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名中國古代史的後宮女人們(八)——王昭君曆史上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廣泛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經常被拍成電影、影視劇。昭君出塞前的漢匈關系呼韓邪主動向漢求婚昭君出塞

作者:凡人梵雨

<h1 class="pgc-h-arrow-right">曆史上的王昭君</h1>

留名中國古代史的後宮女人們(八)——王昭君曆史上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廣泛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經常被拍成電影、影視劇。昭君出塞前的漢匈關系呼韓邪主動向漢求婚昭君出塞

頭條百科的王昭君資料

在昭君出塞兩千多年以後的今天,在内蒙古人民中間,還流傳着不少關于王昭君的民間傳說,稱頌她在民族和睦方面的曆史貢獻。據說埋葬王昭君的青冢也成了人們祈禱的地方。長年不生育的婦女,隻要去青冢一次,第二年就會生一個胖娃娃。這些傳說,雖然顯得十分離奇,但是它凝聚了内蒙古人民的對王昭君的紀念,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h1 class="pgc-h-arrow-right">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廣泛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經常被拍成電影、影視劇。</h1>

留名中國古代史的後宮女人們(八)——王昭君曆史上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廣泛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經常被拍成電影、影視劇。昭君出塞前的漢匈關系呼韓邪主動向漢求婚昭君出塞

楊幂和李彩桦都出演過王昭君

流傳很廣的說法是,王昭君出身于普通農家,是位美麗正直、心地純潔,性格堅強的姑娘。漢元帝(前48前33年在位)诏選天下美女,她被選入官。由于她拒絕賄賂畫工毛延壽,畫像被畫的很醜,被打入冷宮。後來由于匈奴單于興兵犯漢,在強敵面前,漢元帝儒弱無能,朝臣貪生怕死,于是用懷柔政策,讓公主和親以示友好。王昭君被認為義女,她“情願和番,以息刀兵”。在一個蕭瑟的秋天,她脫掉漢裝,改穿胡服,騎着馬,彈着瑟琶,唱着哀怨悲憤的歌兒,凄凄切切地出了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奔赴那朔風撲面,黃沙茫茫的荒漠之處。

但是,曆史事實可并不是這樣。在曆史上,西漢政府雖然跟匈奴有過長期的戰争,但到昭君出塞時,漢匈兩個民族已經和好了十八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競甯元年).匈奴呼韓邪(ye耶)單于(前58-前31年在位)第三次來到西漢首都長安,朝觀(in緊)漢元帝,主動向漢朝求婚。王昭君聽聞消息慷概請行,自願出塞和親,她肩負着漢匈的友好使命,促進了漢匈兩族團結和睦。這件事,跟商師毛延壽毫無關系。王昭君在匈奴生兒育女, 促進了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昭君出塞也成為一段動人的曆史佳話。

<h1 class="pgc-h-arrow-right">昭君出塞前的漢匈關系</h1>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匈奴是我國北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他們過着遊牧生活,對開發我國北部地區作出了重大貢獻。匈奴跟中原人民有着悠久的關系。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 年),匈奴貴族常常帶兵南下,掠奪人口和牲畜。于是,秦、趙、燕三個諸侯國先後修築長城,派兵駐守。秦統一以後,秦将蒙恬率領三十萬軍隊,奪回河套地區(今内蒙古河套及伊克昭盟一帶), 在那裡修城設縣,把内地的人民遷去充實防務。秦始皇(前221一前210年在位)還征發十萬民工,開山辟谷,修建要塞,把秦、趙、燕三國舊長城銜接起來,并向東西擴充、這道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長約萬裡。這就是馳名世界的“萬裡長城”。

秦末漢初,匈奴奴隸主勢力空前強大,乘機侵占了河套以南的地方,并不斷進攻漢朝。公元前 201年(高祖六年)間,匈奴單于南侵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進至晉陽(今山西太原)。第二年,漢高祖劉邦(前206-前195年在也)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反攻,被匈奴四十萬騎兵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十七裡)圍困了七日七夜,才勉強逃回。以後,劉邦無力反擊,隻好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把皇室的女兒嫁給單于,每年還送去很多金錢、絲帛、糧食和酒。接着又互通“關市”,交換産品。從那時起,直到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初年的七十年間,漢朝一直奉行和親政策,先後跟匈奴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幹結為姻親。和親和互市加強兩族人民的友好往來,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匈奴對漢朝的攻城也一度緩和。

但是,匈奴奴隸主貴族貪得無厭,仍舊不斷進襲西漢邊郡。匈奴騎兵其至兩次進到長安附近,西漢首都戰雲彌漫,情況異常嚴重。西漢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生産力發展,政治統一,力量強盛,軍事上也有了充分準備。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從此,和親中斷、戰争頻繁。

到公元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漢朝收複了河套失地 ,占領了河西走廊,開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還打敗了匈奴的主力。匈奴被迫遷到北部大沙漠以北。這樣,不僅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保障了中原各族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而且跟西域各國也建立了十分親密的關系。此後,漢朝在新辟地區設立亭障,修築城堡,屯田墾邊,加強防禦。匈奴的勢力大大削弱。

