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冠病毒仍然在世界蔓延之际,全球各国的科学家们却纷纷已经开始为下一场爆发的全球疫情做准备了。

骆驼是冠状病毒Mers的宿主。图据BBC新闻
据BBC新闻6月6日报道,全球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在研究新疾病出现的方式和地点后发现,人类对自然界的入侵已经为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传播制造了一场“完美风暴”,让它们能更频繁的蔓延到人类身上,并在全球迅速传播。
科学家们警告称,人类的日常活动正在加速这一过程。“这不会是我们面对的最后一场大流行病,”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的马修·贝利斯教授直言。
而为了预防下一场全球大规模疫情的爆发,全球科学家们已经行动了起来。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模式识别系统,用于预测哪种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对人类威胁最大。
我们躲过了五发病毒子弹 但没能躲过第六发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人类砍伐森林及侵占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行为,正在帮助疾病更频繁地从动物向人类传播。伦敦大学学院的凯特·琼斯教授向BBC新闻表示,已有广泛的证据表明,人类感染疾病风险的增加,通常与生物多样性较低的人类改造生态系统有关如农业或种植园景观等。
“并非所有疾病都是如此,”琼斯补充道。“但最能容忍人类干扰的野生动物种类,比如一些啮齿动物,似乎在宿主和传播病原体方面更高效。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增加人类与野生动物接触的风险,增加某些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传播到人类身上的机会。”
农场或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之间的“交界”是新疾病出现的热点。图据BBC新闻
此前,一些疾病的爆发已经清楚地证明了人类活动和野生动物之间这种“交界”的风险。
1999年,马来西亚首次爆发尼帕病毒,正是从一座建在森林边缘的大型养猪场开始扩散。这种病毒由野生果蝠携带,果蝠以果树为食,而养猪场的猪由于吃了从树上掉下来、沾满蝙蝠唾液的剩果而被感染。与受感染猪有密切接触的250多人随后被感染,其中100多人死亡。新冠病毒目前的病死率约在1%左右,而尼帕病毒却导致了40%-75%的感染者死亡。
利物浦大学的埃里克·费夫尔教授说,科学家需要对疾病爆发风险较高的地区进行持续观察,比如森林边缘的农场、动物市场,这些都是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边界模糊的地点,同样也是疾病更可能出现的地方。
“在人类群体中,每年可能会有三到四次新疾病的爆发。不仅是在亚洲或非洲,在欧洲和美国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持续监视这些交界点,并建立相应的系统,以便在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做出反应,”费夫尔称。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经历了6次重大的病毒威胁——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禽流感和猪流感,然后是新冠病毒。我们躲过了五发子弹(成功阻止了病毒在全球蔓延),但第六发击中了我们。”马修·贝利斯教授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不会是我们面对的最后一场大流行病,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野生动物疾病。”
人类活动为病毒传播制造了“完美风暴”
作为近距离研究全球野生动物病毒的一部分,贝利斯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预测模式识别系统,能够探测每一种已知野生动物疾病的庞大数据库。在已知的数千种细菌、寄生虫和病毒中,该系统能识别出隐藏在它们感染的生物物种数量以及类型,通过这些线索找到对人类构成最大威胁的病毒。
利物浦大学科学家们研发的可视化数据,每条线代表一种疾病。图据BBC新闻
贝利斯教授介绍道:“找出哪些疾病可能导致大流行只是接下来的一个步骤,目前我们正在第一步,也就是发现线索上取得进展。”如果一种病原体被列为优先事项,科学家们就可以对研究方向加以引导,争取在疾病爆发前找到预防或治疗方法。
马修·贝利斯教授告诉BBC新闻:“人类已经为大流行病的爆发创造了一个完美风暴。”因此,对新疾病的持续监测变的越来越有重要意义。
费夫尔教授也对此表示认同,他直言:“这类事件可能会一再发生。在我们与自然界的互动中,类似事件一直都在发生。现在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理解以及应对它。”费夫尔表示,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危机对许多人都是一个教训,让我们认识到人类自身对自然界的影响会带来什么后果。
“所有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使用,并认为是那些从自然中理所当然得到的东西,比如吃的食物、智能手机的材料。我们消费得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人将它们从自然界提取出来并运到世界各地,以此牟利。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消耗的自然资源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这是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费夫尔教授表示。
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徐缓
编辑 郭宇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