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洛陽人的生活,少不了一碗湯。攝影/雪太白,圖/圖蟲·創意

道地風物 · 十一專輯

秦嶺-淮河

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

這條線因為特殊的區位

在飲食口味上相容南北

越秦嶺,有西北豪邁、巴蜀百味

走淮河,看中原厚實,淮揚清婉

國慶、中秋長假

讓我們一起沿着這條線

南北“通吃”

第四站

河南·洛陽

沿着秦嶺兩側,吃完最不甘肅的天水,酸香火辣的寶雞,滿是川味的漢中,向東直到秦嶺餘脈邙山。在它腳下,有一座千年古城,雖是北方城市,卻滿是溫軟的湯水味道:這,就是“神都”洛陽。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上陽宮靜靜地坐卧在洛水旁,遙望着現代的洛陽城。攝影/王煜文

與大多數人對河南“中原厚土”的印象截然不同,洛陽像一位溫柔又強壯的女性,端坐在洛河北岸的平原上。北面的黃河,南方的熊耳、伏牛二山,東部的嵩山,共同拱衛着洛陽,讓她既有“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脫俗浪漫,也有四戰之地、九朝古都的雄厚氣概。

在洛河流域,南方的水田遇見了北方的旱地,稻作農業向粟作農業遞出了接力棒。這樣的交融,讓洛陽人的吃食兒顯得分外溫厚。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北方的洛陽人

為啥比廣東人還愛喝湯?

說起河南美食,絕大多數人都逃不出“燴面胡辣湯”的觀念圍城;而說起洛陽美食,恐怕更是頭腦一片空白了。其實,在某個特定領域,低調的洛陽飲食完全有實力與粵菜一戰:廣東人愛煲靓湯,洛陽人更是嗜湯如命。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洛陽牛肉湯。湯湯水水是洛陽人的命啊~ 圖/網絡

洛陽氣候幹燥卻不缺水,澗河、瀍河、洛河穿城而過,加上根深蒂固的“煮食”曆史——早從商周時期開始,鼎就是王公貴族的食器,同時也是象征中原正統的禮器,這座北方城市的胃,打小就習慣了湯湯水水的撫慰。無論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在洛陽,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碗湯。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洛陽的湯,你喜歡哪一碗? 圖/網絡

當人們為吃到北京的“複原宮廷菜”而沾沾自喜時,洛陽水席已經不聲不響地把時間撥回了唐朝。在以務實為底色的中原飲食中,洛陽水席顯得格外精緻堂皇;而在所有打着“傳統”、“傳承”旗号的所謂“宮廷菜”中,洛陽水席又是最有宮廷氣質的——光是上菜的陣仗,就頗有些鐘鳴鼎食的意思。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洛陽水席“四鎮桌”之牡丹燕菜。攝影/為你舞步,圖/圖蟲·創意

所謂水席,就是菜皆湯湯水水,上菜如行雲流水,二十四道菜各司其位,按序出場。首先亮相的是被稱作“前八品”的八道涼菜,賓客碰杯一輪,準備好了胃口,迎接四道鎮桌大菜:原版菜單早已不可考,但洛陽燕菜是無論如何少不了的。這道看似燕窩、實為白蘿蔔絲、神似淮揚菜中大煮幹絲的美味,考驗的是廚師的刀工和配料吊湯的功夫,與國宴上的開水白菜一樣,講究一個大道至簡。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洛陽水席“八大件”之連湯肉片。攝影/玉面獨行,圖/彙圖網

“四鎮桌”被撤下,又輪到 “八大件”登場,洛陽水席的“水”也在這一環節得到了充分展現:大部分菜肴都是“半湯半菜”。常見的“八件”成員——連湯肉片、炖熬貨(豬肉、豬雜、豬骨湯的大合唱)、水汆丸子,哪一道不是暖心又暖肚?吃到九分飽,還有最後四道“掃尾菜”,一碗酸辣口味的雞蛋湯“溜縫兒”,給這場柔和濃郁的宴席畫上句号。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南北風味,燴出湯鍋裡的洛陽

一碗湯,就是一座洛陽城:水席倒映出繁華富貴的氣象,胡椒和牛羊肉是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的“胡風”遺留,大街小巷的一口口湯鍋,則藏着洛陽人的生活。

如果聽到一個洛陽人對你說“喝湯喵(沒有)?”,千萬不要感到詫異,那其實是一句道地的家常問候,相當于“吃了麼您?”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大型湯鍋,在洛陽街頭很常見。攝影/清川澹如此,圖/圖蟲·創意

從沸騰開始,以見底結束,這就是洛陽人的生活。對學生和上班族而言,即使是兵荒馬亂的工作日清晨,也要瞅準時間的空隙,來一碗牛肉湯、胡辣湯、不翻湯……傍晚,人們如歸林倦鳥,則有一碗脆香伴着鮮美的焦炸丸子湯洗刷疲憊。昔日的鼎镬進化為今天的不鏽鋼大鍋,不變的是聚攏其中的一啖鮮香。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不翻湯,湯上的那張薄餅非常好吃。攝影/深海52赫茲,圖/圖蟲·創意

