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方案

2021年,全國将普遍發生棉花病蟲害,常見的病蟲害包括:棉鑷子、棉百葉窗、棉葉鼹鼠、棉鈴蟲、地下害蟲(鑷子、鑷子、鑷子)、金針蟲、地虎)、幼苗病(枯萎病、萎縮病、炭疽病)、枯萎病、黃萎病、鐘病(流行病、炭疽病、 紅腐病等),局部發生的昆蟲包括:煙虱、斜紋夜蟲病、紅葉莖病等。為切實做好2021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確定棉花生産安全、生态安全和品質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蟲害防治率達到95%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領域和專業化防控領域達到30%,整體防控效果達到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内,農藥使用量減少。

  二、防控政策

  采取"預防為主,全面防控、控制和減少藥物,保持生産中的鈴铛"的方針,播種前和育苗期預防,長期和鐘時控制。要優先運用抗種、農藝和生物防治技術,充分發揮棉花自身的補償能力,利用生态控制和天敵持續控制危害的能力。實施标準用藥、精準用藥、生物源和環保農藥優先選擇,推進綠色防控與專業控制一體化規則,提高防控效率,減少農藥用量。

  三、重點防控

  (1)西北内陸棉區。包括新疆、甘肅棉産區。重點防治棉花、棉葉、棉馬、草盲、棉鈴蟲、枯萎病、黃枯病、幼苗病害、局部煙虱和綠盲防治。

  (2)黃河流域的棉花區。包括河北、山東、河南、天津、山西和陝西的棉花産區。重點防治棉花、棉盲、棉鈴蟲、煙虱、棉葉枯萎病、黃枯病、幼苗病、鐘病等。

  (3)長江流域棉花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的棉花産區。重點防治棉盲、棉葉、棉鈴蟲、斜紋夜蟲、枯萎病、黃枯病、幼苗病、鐘病、紅葉莖枯萎病、棉棉條、棉馬、煙虱、紅鈴蟲等。

  四、防控措施

  (1) 農藝措施

  清理田地,及時采收棉花,清除棉稈,清除病蟲殘留物。秋深轉,有條件的棉花區秋冬季灌溉節水,低冬病蟲基數。從田地裡清除雜草,耕種和除草,以減少害蟲轉移的風險。及時擊中頂部,并帶出現場專注于加工。西北内陸棉花區棉花田布局合理,避免了棉花與大面積的春玉米、加工蕃茄、雜交花作物相鄰作業,并遠離園林,集中溫室棚,減少棉鈴蟲、草盲、煙粉虱等危害。

  (二) 生态調節和生物多樣性利用

在西北内陸棉花區棉花田和林帶周圍種植蚱蜢或早熟油菜等作物,其他棉花區種植蛇床、波斯菊、百日菊等開花植物,為天敵提供蜜源、引誘、培育天敵,增強對天然敵堿泡菜的防治能力, 棉鈴蟲,棉葉蛾。棉鈴蟲常将毛發區棉套玉米、麻條帶,誘導棉鈴蟲成卵,集中殺滅。引進棉花和冬小麥插花,保護和利用天敵。

  (3)抗蟲(抗)物種的選擇

  因地制宜,選用抗枯萎病、黃枯病品種,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花地區要選擇較好的抗病優質抗蟲棉優質産品。

  (四) 種子加工

  根據各棉花區幼苗期昆蟲的主要種類,選擇合适的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或專用的種子包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或重新包封。農藥可與蚜蟲或拟除蟲菊酯種子處理劑一起使用,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可用于死草孢子、氨基甲酸酯、苔藓酯、醚甲基環孢素、吡啶等。

  (5)保護和利用天敵

  1. 保護和利用天敵。棉花生長初期注重對棉田天敵的保護和利用,充分發揮天敵在控制危害中的作用。小麥和油菜收獲後,将稭稈放在田間2-3天,有利于瓢蟲等天敵轉移到棉田。苗嶼時期,當棉田天敵機關(七星瓢蟲頭1頭、蜘蛛2頭、母獅2頭、天敵4隻、蜜蜂120隻)與蚜蟲種群比時,黃河流域棉花面積高于1:120,長江流域棉花面積高于1:320,西北内陸棉花面積高于1:150, 不要用藥物來控制,使用天敵來控制蚜蟲。長江流域棉花區棉花幼苗期從萌芽期開始的一般年份不施用化學農藥來預防和控制幼苗。

