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求人幫忙,不必低聲下氣

生活中,咱們經常會看到一種熟悉的畫面。

當某個人在求助别人幫忙的時候,總是點頭哈腰、強顔歡笑,面對被求助人,顧左右而言其它,心裡總是想着對方會如何看自己,要是被拒絕了怎麼辦,忐忑不安,有時候,會通過請對方吃飯,或者送禮,來平衡這種心理。

如果對方答應幫忙,就如釋重負一般,不停地說:謝謝啊,麻煩你了,你真是幫我大忙了.....感激涕零的,而且,在接受幫助之後的一段時間内,都表現得非常尊敬對方,如果被拒絕,就垂頭喪氣。

當然,我不是說這種方法不對,隻是我個人認為,這種近乎于低三下四的請求,不是最好的方式,不覺得太累了麼,這哪裡是求助,就是在乞讨。

而且,這種求乞得來的幫助,會讓你覺得欠了對方一個很大的人情,對方也會覺得你欠了他很多,人情,是要還的,有時候,還人情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很多場合,我都說過,這個社會的運作規律,基于兩點,價值與交換,而求人幫忙就是典型的價值交換的一個過程。

如果别人求你幫忙,你願意幫助别人,不外乎兩點原因,要麼是看在某種關系或者面子上,要麼就是幫助對方會有利可圖。

打個比方,你借錢給别人,要麼存在一種關系,要麼别人給你利息,或者對方有發展前途,你願意押注未來。

是以,求助别人,不能有“乞讨”的心态,也不能有“麻煩别人”的想,求助是一種交易,也是一種雙方建立關系的方式。

求人幫忙,不必低聲下氣

十多年前,我有一個大學同學找我幫忙,他希望我将自己的另一套房子交給他,作為他的辦公場所。

他給我說這事的時候,并沒有低聲下氣地求我,而是以一種“價值交換”的态度。

我們二人找了一個茶樓,他首先給我介紹了他的公司,以及行業前景,然後給了我兩套方案,一是給我租金,二是以房子的使用權作為股本,我跟老婆商量了一下,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我之是以幫他忙,同學關系倒是其次,關鍵是有利可圖,萬一他成功了,我能跟着賺一點,就算是失敗了,我也沒多少損失,大不了就是幾萬塊的租金。

求人幫忙,不必低聲下氣

我這輩子,最佩服我老爸,他找人幫忙的時候,從來不會隻是求助,而是交換價值。

記得我5歲的時候,他就想讓我上一年級。

那時候,上國小必須6歲以上,我還差一歲。

為了讓老師收我,我爸提出一個交換條件,修補教室裡的課桌(我爸是木匠)。

老師衡量了一下,如果到外面找人修補,至少需要幾百塊,那時候的幾百塊,可不是個小數目。

如果收下我,大不了上報一下,特殊情況,特殊處理,也不是什麼大事。

最終,這樁交易就這樣達成了。

求人幫忙,不必低聲下氣

如果隻是一味地乞求别人幫忙,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你潛意識會認為,求對方幫忙,是在索取對方的資源,潛藏着一種“不公平交易”。

其實,在求人幫忙的過程中,我們不妨把格局放開,時間跨度拉長,從整體上去衡量蘊藏的價值,然後,再進行價值的比對和交換。

總之,不要糾結于如何鼓起勇氣,向對方開口求助,因為張嘴不需要費多大力氣,向人求助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情商表現,你需要費勁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對方覺得你值得被幫助。

也就是說,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别人出現你這種情況,别人來找你幫忙,你需要得到什麼,才會用心地幫這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