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冠病毒仍然在世界蔓延之際,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們卻紛紛已經開始為下一場爆發的全球疫情做準備了。

駱駝是冠狀病毒Mers的宿主。圖據BBC新聞
據BBC新聞6月6日報道,全球的公共衛生領域專家在研究新疾病出現的方式和地點後發現,人類對自然界的入侵已經為病毒從野生動物向人類傳播制造了一場“完美風暴”,讓它們能更頻繁的蔓延到人類身上,并在全球迅速傳播。
科學家們警告稱,人類的日常活動正在加速這一過程。“這不會是我們面對的最後一場大流行病,”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的馬修·貝利斯教授直言。
而為了預防下一場全球大規模疫情的爆發,全球科學家們已經行動了起來。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模式識别系統,用于預測哪種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對人類威脅最大。
我們躲過了五發病毒子彈 但沒能躲過第六發
許多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砍伐森林及侵占各種野生動物的栖息地等行為,正在幫助疾病更頻繁地從動物向人類傳播。倫敦大學學院的凱特·瓊斯教授向BBC新聞表示,已有廣泛的證據表明,人類感染疾病風險的增加,通常與生物多樣性較低的人類改造生态系統有關如農業或種植園景觀等。
“并非所有疾病都是如此,”瓊斯補充道。“但最能容忍人類幹擾的野生動物種類,比如一些齧齒動物,似乎在宿主和傳播病原體方面更高效。是以,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會增加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的風險,增加某些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傳播到人類身上的機會。”
農場或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栖息地之間的“交界”是新疾病出現的熱點。圖據BBC新聞
此前,一些疾病的爆發已經清楚地證明了人類活動和野生動物之間這種“交界”的風險。
1999年,馬來西亞首次爆發尼帕病毒,正是從一座建在森林邊緣的大型養豬場開始擴散。這種病毒由野生果蝠攜帶,果蝠以果樹為食,而養豬場的豬由于吃了從樹上掉下來、沾滿蝙蝠唾液的剩果而被感染。與受感染豬有密切接觸的250多人随後被感染,其中100多人死亡。新冠病毒目前的病死率約在1%左右,而尼帕病毒卻導緻了40%-75%的感染者死亡。
利物浦大學的埃裡克·費夫爾教授說,科學家需要對疾病爆發風險較高的地區進行持續觀察,比如森林邊緣的農場、動物市場,這些都是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邊界模糊的地點,同樣也是疾病更可能出現的地方。
“在人類群體中,每年可能會有三到四次新疾病的爆發。不僅是在亞洲或非洲,在歐洲和美國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持續監視這些交界點,并建立相應的系統,以便在發現任何異常情況時做出反應,”費夫爾稱。
“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經曆了6次重大的病毒威脅——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埃博拉、禽流感和豬流感,然後是新冠病毒。我們躲過了五發子彈(成功阻止了病毒在全球蔓延),但第六發擊中了我們。”馬修·貝利斯教授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新冠病毒不會是我們面對的最後一場大流行病,是以我們需要更加密切地關注野生動物疾病。”
人類活動為病毒傳播制造了“完美風暴”
作為近距離研究全球野生動物病毒的一部分,貝利斯教授和同僚們設計了一個預測模式識别系統,能夠探測每一種已知野生動物疾病的龐大資料庫。在已知的數千種細菌、寄生蟲和病毒中,該系統能識别出隐藏在它們感染的生物物種數量以及類型,通過這些線索找到對人類構成最大威脅的病毒。
利物浦大學科學家們研發的可視化資料,每條線代表一種疾病。圖據BBC新聞
貝利斯教授介紹道:“找出哪些疾病可能導緻大流行隻是接下來的一個步驟,目前我們正在第一步,也就是發現線索上取得進展。”如果一種病原體被列為優先事項,科學家們就可以對研究方向加以引導,争取在疾病爆發前找到預防或治療方法。
馬修·貝利斯教授告訴BBC新聞:“人類已經為大流行病的爆發創造了一個完美風暴。”是以,對新疾病的持續監測變的越來越有重要意義。
費夫爾教授也對此表示認同,他直言:“這類事件可能會一再發生。在我們與自然界的互動中,類似事件一直都在發生。現在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了解以及應對它。”費夫爾表示,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危機對許多人都是一個教訓,讓我們認識到人類自身對自然界的影響會帶來什麼後果。
“所有我們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并認為是那些從自然中理所當然得到的東西,比如吃的食物、智能手機的材料。我們消費得越多,就會有越多的人将它們從自然界提取出來并運到世界各地,以此牟利。是以,我們需要認真思考消耗的自然資源及其所帶來的影響,這是所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費夫爾教授表示。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徐緩
編輯 郭宇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