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秘書長 金準
出品 | 搜狐智庫
編輯 | 徐小奇
“五一”假期将至。在疫情的影響下,原來的旅遊“黃金周”會如何表現?最新的旅遊趨勢是什麼?旅遊業何時才能複蘇回暖?對此,搜狐智庫連線了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
金準表示,目前,旅遊業的潛在需求并沒有被破壞,民間的出行欲望還是比較強的。而在供給端,因為一段時間的停擺,旅遊企業的壓力比較大。此外,政策端和管理端需要兼顧旅遊業的複工和防疫需求,目前還處于一個漸進放開的階段。
“前段時間中央發文,要求把五一的遊客量控制在原來的30%。五一會成為旅遊業逐漸複蘇的一個試點。”
金準表示,雖然經常有消息稱部分景區的客流量爆滿,但其實隻有本輪試行的開放式景區和一些公園恢複了一定的客流量。從整個行業來說,景區的恢複度是很低的。
金準認為,五一的市場主流是省内周邊遊,而且會以自駕為主。一方面跨省的旅遊在檔案上還有限制,另一方面大家在心理上也不太敢進行長途旅遊。“自駕車本身會給人更大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慰,周邊的自駕遊應該是五一期間的一個發展重點。”
金準指出,在短期甚至是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由于出境旅遊和入境旅遊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重新複蘇,國内旅遊會成為核心中的核心。“而且很大程度上,代替傳統的觀光旅遊,知名城市或者知名城市圈的休閑度假類的旅遊将成為主流。”
金準認為,目前來說,今年很難看到報複性的大反彈消費,整個旅遊消費的複蘇趨勢将呈台階式慢慢向上走。從總人流來看,今年年内的客流量很難恢複到去年的水準,明年的情況還需看國際的防控形勢,包括疫苗研發的進度。“如果各方面控制比較好的話,有可能在明年形成一定程度的複蘇。但是如果企業效益要想複蘇到疫情前的狀況,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金準表示,人群的總體出行欲望并沒有特别大的下降,反而因為長期無法出行,造成了消費需求上的積累。同時,低收入人群和出行較少的群體,在疫情期間積累了更多的出行欲望。
最後,金準表示,在産品上,大家會更加喜歡大自然型或者健康養生型的旅遊。而在未來的出行方式上,更多的人會更加傾向于小單元的旅遊。“以前我們認為疫情後,家庭遊的欲望會增強。但經過調研發現,很多人覺得疫情期間,拖家帶口的旅遊不太安全,反倒會傾向于原子化的出行,比如一到兩人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