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崔方春丨生命的力量</h1>
原創 崔方春 文/圖 山東金融文學 今天
霜降節氣後的第5天,在千佛山散步,看到了幾株不畏寒風不懼霜打,巍然屹立于岩縫的植物。有側柏、荊條、山棗,還有些說不出名字的小花小草。

它們高者1尺左右,矮者不足2寸。粗的直徑剛過1厘米,細的隻有兩三毫米。有的枝頭高昂,身姿挺拔;有的緊貼岩層,匍匐地面;有的顔色深紫,葉厚梗粗;有的上端枝枯葉萎,但根部鮮活生氣十足……
一棵上彎着身子、枝葉緊貼岩面、冠圍8厘米左右、從橫向石縫中鑽出的山棗樹,估計沒有兩三年長不成現在的樣子。我伸進半拃長的小枝,竟沒探到它的根部。
一墩高約20厘米的荊條,從炸裂的大個石頭上橫空出世,探身而生。雖然枝頭籽幹葉枯,但下半截仍郁郁翠綠,放着油光。我用樹枝在根部扒拉,沒撥出一點土。
一株直徑不過3毫米,身高也就七八厘米全身微黃的臭椿,把弱小的身軀來回折了兩個彎兒,愣愣從石縫石渣裡鑽出來,伸長脖子找着陽光。那姿勢,實在厲害。
一苗也就寸高,隻有十幾個葉片,從毛石施工縫水泥砂粒中長出的側柏,若不用心,根本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它至少已生長了春夏秋冬一個輪回。
一株本應長在潮濕厚土中的藥用植物“和尚菜”,卻生生長在了朝陽山坡的石縫中。冷霜改變了它的顔色,寒風摧斷了它的梗葉,卻依然昂首挺胸,奮發向上。
它們,不知何時生身,又來自哪裡?它們,生死未仆,前途渺茫。最終一定是或墜落,或飄泊,或跟着飛鳥旅行,或随着人類的活動遷移,才有了自己的“家”,才有了堅硬岩縫這塊小小的居住地。
它們,命運坎坷,環境險惡,一生缺少土地的擁抱、自然的親吻和人類的撫慰。可能遭遇過幾個月不見滴水的酷旱、連續幾天強降雨的沖擊;可能承受過攝氏六十度的高溫暴曬、零下二十度的酷冬嚴寒;可能遭遇過人類活動的一次次輾壓、大自然的無數次傷害和洗禮。
它們,屹立不動,一聲不響,沉默隐忍,積極向上,用不屈的精神之火,依靠單薄纖弱的身軀,在人類難以生存的地方,落地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籽,展示着不可動搖的生之決心、活之希望。
這,就是生命的力量!
作者簡介:崔方春,山東青州人,從事銀行工作41年,退休職工。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已發表詩歌散文數篇,出版長篇傳記《往事記憶》。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簽約作者。
主辦:
山東金融文學
山東金融書畫院
編審:賈善耕 柴洪德
制作:林 毅 劉素萍
複核:李會啟
壹點号 高山雪蓮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