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立德树人》是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德艺双馨专家学者的系列纪录片,该系列片讲述了专家学者的传奇人生,展现了他们卓而不凡的学术造诣,潜心敬业的优良学风,奉献社会的突出贡献,修身治学的精神风范。以精彩故事传递大师风采、体现思想光芒、弘扬时代精神。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1月17日14:55播出

军事科学院军事理论家 鲍世修

2018年11月15日,89岁的鲍世修回到军事科学院作讲座。军事科学院是他工作过三十多年的地方,就是在这里,鲍世修从一个年轻的战士成长为翻译家、军事理论家,为我国的军事理论研究写下了奠基之作。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叶剑英元帅领导着军事科学院,开始对马恩列斯军事理论著作进行系统编译。那时鲍世修刚刚来到军事科学院,迎接他的就是一头冷水。每篇文章鲍世修都要反复推敲,对俄文不确定的地方还会对照德文原文,同时要兼顾语言的准确性和通俗性,有时一篇文章就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在研究马恩经典著作的过程中,鲍世修渐渐形成了完整的军事理论框架。他撰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与《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基石》两本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不仅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马恩军事理论,还设置了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章节,例如将科技对军事的影响单独作为一章论述,帮助人们更为深入地理解现代战争。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鲍世修的另一部著作就是《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基石》。这部书主要是把鲍世修历年发表的文章、写的条目进行了总结、结集,也是研究成果的重新组合。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谈及未来,鲍世修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军事理论翻译领域杰出的研究生。鲍世修说:“现在除了军事科学院之外,没有第二个地方做这个事情,我的想法还是要在更广的范围之内来做好这个工作。在今后,有生之年,看还能做多少吧。”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家 陈祖武

陈祖武是我国知名历史学家。1943年,他生在贵州一个书香门第。1981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于社会科学院历史系。在几十年的求学与从教生涯中,他用一个学者的坚韧填补了学术上研究“学案”的空白。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所谓学案,就是古代的学术史。今天,假如我们想了解一门学科的发展史,会借助这门学问的历史沿革,也就是编年史的方式。但是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有的记述学术史的方式,也就是“学案体”。学案以案主生平传记为中心,在传记之后大量地引述案主的学术主张,把案主的代表著作和代表思想罗列出来,成为一种很特殊的体裁。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陈祖武创作的《中国学案史》,在中国的学术史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仅仅准备工作就花费了七八年的时间,写作成书又是两三年。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学术史研究上的一大空白。这种古典的体例,也为今天的学者提供了灵感与思路。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在许多人看来,陈祖武已经是个功成名就的学者,应该抓紧时间写出更大的作品。但是陈祖武却在坚持做一件最基础的工作:整理清代的学术文献。在陈祖武编辑的这些书目中,大部头的《清儒学案》多达几百万字。他不用电脑,就趴在书桌前,一笔一画点校、批注了上千万字的文献。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陈祖武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人物》特别节目《立德树人》之鲍世修和陈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