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一天,遵義北郊的山坡上,一群人手握鐵鍬、鋤頭,正在緊張地忙碌着。突然間,一聲呐喊聲響徹天空:“首長,挖到了,你們快過來!”

發掘遺骸
貴州省軍區副政委石新安、遵義地委書記李蘇波、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孔憲權聽到呐喊聲,急忙放下手中的工具上前檢視,眼前的一幕不禁令三人熱淚盈眶。
隻見從業人員從一座墳坑中擡出一具遺骸,遺骸所穿的衣服已經腐朽不堪,但衣領處的紅色五角星依然熠熠生輝。石新安輕輕扒開遺骸頭顱上的泥土,看着頭顱上有一個彈孔,頓時泣不成聲。
在确認過遺骸的身份後,石新安緊急吩咐左右:“快!給彭老總發報,參謀長找到了!”
幾天後,身在北京的彭德懷讀完手中的電報,眉頭緊鎖,淚水從眼角劃過:22年過去了, 那個讓他苦尋挂念的老朋友終于找到了。
22年前,他揭開遮蓋着的被單,為遺體擦去臉上的血迹,吩咐身邊的張愛萍:為參謀長換上一身新軍裝吧,如果沒有就去領一套......
這具遺骸的主人是誰?為何會出現在遵義北郊山坡上?他當年經曆了什麼?與彭德懷又有着怎樣的交情?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鄧萍畫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介紹彭德懷入黨,上司平江起義</h1>
遺骸的主人名叫鄧萍,原名鄧少章,四川省富順縣(今自貢市)人,出生于1908年。
由于家裡兄弟姐妹衆多,鄧萍在出生後不久就被過繼給了叔叔。叔叔以做鹽工為生,傾心培養鄧萍,省吃儉用把他送到私塾讀書。
鄧萍很快在私塾展現出過人的天賦,學習成績優異,能熟背四書五經。但在革命運動興起的時代,鄧萍不甘心就此埋沒,于是在1922年,他在革命先行者恽代英的影響下投身學生運動,加入到革命浪潮中,發誓在民族救亡運動中奉獻自己的全部。
1926年,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招生的消息傳到四川,18歲的鄧萍背着家人,千裡跋涉來到武漢,考入武漢分校,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然而到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産黨人和進步群衆。鄧萍被迫離開武漢,在組織的安排下前往湖南第五師第一團,從事兵運工作。
平江起義
鄧萍此行的最大目的,是建立起與第一團團長彭德懷的聯系,在思想和政治上影響他,促使其早日率部起義,投入共産黨的懷抱。
彭德懷貧苦百姓出身,性格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參加過湘軍,北伐戰争時期加入國民革命軍,在部隊中聲名鵲起。但與此同時,他對國民革命軍内部的A錢腐敗、争權奪位十分排斥,急需一條正确道路的指引。正是在這種機遇下,鄧萍與彭德懷結識。後來彭德懷入黨,是鄧萍主持了入黨儀式,并親手繪制馬克思、恩格斯和列甯畫像,讓彭德懷在畫像前莊嚴宣誓入黨。
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義爆發,鄧萍率領起義官兵,對縣城發起猛烈進攻。起義成功後,紅軍第五軍成立,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政委,鄧萍任參謀長,開啟了一段轟轟烈烈的革命之旅。
彭德懷
<h1 class="pgc-h-arrow-right">鏖戰湘贛,立下赫赫戰功</h1>
平江起義後,紅五軍突出重圍,向井岡山進軍,與毛主席、朱德上司的成功會師,共同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8年冬,為了打破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的封鎖,毛主席率領紅四軍向贛南進軍,準備在贛南建立新的根據地,前路兇險萬分。
留守在井岡山的紅五軍境遇更加危急,全軍隻有七八百号人,卻要面對國民黨兩萬大軍的“圍剿”。為了改變局面,彭德懷召開了營以上緊急會議。彭德懷在會議上說:“這是我軍面臨的第一場硬仗,生死攸關,是否還有必要繼續留守井岡山?”要求大家發表意見。
鄧萍接過彭德懷的話說道:“為今之計,是要率部突圍,我帶領一部吸引敵人火力,彭軍長率領指揮部護送紅軍親屬和傷員迅速撤離。”
紅軍反圍剿作戰
鄧萍要與數十倍的敵人周旋,彭德懷放心不下他,連連擺手:“不可,不可,還是讓我來打前鋒,鄧參謀帶領傷員撤退。”
鄧萍拒絕了彭德懷的提議,說道:“莫再讨論了,你是一軍之長,以後咱紅五軍還得靠你!”
會議結束後,鄧萍立即進行戰鬥部署,在崇山峻嶺中與敵人展開周旋。鄧萍連續作戰,身負重傷,高燒不退,被迫留在井岡山養傷。三個月後,彭德懷率紅五軍重回井岡山,見到鄧萍後眼泛淚花,激動地說:“我斷了的翅膀又回來了!”
