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一天,遵义北郊的山坡上,一群人手握铁锹、锄头,正在紧张地忙碌着。突然间,一声呐喊声响彻天空:“首长,挖到了,你们快过来!”

发掘遗骸
贵州省军区副政委石新安、遵义地委书记李苏波、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孔宪权听到呐喊声,急忙放下手中的工具上前查看,眼前的一幕不禁令三人热泪盈眶。
只见工作人员从一座坟坑中抬出一具遗骸,遗骸所穿的衣服已经腐朽不堪,但衣领处的红色五角星依然熠熠生辉。石新安轻轻扒开遗骸头颅上的泥土,看着头颅上有一个弹孔,顿时泣不成声。
在确认过遗骸的身份后,石新安紧急吩咐左右:“快!给彭老总发报,参谋长找到了!”
几天后,身在北京的彭德怀读完手中的电报,眉头紧锁,泪水从眼角划过:22年过去了, 那个让他苦寻挂念的老朋友终于找到了。
22年前,他揭开遮盖着的被单,为遗体擦去脸上的血迹,吩咐身边的张爱萍:为参谋长换上一身新军装吧,如果没有就去领一套......
这具遗骸的主人是谁?为何会出现在遵义北郊山坡上?他当年经历了什么?与彭德怀又有着怎样的交情?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邓萍画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介绍彭德怀入党,领导平江起义</h1>
遗骸的主人名叫邓萍,原名邓少章,四川省富顺县(今自贡市)人,出生于1908年。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邓萍在出生后不久就被过继给了叔叔。叔叔以做盐工为生,倾心培养邓萍,省吃俭用把他送到私塾读书。
邓萍很快在私塾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学习成绩优异,能熟背四书五经。但在革命运动兴起的时代,邓萍不甘心就此埋没,于是在1922年,他在革命先行者恽代英的影响下投身学生运动,加入到革命浪潮中,发誓在民族救亡运动中奉献自己的全部。
1926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生的消息传到四川,18岁的邓萍背着家人,千里跋涉来到武汉,考入武汉分校,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到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邓萍被迫离开武汉,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湖南第五师第一团,从事兵运工作。
平江起义
邓萍此行的最大目的,是建立起与第一团团长彭德怀的联系,在思想和政治上影响他,促使其早日率部起义,投入共产党的怀抱。
彭德怀贫苦百姓出身,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参加过湘军,北伐战争时期加入国民革命军,在部队中声名鹊起。但与此同时,他对国民革命军内部的贪污腐败、争权夺位十分排斥,急需一条正确道路的指引。正是在这种机遇下,邓萍与彭德怀结识。后来彭德怀入党,是邓萍主持了入党仪式,并亲手绘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画像,让彭德怀在画像前庄严宣誓入党。
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义爆发,邓萍率领起义官兵,对县城发起猛烈进攻。起义成功后,红军第五军成立,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政委,邓萍任参谋长,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之旅。
彭德怀
<h1 class="pgc-h-arrow-right">鏖战湘赣,立下赫赫战功</h1>
平江起义后,红五军突出重围,向井冈山进军,与毛主席、朱德领导的成功会师,共同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冬,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的封锁,毛主席率领红四军向赣南进军,准备在赣南建立新的根据地,前路凶险万分。
留守在井冈山的红五军境遇更加危急,全军只有七八百号人,却要面对国民党两万大军的“围剿”。为了改变局面,彭德怀召开了营以上紧急会议。彭德怀在会议上说:“这是我军面临的第一场硬仗,生死攸关,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留守井冈山?”要求大家发表意见。
邓萍接过彭德怀的话说道:“为今之计,是要率部突围,我带领一部吸引敌人火力,彭军长率领指挥部护送红军亲属和伤员迅速撤离。”
红军反围剿作战
邓萍要与数十倍的敌人周旋,彭德怀放心不下他,连连摆手:“不可,不可,还是让我来打前锋,邓参谋带领伤员撤退。”
邓萍拒绝了彭德怀的提议,说道:“莫再讨论了,你是一军之长,以后咱红五军还得靠你!”
会议结束后,邓萍立即进行战斗部署,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展开周旋。邓萍连续作战,身负重伤,高烧不退,被迫留在井冈山养伤。三个月后,彭德怀率红五军重回井冈山,见到邓萍后眼泛泪花,激动地说:“我断了的翅膀又回来了!”
