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落後的晚清政府,将自己的大片土地都租借給了各國列強,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國中之國。卻很少有人知道,在同一時期,有個福建人,在馬來西亞的詩巫,同樣租借了一塊土地,帶着1千多個農民在那裡建起了一座中國城。
這個福建人的名字叫黃乃裳,是福建閩清人,世代都是農民,家境并不富裕。從小他就熱愛讀書,一邊打工賺錢一邊學習。因為信仰基督教的關系,黃乃裳比其他人更早接觸到了西方的文化知識,并且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礎。
在教會工作多年後,黃乃裳參加科舉考試,而且第一次就考中了進士。可清政府的官沒當幾天,中日甲午戰争爆發了。黃乃裳的弟弟黃乃模英勇殉國,他的職務是北洋水師緻遠艦的副管帶,也就是鄧世昌的副手。

黃乃裳身在清政府,又了解西方世界,因而對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原因,看得一清二楚。各國列強的欺辱,弟弟的犧牲,讓黃乃裳時刻銘記于心,絲毫不敢忘記。同時,他也清楚地認識到,清政府隻有通過大刀闊斧的變革才能進步。
戰後,黃乃裳堅持向李鴻章等重臣推薦新學,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相交,共同參與公車上書,策劃戊戌變法。慈禧發動反撲後,百日維新失敗,黃乃裳被通緝,先逃往上海,再輾轉回到了老家福建。
回到福建後,黃乃裳看到故鄉父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如此困難。每家每戶隻有一點點耕地,種出來的糧食都不夠自己吃,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隻能靠吃蕃薯填飽肚子。于是,黃乃裳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打造中國的五月花号。
通過在教會的學習,黃乃裳對五月花的曆史非常熟悉。五月花号帆船從英國載着100餘人,來到美國。經過上百年的殖民,最終建立了美利堅合衆國。
既然人家可以,為什麼中國人做不到呢?我們一樣可以坐船出海,也在海外找一塊地廣人稀的沃土,遠離清政府,遠離慈禧太後,打造屬于自己的樂園,建立起一個新福州。
自古以來,福建就是對外貿易的港口,沿海人民有下南洋謀生的傳統,是以很多人接受了黃乃裳的建議。1900年,他帶着第一批福建的老鄉,來到了馬來西亞的詩巫。
詩巫是黃乃裳考察了很久以後,經過深思熟慮才定下來的。馬來西亞的荒地很多,正需要人手來開墾荒地。雙方一拍即合,很快簽訂下了為期999年的租借合同,從此以後,黃乃裳就成為了詩巫的港主。
為了保障中國人在當地的權利,黃乃裳考慮得非常全面。不僅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很大的自治權。這些條件的設定都與他從事過教會工作,并且創辦過報紙有關系。他要建立的詩巫,是一個新福州,完全不同于滿清的新家園。
這個條約的簽訂有着相當重大的意義,是中國民間自發與外國簽訂的條約,更是第一個平等條約。孫中山得知後,對黃乃裳極為贊賞,認為他是群眾自治的典範。
黃乃裳帶着福建的老鄉,一起開荒拓土。中國人的聰明勤勞,讓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憑借自己的雙手開辟一片嶄新的天地。随着生活設施逐漸完善,來到詩巫的人越來越多,上千的福建人來到這裡,一座中國城很快建立起來。
新福州的一切似乎都走上了正軌,這裡興建了教會、學校、商店,還有福州聯合公司,經濟也蒸蒸日上,一片繁榮的景象。可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争,有人開始眼紅了。
當地的馬來政府看着詩巫的欣欣向榮,總覺得自己從中賺得太少。于是,他們想盡各種辦法,想把煙館、賭場等各種非法行業給塞進來。黃乃裳理所當然地堅決反對,馬來政府便捏造罪名,把他給驅逐了。
黃乃裳雖然離開了,但是留在這裡的華人們,堅持奉行他的政策和規劃。這塊福州人的新家園,逐漸發展成為了砂拉越州最大的城市。時至今日,當地華人的比例仍然達到40%,都是當年新福州移民的後代。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特殊年代,黃乃裳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小子,他憂國憂民,勇于開拓,敢想敢幹,為自己的同胞謀求了一塊栖身之地。為了紀念他,詩巫市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條街道,一所學校,在福建也為他修建了紀念館,供後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