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31日消息(記者馮雪松 毛更偉 劉會民)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作為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産基地,黑龍江省堅持推進農業生産現代化,通過打造高标準農田精品,讓智慧農業貫穿從種植到收獲全程,充分保護和利用好黑土地,讓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更加堅實。
經過全省從上到下搶抓秋收,截至10月26日,黑龍江省水稻、大豆收獲基本完成,玉米收獲面積占比超90%,當地糧食生産再獲豐收已成定局。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兆憲:通過高品質備耕、高标準春耕、精細化田管和全過程防災減災,糧食生産喜獲“十八連豐”,糧食總産量有望再創曆史新高。
近年來,黑龍江各地加快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利用“5G+人工智能”技術,為增加産量、降低成本“再提速”。在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種植戶通過農場智慧平台實作智能葉齡診斷,變量施肥。
智慧農業平台負責人葛孟磊:不僅可以去看地裡水稻的情況,而且還可以通過VR眼鏡進行智能操作,就能看到目前水稻施肥的建議,指導種植戶進行智能生産。
黑龍江省高标準建設國家級大豆等良種繁育基地,集中力量進行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在大豆主産區黑河市,大面積種植的“黑河43”品種單産接近400斤,遠高于全省平均水準。
前不久,我國把“黑河43”的育成地作為辨別,将大豆“零”點辨別碑落戶黑河市愛輝區。
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系東北特早熟育種崗位科學家鹿文成:這個“零”點的确立便于盤活全國的大豆種質資源,也對整個國内生育期組的劃分起到了很好的補充和完善,也利于世界大豆的利用。
耕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今年以來,黑龍江省連續出台《黑土地保護條例》,組建黑土地保護利用專家組,創新實施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7級田長制等政策措施,全省平均耕地品質等級達到3.46等,高于全國平均水準,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36.2克/千克。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龐海濤表示,“十四五”時期,黑龍江省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訓示精神,持續加大黑土耕地保護利用工作力度,穩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龐海濤:到2025年,全省要建設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範區1億畝,耕地品質平均提高0.5個等級以上,真正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