1930年,红三军团成立,彭德怀任军团长,邓萍任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一个月后,邓萍率部反攻平江,拿下长沙,极大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红军五次反“围剿”时期,作为红三军团的三号人物,邓萍率部作战屡立战功,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然而这样一位军团级将领,却在红军回师遵义的战斗中牺牲了。
红军四渡赤水
<h1 class="pgc-h-arrow-right">重占遵义,壮烈牺牲</h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之路。红三军团作为全军的右路前卫部队,血战湘江、占领遵义、攻克娄山关,战功赫赫, 彪炳史册。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重新掌握军事领导权,率领中央红军渡过赤水河,向西进军,准备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师。掌握红军前进路线的蒋介石立即调遣中央军主力追击红军,并命令川军在川黔边界设下封锁线,围堵红军。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毛主席作出二渡赤水的英明决策,要求红三军团挥师向东,拿下娄山关,再占遵义。
此时的红三军团经过数个月血战,部队伤亡惨重,已取消师一级编制。为了完成任务,邓萍亲自指挥红三军团进攻娄山关,在他亲自带队冲锋的鼓舞下,将士们愈战愈勇,成功拿下娄山关天堑。邓萍意气风发,向将士们高呼:“同志们冲啊!打进遵义城!活捉王家烈!”
红三军团的将士们一鼓作气,很快占领遵义外围,并登上遵义新城城墙。但红三军团的困难还在后面,相比于新城,遵义老城更加难攻,有可能造成部队重大伤亡。
红军进攻遵义
1935年2月27日,邓萍率部下张爱萍(后被授予开国上将)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到新城门外几十米的河岸上观察敌情,以便为部队寻找一个合适的进攻路线。这种做法显然违反了作战条令,但此战关系重大,邓萍顾不了那么多了。
经过仔细研究,邓萍基本确定了一条路线,准备发号施令。然而正在这时,他通过望远镜发现我军的一队战士已经开始攻城,但他们并没有接到攻城的命令。于是邓萍叫来一名通讯员,要求他向前方部队传令停止攻城。通讯员接到邓萍指示后,行了一个军礼,飞奔而去。
然而正是这个军礼,被敌人通过望远镜发现。敌人判断出河岸上站着是攻城的指挥官,打出一梭子子弹。张爱萍将军永远都忘不了当时的场景:邓萍正在和自己说话,一只九响枪射出的子弹击中邓萍的头部。邓萍血流如注,身子一斜倒在他的右臂上,滚烫的鲜血溅了一身。
就这样,邓萍牺牲在遵义前线,年仅27岁,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一颗将星就此陨落!
<h1 class="pgc-h-arrow-right">彭德怀大怒: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h1>
邓萍牺牲时,彭德怀正在军团指挥部筹划作战计划。噩耗传来,彭德怀呆若木鸡,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他忍不住朝电话那头的张爱萍破口大骂:“你们这帮猪狗养的,都给我死光算了!”
战局瞬息万变,彭德怀只好收拾起悲痛的心情,向红三军团全体将士下令:“我命令你们对遵义发起总攻,为参谋长报仇!”
夜幕降临,战士们高喊着“为参谋长报仇”的口号,奋勇争先,经过血战,终于拿下了遵义老城。
张爱萍怀抱牺牲的邓萍的雕像
战斗进行间隙,彭德怀赶到前线向邓萍的遗体告别。他情难自已,泪流满面,不断呼喊着邓萍的名字。由于战斗仍在继续,大家只有将邓萍草草掩埋,安置在北郊的山坡上,没有做任何标记。彭德怀收起悲痛的情绪,对张爱萍和身边的战士们说:“革命的路还很长,你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啊!”
邓萍牺牲后,彭德怀并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老战友。1957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指示贵州军区和遵义地委,要求找到邓萍遗骸的下落。经过连日不间断的工作,邓萍的遗骸终于在遵义北郊的山坡上被发现。
1959年清明节,邓萍的遗骸被迁入遵义烈士陵园。1966年,彭德怀路过四川富顺县时,他特意让司机停下车,远远眺望。他向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一位亲密战友就是富顺人,可惜过早地牺牲了......”
革命英烈如同永不陨落的星辰,照耀着中国完成伟大复兴的道路。致敬邓萍将军!致敬那些有名字的和没有名字的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