  2. 人工釋放紅眼蜜蜂。棉花鈴蟲成蟲在其鼎盛時期人工放卵寄生蜜蜂黃紅眼蜂或松毛蟲紅眼蜂,蜜蜂釋放量每10000頭/畝,每代蜜蜂2-3次,間隔3-5天,減少棉鈴蟲幼蟲的量。

  (六) 誘殺昆蟲資訊素

  棉花鈴蟲冬季成蟲開始看到成蟲的末期,大面積連續片劑采用棉鈴蟲性誘發,每畝設定一個秋千芯和幹蛾陷阱。長江流域棉花區斜紋夜蜱常發區,大面積連續利用斜紋夜蜱誘因,每畝1個揮發性芯和夜蟲誘捕器,成簇誘殺誘殺成昆蟲,減少田間産卵量。即使片劑施用生物食品誘導劑,在夜間繭害蟲(棉鈴蟲、地虎、三葉草夜蟲等)主要害蟲羽化前1-2天,以條紋方式,每隔50-80米在1線棉花植株頂葉均勻施用,可誘殺成昆蟲。

  (7)環保藥品的防控

1.棉。當效益比低于目标時,黃河流域棉花區和西北内陸棉區苗州3片實葉預卷葉産量為5%-10%,或4片實葉後葉片植率為10%-20%,藥點片選用。當單個植物的平均3個葉片上,中下100-300個頭時,整個田地被預防和控制。采用氟吡哆醇、雙丙酮酯、氟環酰胺、氩胺、丙酮等藥物交替使用。

  2.棉鈴蟲。當轉移棉花100株幼苗100多個幼蟲100頭時,棉花100個菌株的非轉導基因積累的卵量為100粒。優先選擇棉鈴蟲核角化病毒、羽衣甘藍夜行性核型多角化病毒、短穩定芽孢杆菌、蘇雲金旗(轉基因棉田禁産)等微生物農藥,化學農藥選用虱子、氟虱蟲、氟、拟除蟲菊、多黴素等進行防治。

  3.棉花失明。西北内陸棉花區萌芽期12頭/100株,開花期20頭/100株,鈴期40頭/100株,黃河流域棉區芽期5頭/100株,花鈴期10頭/100株,長江流域棉花區新植株受害率為3%或100株,5頭蟲害時可進行藥物管制。施用時間應在9a.m之前或4p.m.之後,從現場邊緣向内給藥,藥物選擇拟除蟲菊酯、氟拟除蟲菊酯等。

  4.棉葉蛾。當斑點發生時,或菌株發生率低于15%,采摘進行中心菌株時,整個田間有15%以上的植株率統一防控。該藥物選擇有咔嗒聲,阿米西星等。

  5.棉馬。幼苗期和芽期主要以種子包衣控制為主,可以用拟除蟲菊酯和蚜蟲進行種子包衣。開花視蟲情而定,可選擇金龜綠硬細菌CQMa421、拟除蟲菊酯等藥劑。

  6.苗族病。以種子包衣為預防導向,選擇繭、細指甲膏、鼠尾草酯混合種子或重新封裝。在發病初期,尤其在低溫陰雨天氣及時防控用藥,選用枯草孢子,多抗黴素,噴黴。

  7.枯萎和黃變病。選擇死草孢子的種子包衣。在疾病發作之前或早期,噴灑或噴灑水滴與萎縮的芽孢杆菌,氨基低聚糖,乙基大蒜素。

  8.貝爾病。病前或一見病前,要花蕾和鈴铛集中防噴,或花鈴期雨前預防,雨後及時防噴。

  注意事項:(1)優先使用生物農藥,注意保護天敵。(2)合理輪換和交替使用不同機理的藥劑,避免同一種藥劑在一個季節多次單次使用。(3)嚴格執行農藥使用操作規程,遵守農藥安全區間。

資料來源:國家農業技術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