<h1 class="pgc-h-arrow-right">呼韓邪主動向漢求婚</h1>

長期的戰争使漢族人民付出高昂的代價,也給匈奴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口和牲畜大量減少。在幾次遇到天災以後,到公元前68年(宜帝地節二年),匈奴地區又發生了大饑荒,人口牲畜死亡十分嚴重,社會經濟瀕于破産。匈奴貴族内部發生紛争,五個單于互相争奪統治權,匈奴人民死亡數以萬計.牲畜損失百分之八九十,最後形成了呼韓邪單于跟郅支單于南北對立的局面。公元前54年(宜帝五鳳四年)郅支單于打敗了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名叫稽候珊,是匈奴的第十四個單于。他才能出衆,受到匈奴各階層的尊敬和愛戴。公元前53年(宜帝甘露元年),匈奴左伊秩訾[zi資]王建議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以便在漢朝的援助下,重振匈奴。左伊秩訾王認為漢朝強盛,隻有歸附漢朝,才能得到安定和生存,呼韓邪單于采納了這個有見識的主張,便率衆南移,準備同漢朝結好。

呼韓邪單于親自到五原塞(今内蒙古標頭西北),要求朝見漢宣帝。漢宣帝決定以貴賓之禮,隆重接待。公元前51年(宜帝甘露三年)正月,漢宣帝在甘泉宮(在陝西淳化),頒單于黃金玺和印绶,贈送禮品,其中有華麗的冠帶衣裳、裝飾着美玉的寶劍和黃金二十斤、錢二十萬、衣被七十七件、以及佩刀、弓箭、車輛、馬匹,各種絲織品八千匹、絮六千斤。接見完畢,使臣引導貴客到長安西五十裡的長平觀下榻休息。等到漢宣帝再次接見時,文武百官和各族的君長、王侯數萬人,都來參加,人山人海,場面盛大。呼韓邪單于在長安停留一個多月,臨行前數千人隆重歡送。漢宣帝還指令韓昌等駐軍塞外,保衛呼韓邪單于。這就是呼韓邪第一次朝漢的經過。

公元前49年(宣帝黃龍元年),為了保持和加強同漢朝的友好關系,呼韓邪第二次入朝。西漢政府和前次一樣,盛情接待,又贈送給他許多禮品。後來匈奴缺糧.西漢政府就撥去糧米二萬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呼韓邪單于實力增強,日益強盛,便遷回匈奴王庭。在呼韓邪單于的治理下,匈奴内部穩定,生産發展。到公元前36年(元帝建昭三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和陳湯在康居攻滅郅支單于以後,呼韓邪單于便統一了匈奴各部 ,政權得以鞏固。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到長安,并主動向漢元帝請求和親,于是引出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昭君出塞</h1>

王昭君,名嫱(qiang強),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人。現在湖北省興山縣長江沿岸,有一個群山環繞的村莊,叫做昭君村(今興山寶坪村),就是王昭君的故裡。昭君村背靠紗帽山,面臨香溪水,山清水秀,環境十分幽美,宛如一副天然山水圖畫。現在那裡還有昭君宅、望月樓、梳妝台、娘娘井(又稱楠木井)和昭君台等舊迹遺址,流傳着許多關于昭君的美妙故事。

王昭君是一位美麗的農家姑娘。她年輕時,就被漢元帝選進宮去,成為普通宮女。王昭君入宮以後,也和那些不幸的女子一樣,忍受着深宮的寂寞凄涼。盡管王昭君錦衣玉食,住的是绮窗朱戶,但這也不過是池中的遊魚,籠中的飛鳥而已!何況漢武帝以來還有一條陋規:皇帝死後,往往把宮女送到皇帝的陵園去陪伴。漢元帝已經四十多歲了,身體衰弱,昭君難有出頭之日,她身在禁官,心向自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呼韓邪單于向漢元帝求親,挑選宮女出塞的消息傳出以後,王昭君就主動向官吏提出,願意遠嫁匈奴,擔當起和親使者的重任。

自從公元前198年,漢高祖劉邦第一次把宗室女封為“公主”,遠嫁匈奴單于以後,直到漢武帝初年,和親政策一直堅持不辍。那時的和親是迫不得已的,是以忍讓換取暫時的安甯,實際上卻是烽煙時起,後來又發生了大規模的戰争。而這次王昭君出塞遠嫁,形勢不同了,匈奴已經歸附了漢朝。呼韓邪是第一個派遣侍子居住長安的單于,也是第一個親自入朝并和漢朝結盟的單于。是以,王昭君毅然請求出塞和親,不僅說明她不甘忍受封建壓迫,而且說明她有見識、有理想,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年輕女子。