牛羊肉、牛羊雜、豆腐、涼粉、炸丸子、不翻(即用雞蛋與綠豆粉混合攤出的餅,因“不用翻面就能熟”而得名),葷素皆可入湯,而湯底是它們共同的靈魂。與廣東一鍋煲的老火靓湯不同,洛陽湯往往是“幹濕分離”,先将食材涮熟、碼在碗底,再單獨澆上一勺高湯。在滾燙的湯水的催促下,白白綠綠的蔥花、氣息濃郁的香菜達到半成熟狀态,釋放出最多的香;辣椒油、花椒油、五香粉、姜蒜末,調出屬于每家店、乃至每個人的獨特味道。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衆多調料,讓一碗牛肉湯活色生香。攝影/愛拍照的阿穩呐,圖/圖蟲·創意

在洛陽,湯有甜鹹之分,“甜牛肉湯”聽起來像黑暗料理,其實是對牛肉品質和店家信心的考驗。“甜”指的不是糖,而是不放鹽的白味湯,食材新鮮與否、處理是否得當,都在一碗甜湯裡暴露無遺。

當然,有人鐘愛原味,就有人追求豐富的調味和體驗。“胡風遺存”不僅為洛陽湯帶來了牛羊肉,更帶來了兩個至關重要的角色:胡椒和餅。早在兩漢魏晉時期,洛陽就迎來了提鮮開胃的胡椒,使牛羊湯的風味更上一層樓;餅,則促成了喝湯的終極境界:讓一碗湯,成為一頓真正的飯!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一口洛陽本土的海碧汽水,最适合搭配牛肉湯與餅了。攝影/王煜文

鍋盔、燒餅、餅絲(即切成絲的蔥油烙餅,被認為是面條的原型)、油旋兒、油條、油馍,厚實耐泡的,被扔進葷湯、吸收油膩;自帶油脂的,則被扔進素湯、增加膏腴,兩者都能達到微妙的平衡。

泡餅入口,如海綿擠水,藏匿其中的肉香或清香、蔥姜香以極大的密度占滿感官。在微寒漸起的秋日,一碗熱湯泡餅下肚,人生的棋局就還有八成赢面。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先放餅,後澆湯。圖/網絡

在這樣的飲食方式中,餅充當了勺子的角色,以更細膩融合的方式把湯送進食客口中。第一碗沒吃飽也不打緊,實誠的店家會為你再添一大勺湯——“無限暢飲”,是洛陽湯店的老規矩。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湯水之外,洛陽味道有多精緻?

吃一份熱乎乎的湯湯水水,北地幹燥寒冷的寒風,也如春風拂面。而當洛陽人放下他們手裡的湯碗,千年古都的精心與氣韻,就藏在一道道低調而多姿的小吃裡。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帝京”,牡丹是洛陽的城市名片,也是美食名片,這就是每年牡丹季洛陽人都要心心念念的各種牡丹美味。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牡丹銀絲酥,如雪般拉開。圖/網絡

吃牡丹花,吃的是傳說故事,新鮮的牡丹花瓣,和紅豆、紅棗等食材入餡,做成甜甜的素餅,相傳正是一代女皇的首創;更能吃出意趣,層層酥脆的外殼下,是絲狀的牡丹花瓣,最适合作為賞花時的小甜點,吃在嘴上,甜到心裡。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洛陽名吃蒜苗炒扁垛。攝影/handou5,圖/彙圖網

牡丹美味,是洛陽人“不時不食”的追求,而号稱“假海參”的扁垛,頗顯洛陽味道的精細。這種家家戶戶都做的小吃,原料無非是剁碎的蕃薯粉條,卻上得了水席的場面。一把切好的扁垛,與白菜、丸子、酥肉等食材入鍋燴湯,便是一道硬菜;也可作為家常小菜,與蒜苗同炒,頗有幾分瑩潤筋道,伴着翠綠鮮香,從視覺到味覺,都是享受。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燙面角,如同一輪輪新月。攝影/為你舞步,圖/圖蟲·創意

新安縣燙面角,則展現了洛陽人對面的了解。做燙面角,要用胛臀處的鮮豬肉,加原汁肉湯攪成餡,用韭黃白菜心增味;再用鮮開水把面燙好,擀皮蒸制,才有了這面軟皮緊,鮮香不膩,狀如新月的面餃。

但要說起洛陽人心中最為尋常且道地的美味,那還得是 “漿飯熱三遍,給肉都不換”的漿面條。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漿面條,看着簡單,大有味道。攝影/dgh5528,圖/圖蟲·創意

想做一碗道地的漿面條,得用上乘的綠豆酸漿,制作酸漿的方法一代代傳下來,已有千年曆史。老城街巷裡藏着的漿坊,也已成為幾代人的記憶。有了好酸漿,面條也能變得柔軟,再用花椒油、辣椒油調味、配上黃豆、芹菜等十多種時令小菜,更可來一點韭花辣子醬,或是配上大瓣的蒜,又酸爽,又過瘾。

比廣東人還愛喝湯的河南洛陽人,有多會吃?

▲ 老漿坊裡的酸漿制作過程。攝影/動靜哈,圖/圖蟲·創意

酸漿點化面條,似湯又不似湯,正是洛陽味道南北交融的風采。在這座曆久彌新的千年古都,總是有着最生動的生活,以及最認真吃飯(喝湯)的人民。

- END -

文丨密林、蘋果

編輯 | 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