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徐縣介紹

清徐縣隸屬于山西省太原市,地處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交通便利,清徐縣國土總面積609平方公裡,轄四鎮五鄉。

清徐縣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先生、中國當代著名國畫藝術大家馬泉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葡萄産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發源地,素有"葡鄉"、"醋都"之稱。

建制沿革

清徐,古稱梗陽,始建于春秋,隋開皇16年(596年)置

清徐縣清源縣。金大定29年(1189年)于縣之東境置徐溝縣。1952年7月,清源、徐溝兩縣合并,取兩縣縣名首字,稱為清徐縣,縣城在東湖街道。

據馬峪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在清源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有灰陶和紅陶器的沿、底、帶耳、雞冠耳及角、蓋、足等,還發現有石環、紡輪、石斧等,是典型的新石器仰韶文化。

在堯舜時期,唐堯初都在太原,并建唐城,清源就屬唐。實際上的堯都就在今堯城村,并在此立四時八節。

夏分九州,清源屬冀州。

周代,冀州又分為幽、并二州,清源屬并州。

公元前629年秋,晉國在清源檢閱軍隊,建立五軍去抵禦狄人,趙衰為卿。《永樂大典》記載,清原即清源。

公元前555年秋,中行獻子見梗陽之巫臯。後來,梗陽又成為祁氏之食。

公元前514年秋,晉國魏獻子為政,将祁氏之田分為七縣,梗陽就是其中之一,這是梗陽成為縣城的開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春秋結束,戰國開始,梗陽屬趙。

公元前288年,即趙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陽,地入于秦。

公元前247年,秦滅趙國,設太原郡,梗陽屬太原郡。西漢郡國并行,梗陽屬南韓。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設代國,都晉陽,封其子劉桓為代王。此時,梗陽屬代國。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首創十三州刺史部,梗陽降為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縣的鄉。自此時起,西漢、東漢、三國、晉,梗陽一直為榆次縣的西境。

公元448年,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撤銷榆次縣,梗陽随之并入晉陽縣。公元500年,北魏景明元年,恢複榆次縣,梗陽又随之歸屬榆次縣。公元582年,隋初,梗陽又歸屬并州晉陽縣。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析晉陽和榆次的部分地區建立立清源縣,在梗陽城北建立縣城,因城西北有清源水而得名,此為清源稱縣之始。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又廢清源縣而并入晉陽縣。

清徐縣城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又恢複清源縣。從此開始,唐、五代、金均為清源縣。

公元1220年,金興定四年,清源置晉州,轄徐溝、太谷、祁縣三縣。

元代廢州,仍為清源縣。元、明、清均為清源縣。

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源降為鄉,隸屬徐溝縣管轄。

公元1912年,即民國二年,恢複清源縣建制。民國四年又降為鎮,屬徐溝縣。民國六年又恢複清源縣。

1952年7月,清源、徐溝合并為清徐縣。

地理環境

清徐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西北部。總面積609.5平方千米。

折疊地形地貌

清徐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陡向東緩展布,依次分為中低山區、山前洪積扇、傾斜平原和沖擊平原,山區和平川分别約占總面積的1/3和2/3;沒有明顯的丘陵區;土壤分為山地褐土、草甸土兩個類型。境内海拔差異較大,山區800米以上,北部最高點廟前山高達1841米,平原780米以下,南部最低點汾河出境口常豐一帶僅753米,相對高差1088米。

折疊氣候特征

清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為2577.5小時,日照率達58%;無霜期183天;年平均氣溫随地勢而有差異,平川為9.6℃~10.2℃,邊山為10.4℃~10.6℃,山區為3.8℃~9.1℃;年均降水量為462毫米。

民俗風情

醋文化節

清徐縣醋文化節中國清徐醋文化節由清徐縣委、縣政府舉辦。2009年被"中國節慶會展高峰論壇組委會"評為全國節慶百強。中國清徐醋文化節包括新聞釋出會、開幕式、醋業博覽會、醋業高峰論壇、文化活動、閉幕式暨簽約儀式六大項内容。

架火節

清徐架火始于初唐,2006年,清徐架火被列為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作為山西省傳統節目保護示範地,2009年,清徐縣委、縣政府決定每年的正月十六,舉辦中國清徐架火節。架火節期間活動主要有特色民間文藝節目表演,醋都廟會民間工藝展示、民間文藝街頭巡演、架火焰火晚會、清徐文化圖檔展示、特色小吃展示、清徐特色農産品展銷等。