漢元帝自然準許了王昭君的請求。在為呼韓邪單于餞别的盛大宴會上,王昭君淡掃蛾眉,薄施粉黛,容光煥發,越發顯得舉止雍容,儀态萬方。她的光彩使所有漢宮女子都顯得黯然失色。在場的人見了,都被她的美麗驚得目瞪口呆。第一次見到王昭君的漢元帝更是深感意外,大吃一驚。 “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這位皇帝後悔不該把這麼美麗的姑娘嫁給單于,很想留住她,但又不便失信。漢元帝贈送給王昭君錦繡、雜帛等各種絲織品一萬八千匹, 絮一萬六千斤和黃金、圖畫,以及其他貴重禮物,并頒發诏書,把他的年号“建昭”改為“競甯”,以象征長久安甯,祝願漢匈兩族永遠友好。這種為和親而改元,在整個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昭君出塞,在當時是舉國皆聞,普天同慶,人們為紀念這次和親事件,還在建築材料上面刻字記念。在内蒙古標頭附近的漢基裡,發現過刻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文字的瓦當殘片,磚上也印有“單于和親幹秋萬歲”的單于文字。

王昭君是西漢出塞的最後一個姑娘。呼韓邪單于娶了漢族姑娘,更加珍惜漢匈兩族的真摯友誼。他給漢元帝上書說:“願為漢胡守衛上谷(今河北懷來縣)以西,直到敦煌(今甘肅敦煌縣)一帶地方,保證邊疆永遠沒有烽火盜賊。我希望漢朝撒走防邊的官兵,讓漢天子和漢族百姓永享和平、幸福。”呼韓邪單于封王昭君為“甯胡阚氏”(yanzhi煙支,王後]。

在匈奴,王昭君克服了困難,逐漸習慣了天寒地凍,風沙蔽日的氣候和住穹廬、穿皮裘、食牛羊肉的塞外生活。她跟匈奴人民和睦相處,類系十分融治。據說她到匈奴之後,很愛護百姓,教給當地婦女織布、縫衣和農業生産技術,受到人民的店藏。王昭君跟呼韓邪在一起也生活得很好。不久,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後來是匈奴的右日逐王。

王昭君婚後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大阏氏的兒子雕陶莫臯被立為複株累若鞮[di低]單于,按照匈奴的風俗欲娶王昭君為妻。這跟漢族的倫理道德相抵觸。是以王昭君給漢成帝上書,要求回朝。漢成帝給她的敕書說,既然嫁到匈奴,就随從習慣吧。

王昭君隻能尊重匈奴的習俗,于是又做了單于的阏氏。後來,王陽君又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名叫雲,為伊墨居次, 長大後嫁給匈奴貴族須蔔。二女兒是當于居次,“居次”就是匈奴單于女兒的号,相當于漢朝所說的“公主”。王陽君的卒年和卒地,現在已經不可考了,不過,她死在漠北單于庭,這是無疑的。

漢平帝(公元1-5年在位)時,太後臨朝.王莽當政。邀請須蔔居次雲來長安朝見太後,太後很高興,賜給她很多東西。須蔔居次雲和她的丈夫右骨都侯須蔔當,都主張跟漢朝友好。王莽也把他的庶女陸逯Cu錄]公主嫁給王昭君的外孫須蔔奢為妻。不過,在王莽當政期間,漢匈關系開始日益惡化。

漢朝跟匈奴長期和睦親善,這跟昭君出塞是分不開的。在呼韓邪單于歸漢以後的五、六十年間,漢和匈奴之間出現了一個“邊城宴(晚)閉,牛羊布野”的和平局面。萬裡長城上烽火熄滅,塞内塞外飲煙升起,長城内外,長滿了茂密的莊稼,塞外草原人畜興旺。匈奴人民用馬、牛、羊和駱駝 換取漢族人民的農副産品、鐵制農具和手工業制品,經濟頻繁交往,一派繁榮。

古往今來,寫王昭君的作品有很多。單以詩來說,就有近六百首,作者四百多人。戲劇更是不計其數。據說每到春天,昭君冢上的草發青得早,秋天比野草調零得遲,遠遠望去呈青黛顔色,是以又叫青冢,它高約二十多米,占地二十多畝。相傳王昭君死後,甸奴人從四面八方,用袍襟攜來黃土,含着熱淚,把照君埋葬在這裡。墳前樹有“漢明妃墓”石碑方和清朝以來的詩 文碑數統。青家的北邊,是屬于陰山山脈的大青山。大青山崗巒起伏,綿連塞北,好象-道天然的屏障。青冢的南邊,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塞外黃河最大的支流一黑河,宛如一條閃閃發光的銀帶,盤繞回環,流向遠方。蔚藍色的天空跟遼闊的草原相連,白雲悠悠,青山隐隐,蒼鷹淩空翺翔,百鳥脆聲歌唱。那裡綠草如茵,野花繁茂,真是山河壯麗,景色宜人。

留名中國古代史的後宮女人們(八)——王昭君曆史上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廣泛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經常被拍成電影、影視劇。昭君出塞前的漢匈關系呼韓邪主動向漢求婚昭君出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