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岑參《逢入京使》:家人是我放不下的牽挂

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三十四歲的岑參因仕途不順,接受了高仙芝的邀請,選擇出塞任職,遠赴西域,擔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在出塞途中,岑參遇上一位要傳回長安的故人,于是,托故人給家人報個平安。是以,岑參寫下了《逢入京使》一詩,原文如下: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逢入京使》:家人是我放不下的牽挂

“故園東望路漫漫”,向東遙望長安隻覺得路途十分遙遠。從長安到安西都護府,詩人要一路西行。故鄉漸行漸遠,但在詩人心中的分量卻越來越重,詩人雖然在向西趕路,卻頻頻往東回首,希望能夠眺望到長安,撫慰一下鄉愁。可是,詩人的願望落空了,目之所及的,隻有漫漫來時的路,再也看不到長安的蹤影了。

岑參《逢入京使》:家人是我放不下的牽挂

“雙袖龍鐘淚不幹”,思鄉的淚水沾濕了我的衣袖,但眼淚依舊沒有被擦幹。詩人思鄉卻看不到家鄉,更回不到家鄉,不知道家人的消息,一時間,鄉愁在心中郁結,無法排解。詩人傷心到了極點,鄉愁化作了思鄉淚,不知不覺間便淚流滿面。詩人用衣袖去擦拭眼淚,但眼淚卻源源不斷,即便沾濕了衣袖,依舊沒能擦幹。

岑參《逢入京使》:家人是我放不下的牽挂

“馬上相逢無紙筆”,我們在馬上匆匆相逢卻沒有紙和筆來寫書信。在奔赴西域的路上,詩人遇到了一位擔任入京使者的故人。詩人向西,故人向東,兩人都公務在身,隻能暫時勒住馬頭,匆匆交談幾句。這次相逢在詩人的意料之外,倉促之間,尋不到紙筆,無法給家人們寫封書信讓故人帶回長安,詩人略微好轉的情緒又有了波折。

岑參《逢入京使》:家人是我放不下的牽挂

“憑君傳語報平安”,隻能托你捎個口信,給我的家人們報個平安。詩人畢竟是個豁達之人,既然沒有條件給家人寫書信,那就拜托故人給家人們捎個口信吧。相對于書信,口信就要簡短得多了。此時,詩人心中有千言萬語,但他卻把千言萬語濃縮為“平安”二字。詩人心想,讓家人知道自己平安的消息,或許他們就不那麼牽挂自己了吧?

岑參《逢入京使》:家人是我放不下的牽挂

說起來,詩人是一個豁達之人,他曾說“功名隻應馬上取”。當他決定上馬取功名的時候,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人了,于是,詩人頻頻回望,暗暗流淚。詩人也明白,既然踏上了征途,就無法回頭,于是,當他說出“平安”二字之後,心裡便裝着家的溫暖奔赴西域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