1930年,紅三軍團成立,彭德懷任軍團長,鄧萍任軍團參謀長兼紅五軍軍長。一個月後,鄧萍率部反攻平江,拿下長沙,極大震懾了國民黨反動派。紅軍五次反“圍剿”時期,作為紅三軍團的三号人物,鄧萍率部作戰屢立戰功,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嚣張氣焰。
然而這樣一位軍團級将領,卻在紅軍回師遵義的戰鬥中犧牲了。
紅軍四渡赤水
<h1 class="pgc-h-arrow-right">重占遵義,壯烈犧牲</h1>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開始艱苦卓絕的萬裡長征之路。紅三軍團作為全軍的右路前衛部隊,血戰湘江、占領遵義、攻克婁山關,戰功赫赫, 彪炳史冊。
遵義會議後,毛主席重新掌握軍事上司權,率領中央紅軍渡過赤水河,向西進軍,準備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會師。掌握紅軍前進路線的蔣介石立即調遣中央軍主力追擊紅軍,并指令川軍在川黔邊界設下封鎖線,圍堵紅軍。面對敵人的重重包圍,毛主席作出二渡赤水的英明決策,要求紅三軍團揮師向東,拿下婁山關,再占遵義。
此時的紅三軍團經過數個月血戰,部隊傷亡慘重,已取消師一級編制。為了完成任務,鄧萍親自指揮紅三軍團進攻婁山關,在他親自帶隊沖鋒的鼓舞下,将士們愈戰愈勇,成功拿下婁山關天塹。鄧萍意氣風發,向将士們高呼:“同志們沖啊!打進遵義城!活捉王家烈!”
紅三軍團的将士們一鼓作氣,很快占領遵義外圍,并登上遵義新城城牆。但紅三軍團的困難還在後面,相比于新城,遵義老城更加難攻,有可能造成部隊重大傷亡。
紅軍進攻遵義
1935年2月27日,鄧萍率部下張愛萍(後被授予開國上将)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到新城門外幾十米的河岸上觀察敵情,以便為部隊尋找一個合适的進攻路線。這種做法顯然違反了作戰條令,但此戰關系重大,鄧萍顧不了那麼多了。
經過仔細研究,鄧萍基本确定了一條路線,準備發号施令。然而正在這時,他通過望遠鏡發現我軍的一隊戰士已經開始攻城,但他們并沒有接到攻城的指令。于是鄧萍叫來一名通訊員,要求他向前方部隊傳令停止攻城。通訊員接到鄧萍訓示後,行了一個軍禮,飛奔而去。
然而正是這個軍禮,被敵人通過望遠鏡發現。敵人判斷出河岸上站着是攻城的指揮官,打出一梭子子彈。張愛萍将軍永遠都忘不了當時的場景:鄧萍正在和自己說話,一隻九響槍射出的子彈擊中鄧萍的頭部。鄧萍血流如注,身子一斜倒在他的右臂上,滾燙的鮮血濺了一身。
就這樣,鄧萍犧牲在遵義前線,年僅27歲,是紅軍長征途中犧牲的最進階别将領,一顆将星就此隕落!
<h1 class="pgc-h-arrow-right">彭德懷大怒:拿下遵義城,為參謀長報仇</h1>
鄧萍犧牲時,彭德懷正在軍團指揮部籌劃作戰計劃。噩耗傳來,彭德懷呆若木雞,悲憤之情溢于言表,他忍不住朝電話那頭的張愛萍破口大罵:“你們這幫豬狗養的,都給我雷射算了!”
戰局瞬息萬變,彭德懷隻好收拾起悲痛的心情,向紅三軍團全體将士下令:“我指令你們對遵義發起總攻,為參謀長報仇!”
夜幕降臨,戰士們高喊着“為參謀長報仇”的口号,奮勇争先,經過血戰,終于拿下了遵義老城。
張愛萍懷抱犧牲的鄧萍的雕像
戰鬥進行間隙,彭德懷趕到前線向鄧萍的遺體告别。他情難自已,淚流滿面,不斷呼喊着鄧萍的名字。由于戰鬥仍在繼續,大家隻有将鄧萍草草掩埋,安置在北郊的山坡上,沒有做任何标記。彭德懷收起悲痛的情緒,對張愛萍和身邊的戰士們說:“革命的路還很長,你們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啊!”
鄧萍犧牲後,彭德懷并沒有忘記這位老朋友、老戰友。1957年,時任國防部長的彭德懷訓示貴州軍區和遵義地委,要求找到鄧萍遺骸的下落。經過連日不間斷的工作,鄧萍的遺骸終于在遵義北郊的山坡上被發現。
1959年清明節,鄧萍的遺骸被遷入遵義烈士陵園。1966年,彭德懷路過四川富順縣時,他特意讓司機停下車,遠遠眺望。他向身邊從業人員說:“我一位親密戰友就是富順人,可惜過早地犧牲了......”
革命英烈如同永不隕落的星辰,照耀着中國完成偉大複興的道路。緻敬鄧萍将軍!緻敬那些有名字的和沒有名字的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