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這兩天,“北大數學大神手提饅頭礦泉水接受采訪”沖上熱搜。視訊裡,一男生胳肢窩裡夾着礦泉水,手裡提着饅頭,淡定地接受采訪。
質樸的形象後面,其實隐藏着“數學大神”的身份,他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韋東奕。
韋東奕癡迷數學,高中時參加第49屆和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别獲得滿分冠軍,被保送到北京大學,在北大獲得博士學位後,去了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讀博士後,之後留校任教。
值得一提的是,韋東奕在網上走紅後,有網友指出,他的父親——韋忠禮也是位學霸,浙江東陽人!
昨天,記者聯系上東陽中學原校長韋國清。他說,韋忠禮确實是東陽中學畢業的。
杜錦才是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和韋忠禮是同班同學,都是東陽中學1981屆四班的學生。杜教授說,2005年東陽首屆博士大會上兩人見過面,最後一次碰面是2015年年底東陽的同學聚會,當時就聽他說起兒子參加國際奧數競賽的事,“是個難得一遇的數學奇才,可能是基因遺傳吧,爸爸數學也厲害,在學術上也很有建樹,是山東大學數學系的博士生導師。”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外國哲學博士郭國強,跟韋忠禮也是同班同學,他印象中這位老同學最大的特點是敦厚、好學深思:“前些年,我們得知他去世了,大家都很難受,現在看到他兒子這麼有出息,我們這些老同學都很開心,他兒子從事的也是數學研究,不僅後繼有人,還青出于藍。”
韋忠禮在東陽中學時的班主任,今年已經90歲的吳加清(全國優秀班主任),說起韋忠禮,仍然印象深刻,“不僅數學好,人品更好,有本事,講情義,有這樣的學生是最開心的事”。
東陽這道“博士菜”
是學子求學标配
網友們除了膜拜大神之外,也齊刷刷點名了一道菜——東陽“博士菜”。
“博士菜”是一道什麼菜?吃了就能變博士嗎?
老底子東陽人會告訴你,就是梅幹菜,也叫“黴幹菜”。
其實菜并不發黴,一般是用九頭芥來腌制、發酵、曬幹而成。在清明節前,将九頭芥菜洗淨晾幹,切碎裝在壇中腌制,待鹵汁回落,成熟後取出,放在太陽下晾曬,直至色澤紅亮,香氣撲鼻,即可密封貯藏,以待食用。利用梅幹菜可以制作出許多美味佳肴,比如幹菜扣肉、幹菜烤餅、幹菜拌豆腐、幹菜炒大腸、幹菜鴨等。
這道菜曾經是貧窮東陽學子的标配飯菜,蘊含着東陽人學習勤奮、刻苦的精神。在那個東西匮乏的年代,農家子弟們帶上一袋糧食、一盆梅幹菜,獨自離鄉尋求人生進階,有的寒窗苦讀,數月不回家。
“義烏人是靠雞毛換糖,我們東陽人是靠讀書出去的。”對于東陽人來說,梅幹菜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象征和傳統。
在當地,勤學苦讀的“梅幹菜精神”深入人心。“博士菜”就成了它的一個美名。
浙大城市學院傳媒與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張蘭欣是東陽人,大學畢業後來的杭州,一成家就從老家帶了一個口小肚子大的“瓶子”來,專門用來腌制和存放梅幹菜,口子小是為了易封口,讓菜不易受潮。
“這是我媽給的,老家家家戶戶都會有,有的是瓶子,有的是水缸,很多都是爺爺輩傳下來的。”張蘭欣姐弟兩人,小時候都是住校讀書,回學校會帶上爸媽準備好的梅幹菜,“滿滿一大袋子,十來斤總有的”。
當年梅幹菜都是主菜,唯一的配料就是一大塊豬油,飯盒用來蒸米飯,杯子蒸上梅幹菜,就是美美的一頓飯,“梅幹菜也不是我們東陽獨有的,紹興等地也都有,隻是他們加筍,我們不加”。
張蘭欣也會把怎麼腌制梅幹菜告訴兒子,就是男孩子麼,動手的機會不多,“我們那代人,都是苦着過來的,這個精神還是要一直傳承下去,也是我們東陽人的一種寄托和共鳴吧”。
因為好讀書的家風
當地“博士村”
多次上過央視
東陽是知名的“教育之鄉”,人文荟萃,英才輩出,自古以來就有“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朱熹、呂祖謙、陸遊等曾到東陽“石洞書院”講學傳道,明代開國文臣宋濂所作的《送東陽馬生序》,數百年來脍炙人口。
資料顯示,曆史上東陽進士題名共有305人。早在1989年,《人民日報》贊譽東陽“百名博士彙一市、千位教授同故鄉”。
“3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東陽人才呈現‘十百千萬’的盛況,有東陽籍院士13人,高校校長、科研院所上司100多人,博士1100多人,教授和教授級高工10000多人。”昨天,記者聯系上東陽市委宣傳部的從業人員,他提供了最新的資料。
當地有個“博士村”——古淵頭村,因為好讀書的家風,曾多次上過央視。
古淵頭村村文化中心主任、文化旅遊投資公司總經理李耕民說:“從2019年開始,我們就在尋找、整理村裡‘教授二代’‘博士三代’的人員資料,就目前統計的資料來看,博士人數超過100人。”
李耕民家裡兄弟三人,大哥是浙師大教授,擅長書法;二哥原就職《東陽日報》,大學學曆;他自己是電影導演專業的研究所學生。
“就我們家這個情況,在村子裡的整體文化水準是中等,要都是博士生,才算得上優秀。”電話裡,70後李耕民笑着說,父親以前是村裡的美術、國文教師,是以三兄弟從小受到父親的文化啟蒙,三個人都讀了文科。
說起“博士菜”,李耕民尤為感慨:“高中畢業前,我們住校都吃這個,這個不會變質。”昨天晚飯,他們家也上了這道菜。
“我幾乎每天吃,公司也會有幹菜肉這道菜。”李耕民之前在北京創業,現在回了老家,在東陽橫店開影視公司。他說,在北京時就會讓老家人燒好梅幹菜燒肉,快遞到劇組或工作室,也帶過生的梅幹菜到北京,随時炒,“全中國好像隻有我的劇組能吃到幹菜肉。”
李耕民說,他們村有塊“勵志牆”,上面記錄了村裡的學子:李祝霞,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導;李杏放,博導;李偉戎,博士;李餘明,博士……問他們村有沒有什麼秘訣可言,李耕民說,村民始終保持着勤勉好學、發奮上進的傳統,老人愛勞動,小孩愛學習。
東陽走出這麼多博士,這些年也在鼓勵博士們回鄉。如花園村,對于傳回東陽創業的博士們有獎勵,花園村從業人員王江紅說,他們村有一條針對教育的專屬福利:村民子女上學實行16年免費教育制,從幼稚園到高中書學費全免,回村創業的博士生每年獎勵5萬元、研究所學生每年獎勵2萬元、一本大學生每年獎勵1萬元。