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立德樹人》是關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德藝雙馨專家學者的系列紀錄片,該系列片講述了專家學者的傳奇人生,展現了他們卓而不凡的學術造詣,潛心敬業的優良學風,奉獻社會的突出貢獻,修身治學的精神風範。以精彩故事傳遞大師風采、展現思想光芒、弘揚時代精神。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1月17日14:55播出

軍事科學院軍事理論家 鮑世修

2018年11月15日,89歲的鮑世修回到軍事科學院作講座。軍事科學院是他工作過三十多年的地方,就是在這裡,鮑世修從一個年輕的戰士成長為翻譯家、軍事理論家,為我國的軍事理論研究寫下了奠基之作。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新中國成立之初,葉劍英元帥上司着軍事科學院,開始對馬恩列斯軍事理論著作進行系統編譯。那時鮑世修剛剛來到軍事科學院,迎接他的就是一頭冷水。每篇文章鮑世修都要反複推敲,對俄文不确定的地方還會對照德文原文,同時要兼顧語言的準确性和通俗性,有時一篇文章就要花一兩個月的時間。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在研究馬恩經典著作的過程中,鮑世修漸漸形成了完整的軍事理論架構。他撰寫了《馬克思恩格斯軍事理論研究》與《論無産階級軍事科學的基石》兩本著作。

《馬克思恩格斯軍事理論研究》不僅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馬恩軍事理論,還設定了一些具有開拓性的章節,例如将科技對軍事的影響單獨作為一章論述,幫助人們更為深入地了解現代戰争。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鮑世修的另一部著作就是《論無産階級軍事科學的基石》。這部書主要是把鮑世修曆年發表的文章、寫的條目進行了總結、結集,也是研究成果的重新組合。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談及未來,鮑世修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的軍事理論翻譯領域傑出的研究所學生。鮑世修說:“現在除了軍事科學院之外,沒有第二個地方做這個事情,我的想法還是要在更廣的範圍之内來做好這個工作。在今後,有生之年,看還能做多少吧。”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學家 陳祖武

陳祖武是我國知名曆史學家。1943年,他生在貴州一個書香門第。1981年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研究所學生畢業于社會科學院曆史系。在幾十年的求學與從教生涯中,他用一個學者的堅韌填補了學術上研究“學案”的空白。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所謂學案,就是古代的學術史。今天,假如我們想了解一門學科的發展史,會借助這門學問的曆史沿革,也就是編年史的方式。但是在中國古代,形成了獨有的記述學術史的方式,也就是“學案體”。學案以案主生平傳記為中心,在傳記之後大量地引述案主的學術主張,把案主的代表著作和代表思想羅列出來,成為一種很特殊的體裁。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陳祖武創作的《中國學案史》,在中國的學術史研究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僅僅準備工作就花費了七八年的時間,寫作成書又是兩三年。它的出版填補了中國學術史研究上的一大空白。這種古典的體例,也為今天的學者提供了靈感與思路。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在許多人看來,陳祖武已經是個功成名就的學者,應該抓緊時間寫出更大的作品。但是陳祖武卻在堅持做一件最基礎的工作:整理清代的學術文獻。在陳祖武編輯的這些書目中,大部頭的《清儒學案》多達幾百萬字。他不用電腦,就趴在書桌前,一筆一畫點校、批注了上千萬字的文獻。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

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陳祖武和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曆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人物》特别節目《立德樹人》之鮑世修和陳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