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三四年前,武威剛動工新城區修建,海藏南湖以上河道尚在規劃之中,有那麼幾周每逢雙休,我喜歡騎着機車帶着孩子到河道一帶去玩,眼見得長長的河道裡鋪滿了狼藉的石頭雜物,我隻想着撿一兩塊特别一點的石頭玩玩。結果我在河道裡一處沙灘堆積處撿到好幾片明清青花盤瓷片,一個底上是天字款,一個是如意靈芝紋,還是一片竟是難得一見的透光玲珑瓷,我便小心裝起來。又撿得一個蓮花紋石底座,估計是古代建築物構件,還撿到一件圓形類似茶壺蓋陶質物件,怎麼也判斷不出是什麼,便一齊帶回。後來放了個把月就把這圓陶蓋給扔垃圾道了,說來奇怪,就在随後我手機檢視皇娘娘台齊家文化出土文物時意外發現,被我扔掉那件東西極有可能是齊家文化的紡綸,後悔不疊。此後我在河岸廢棄農田上發現了幾十條深寬1米,長幾米到十幾米不等的條狀坑,很好奇,後來才知道正是皇娘娘台齊家文化考古挖掘遺留下的坑。記得出土過大量齊家文化玉器、銅制小件、陶器等豐富随葬品。又往前過了幸業養老中心,是一片荒灘,南邊靠着幹涸的石羊河道,北邊有一座廢棄的大型磚窖。我在這片閑灘空地上閑轉,立馬發現一些不對勁的地方,先是放眼望去,田埂上都有一些類似烽遂或是城牆的矮垛,一看便充滿曆史的蒼桑感,偶爾你會碰到大量漢代方磚,還有一些陶質碎瓦,以及一些類似于原始人用過的石質削器,我立即判斷這是一塊古城遺址,果不其然,後來我看到武威新城規劃中皇台身後這塊貌不驚人的地段要規劃一座鎖陽城遺址公園,看來我去過的那塊地方就是了。
後經查證該遺址位于武威市涼州區金羊鄉趙家磨村南200米。是一座大型土築古城。又名三騾城。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1000米,南北因被沙河沖斷,具體長度不詳。城垣皆毀,門址不詳。現存明代廟址2處,僅有夯築土台,殘高2米。地面散布灰陶殘片和漢磚等,曾出土有泥質灰陶等器物多件。據《後漢書·窦融傳》李賢注引《西河舊事》、《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水經注》卷40引《王隐晉書》、清順治年間《重刊甘鎮志·涼州衛·古迹》等史籍記載考證該城當為匈奴蓋臧城,西漢姑臧縣城故址。西漢末至東漢初姑臧縣城遷至今武威市區,該城廢棄。城址儲存較差,對研究城建史和漢代武威史有重要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