葡萄采摘月

中共清徐縣委、縣政府決定于每年葡萄成熟的時候,在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清徐縣葡峰山莊舉辦中國·清徐葡萄采摘月活動。每年采摘月主題活動分為葡萄詩詞、名人書畫聯展、"葡萄文化與價值"論壇,記者、攝影師攝影、采風活動、"清徐的葡萄甜盈盈"市民采摘遊園活動、葡萄酒類産品、葡鄉特産展銷會暨葡萄開榨儀式和品酒活動、葡萄樹認養活動、舉辦中國·清徐小吃周活動。

清徐廟會

清徐每年農曆四月十八和十月初八是清徐縣城最大的廟會。

著名人物

羅貫中(1331-1400),名本、才本,字貫中,号湖海散人,元中書省河東山西清源縣(今太原市清徐縣)人,中國古代著名小說家、戲曲家,《三國演義》、《水浒傳》(與施耐庵合作)的作者。

馬泉(1937-),字清源,别名博熙;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詩人,一九三七年生,山西清徐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其業績曾收人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出版的《世界名人錄》、《名人傳》、《藝術家傳》、《文藝家傳》等二十多部辭書、辭典中。

李元茂(1944-),字文厚,号奎霖,現任海南省博物館名譽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貼專家。

賈廷诏(1713~1765),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高白村人。清乾隆壬戌科(1742)武狀元。著有《三韬六略之解》、《孫子兵法淺釋》。

喬松年(1815-1875),字健侯,号鶴侪,清徐縣郝村人。著有《論語淺解》四卷、《蘿摩亭劄記》八卷,又輯《緯捃》十四卷、《喬氏載記》二卷,均刊行。其中《緯捃》十四卷、《蘿摩亭劄記》八卷,被選入1934年由山西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的彙集自唐訖清二十八位晉人學術著作大型古籍叢書《山右叢書初編》。

王灏儒,字心孩,明末清源城南(今春光)人,明崇祯壬午(1642)舉人,清順治丁亥(1647)進士。任山東曹州知州,著有《四書音辯》。順治十八年(1661),他主編的《清源縣志》印行,這是現存清源最早的志書。

馬建法,山西省著名畫家,畢業于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于馬泉北京畫院。現為中國人文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畫院畫家 ,山西省山水畫藝委會會員。

楊宗新,民間剪紙藝術家、山西清徐磚雕技藝傳承人。楊宗新被太原市文聯命名為"傑出貢獻藝術家",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名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号。

胡嫦娥,女,1961年生于山西省清徐縣,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太原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李寶森(1911-1989),曾用名李寶生,清徐縣北程村人,後定居于鵝池村。193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曆任河北省委任交通局長兼組織部幹事,中共北方局交通科長,山西省水利局副局長,河北省峰峰礦任二礦礦長,平頂山礦務局任第一副局長,廣西省煤炭工業局副局長等職。

李延年(1913-1942),又名李石清,清徐縣高花鄉南尹村人。1933年12月,經李寶森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後任山西省"社聯"執委、黨團書記及武裝自衛隊黨團書記。1935年後長期患病,先後在北京、延安等地治療。抗日戰争爆發後,赴太行區工作,1942年春,于左權縣下口村病故。

李祥(1921-1945),原名王鐘靈,清徐縣南營留村人。1937年年底,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45年12月30日晨,李祥同志為掩護同志們突圍,中彈負傷,被閻軍殘殺,年僅24歲。

常忠(1915-1980),清徐縣吳村鄉孔村人。于1938年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常忠先後擔任工程兵司令部軍運訓處處長、洛陽工程兵學校訓練部長、南京第一工程兵學校副校長等職。1955年授少将軍銜。

王國英(1921-1942),原名王安福,清徐縣東穆莊人。于1938年投筆從戎,參加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八旅獨立營,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2年農曆正月初六,王國英在南邵村開展敵後工作時,不慎被晉祠掃共隊逮捕,不久英勇就義,年僅21歲。

高銘生(1920-1945),清徐縣徐溝鎮西北坊人。1937年随馬建法成成中學遊擊隊參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在晉綏二分區三十六團任連長、參謀等職。1945年2月,高銘生與五寨縣的日僞軍在風子關展開血戰,掩護機關、部隊、學校和群衆安全轉移,高銘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而犧牲,年僅25歲。

王立崗(1921-),清徐縣王答鄉龍家營村人。194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2年任太行二分區同蒲支隊副隊長兼榆(次)太(谷)祁(縣)路西武工隊長。解放戰争中,王立崗同志曆任營長、團參謀長、軍偵察科長、師參謀長、昆明軍區情報部長、十四軍參謀長、副軍長等職。(獅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