究了20多年的大地,開始走向海洋。為了更好的研究海洋地理,為海軍出航做出精準測繪,她提出科學家要上軍艦的建議。為此,她曾多次帶頭出海,這就有了本文開頭她登上軍艦的事。
圖:賀龍元帥和劉恩蘭握手
那天登上軍艦時,劉恩蘭其實隻有50多歲,但因為長年在外風吹雨曬,再加上早年她在英國時出過車禍,身上有傷,讓她看起來就像一個老太太。早前有學生就跟她說過,海上條件太艱苦,學生們替她去就行了,但她就是不放心,堅持要自己親自來。
此後,多次随軍出海的劉恩蘭,很快就讓艦上的戰士們見識到了一個女科學家的風采。出海對于沒有受過訓練的普通人來說,都不是件易事。對于她這樣一個身上有傷的知識份子,則更加艱難。一路的颠簸,讓她患胃潰瘍,已經到了吐血的地步。
艦長看她身體吃不消了就要返航,劉恩蘭堅決不同意,她質問對方:“為何要返航?”對友善解釋說風浪太大了,怕她吃不消。劉恩蘭表示:“同志,你難道不懂嗎,風浪越大,越能獲得珍貴的資料,對部隊建設更有參考價值,一定要按原定計劃到預定海區進行測試!” 大夥兒攔不住,隻能繼續前行。這次航行,劉恩蘭研究出了大量珍貴的成果。
退休後,同僚們都想讓她休息休息,她卻不肯,一直在海洋局任顧問。她告訴大夥兒自己有一個願望藏了幾十年:想乘坐中國人自己的潛水艇,去海洋深處觀察情況。年輕時,她曾乘坐過英國人的潛艇,并獲得過很多資料,讓英國人對中國科學家刮目相看。從那時候起,她就盤算着,什麼時候咱們也能有這麼高科技的潛艇。
當時我們海軍還沒有這麼大年紀的女性下潛艇的先例,是以并沒有同意她這一要求。但劉恩蘭不管,她一次又一次提出申請,最後終于獲得準許。鑽進咱們自己的潛艇那一刻,年過花甲的劉恩蘭高興得像個孩子,海軍的發展讓她倍感欣慰。
1986年7月15日,劉恩蘭病逝,享年81歲,人們把她葬于八寶山。在其逝世前,她的學生白永達曾問過師父,為何終生沒嫁呢?她開玩笑說:“都結婚了,誰去做學問呢?”對于她這一觀點,可能很多人都會表示不解,畢竟多數人會覺得婚姻和事業其實是能兼顧的。但劉恩蘭就是這樣固執的女子,她把生命獻給了新中國的地理和海洋事業。小時候被人嫌棄不是男兒身的她,用一生的時間證明了,什麼叫巾帼英雄。謹以此文,紀念劉恩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