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和順
聚珍堂是隆福寺街最早的書店之一。震鈞《天咫偶聞》稱:“内城書肆均在隆福寺,舊有三槐堂、同立堂、寶書堂、天繪閣四家。同治中,同立堂歇業。光緒中,天繪閣改聚珍堂,今止此三家。”崇彜《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則稱隆福寺街當年隻有三家書肆:同立堂,後改三槐;天繪閣,後改聚珍;寶書堂,近年歇業。聚珍堂開設于光緒二年(1876)。店主劉英烈,原名五盛,字魁武,河北束鹿人。

△《道鹹以來朝野雜記》抄本
相傳劉英烈的聚珍堂創業故事頗為有趣。劉英烈年輕時樸實勤儉,有一次在大街上撿到一根線,馬上送到三槐堂書店,說這根線可以訂一本書。這時恰好有一位顧客在書鋪買書,看到這個情景,覺得這個年輕人非常可愛,值得信賴,由此交好,後來甚至出資讓他開設聚珍堂書鋪。崇彜《道鹹以來朝野雜記》稱:“隆福寺街東口路南聚珍堂書肆(今歇業),本天繪閣舊址,同治中,為一内務府旗人張姓接收,改名聚珍。”看來那位傳說中的顧客就是内務府張姓旗人。崇彜還說:“因張氏有舊書數屋,不知好壞,遂充書肆裝架之貨。”
聚珍堂不僅賣書,還刊印書籍,所印之書包括《聊齋拾遺》、《兒女英雄傳》、《石頭記》等,皆用小字聚珍本,故以“聚珍”為堂名。并刊有滿文書如《重刻清文虛字指南編》(滿漢合璧)、《清語摘鈔》(滿漢分類)等。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書影
聚珍原指武英殿聚珍版書。乾隆年間修纂《四庫全書》時,始用刻闆印刷,因種類繁多,耗費巨大,當時主管刻書事務大臣金簡建議刻制棗木活字擺印書籍,仿宋人制成大小活字25萬餘枚。乾隆以活字名不雅,乃改為聚珍,所印之書,首頁首行之下皆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
據崇彜《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聚珍堂開業後,聘人刻木字準備印書,起初設想刊印坊間不常見之書,後來定位于說部(小說)。光緒丙子年(1876)雕版刊印王希廉評本《繡像紅樓夢》,後來又有《三俠五義》、《極樂世界》及《兒女英雄傳》等問世。其中以《三俠五義》最有名,道光年間石玉昆撰,内容源自評書。《兒女英雄傳》為文鐵仙撰,冶庵、俶南二人有所贊助。光緒二十一年(1895),聚珍堂後櫃失火,木字皆付之一炬,從此不再印書。
△王希廉評本《紅樓夢》
聚珍堂尚印有《紅樓夢影》,刊本題“雲槎外史新編”,又題“光緒丁醜校印,京都隆福寺路南聚珍堂書坊發兌”,卷首有太清序,末署“鹹豐十一年歲在辛酉七月之望西湖散人撰”,正文回目下均署“西湖散人撰”,中縫有“聚珍堂”三字。雲槎外史即清季著名女詞人顧太清(1799—1876)。太清名春,字子春,滿洲人,著有《天遊閣詩》、《東海漁歌》。撰序者乃作者閨友,才女沈善寶。
民國元年,劉英烈長子劉書文繼父業經營聚珍堂。民國十八年,幼子劉書升繼續經營,大概在其接手後不久,聚珍堂便告歇業。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